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新三包法新能源汽车

新三包法新能源汽车

发布时间:2021-10-29 15:11:24

1、新能源汽车也应戴上三包紧箍

近日,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三包部主任贺兴对外透露,新版汽车三包政策正在抓紧修订中,经过多轮研究和讨论后,已基本形成确定思路,最大变化是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进行相关调整。“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将针对电池、电机的技术特征,将这两个部件纳入到退换车的相关条款里;比如动力电池起火这一类故障,我们也纳入到退换车的条件里。”他表示。

其实早在2019年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维修、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于动力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的部分。也就是说,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进行监管,将其纳入汽车三包法规。此外,针对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特性,《征求意见稿》还拟定了一项电动汽车独有的条款: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和对应的测试方法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放弃购买电动汽车的原因中,“续驶里程短”占46%、“电池安全性差”占26%。可见,电池安全性差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原因,尤其是2019年以来,电动汽车屡次发生起火事件,让消费者对电池安全性顾虑重重。即便在已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眼中,电池安全性依然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质量投诉,也大多集中在电池、电机和电控方面。其中电池投诉占37.1%,包括动力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电瓶故障等;电机和电控投诉占15%。在电动汽车制造成本中,动力电池和电机所占比重极大。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发生损坏,维修费用往往超过整车价格的50%,更有甚者,更换电池的价格超过补贴后整车价格。面对如此高昂的维修开销,消费者往往陷入“修车”还是“换车”的两难境地。

现行的汽车三包政策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有6年。这6年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保有量节节攀升。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40万辆。尽管新能源汽车相对于我国汽车总保有量而言微不足道,但车主们的权益不容忽视,切不可因为法律法规的缺失,让他们“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汽车质量造成的故障损失,如果让车主自行承担,只会让更多人对新能源汽车失去信心。

从2019年7月起,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5个月同比下滑,2019年全年销量或许只能与2018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很多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主要是由于6月底补贴退坡,产销各个环节很难快速适应成本的上涨。但笔者认为,除补贴退坡造成新能源汽车性价比下降外,更暴露出了此前在优惠政策推动下掩盖的真实的市场问题,即私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还不高,市场驱动力还不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成本焦虑、充电焦虑、安全焦虑等痛点始终没有消除。在一定程度上,补贴退坡与销量下滑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产业、企业各方高度重视,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此次三包政策修订方案将新能源汽车相关条款纳入范畴,将大大缓解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车焦虑,发布以后如果能有效贯彻落实,将为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保驾护航。

同时,新的三包政策将扩大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倒逼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到技术研发中,严把质量关,因而会加快新能源汽车企业优胜劣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也应戴上三包紧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请问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期是多长?

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超过质保期的动力电池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比亚迪,在电池的质保期限都达到甚至超过新能源免税车型规定电池质保期的规定。以比亚迪秦为例,目前厂方给出的是"整车6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以及电芯终身保修",而上汽荣威E50在为整车提供3年10万公里的质保外,还特意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5年10万公里的质保。

3、三包政策改革,车企们该醒醒了!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接收的宽度和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此也扩张了我们的知识面,很多以前不了解不关注的事与物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都逐渐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我们能够汲取的知识更多,从技术到服务层面,都获得更深层了解。而相应的,汽车问题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和重视。

在近一年里,频发的汽车问题可谓是一瓜未平一瓜又起,接二两三被曝光的汽车问题劝退不少购车意向消费者。而与汽车问题息息相关的当然是汽车“三包”政策,这可谓是消费者与经销商就汽车问题谈判的重要筹码,同时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一道有力防线。

自2013年10月1日全国实施至今,汽车三包规定已走过6个年头,在这6年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但相对的,三包规定却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动,因此在产品和市场贴合性上,三包规定已经出现相对的松动和制约盲区,尤其是在新能源大势下,三包政策覆盖领域略显不足。

基于市场衍变,三包规定正式迎来新一轮变革,在12月20日的2019中国车商高峰论坛上,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三包部主任贺兴就新版汽车三包规定(以下简称新三包规定)做出介绍,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退换车条件、处罚额度等方面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对汽车产品缺陷问题的制约性和扩大三包规定的涵盖范围。

对于新能源汽车,我们最关注的当然是三电问题,而在三电中,电池问题可谓是新能源汽车问题之首,在2019年有6217辆新能源汽车因动力电池问题而被召回,占召回总量的18.68%。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7月份共发生79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涉及车辆96辆,在已查明起火原因的事故中,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原因。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的严重性。

在此次新三包规定中,正式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纳入退换车范围,在国家规定的2年/5万公里的三包期和3年/6万公里的保修期期限的要求下,还单独对动力电池提出了要求,要求纯电动车型必须明确标注动力电池的衰减限制和相关的测试方法。

从这一则新规中不难看出,新三包规定将进一步明确化新能源三包规则,当中尤其特别的一点在于新三包规定将动力电池的衰减限制和相关的测试方式也纳入其中。就目前而言,市面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明确标注其动力电池的衰减比值,甚至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宣传信息中几乎找不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点,完全可以说是消费盲区,而新三包规定的推出将有效优化市场对这方面的信息缺失。

新三包规定的另一部分则是针对整个汽车领域进行严格的把控规则。以现在的三包规定来看,当产品在有效期内且因产品质量问题维修时间累计超过35日,或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才能符合三包原则,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要求换车。而新三包规定则将维修时间缩减至30天,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就能符合三包原则。

与此同时,新三包规定还进一步提升了对消费者合法维权后的后续保障,新三包规定将对拒不履行三包规定行为的处罚额度从现在的3万元提升至50万元,同时要求汽车主机厂支持和配合汽车经销商实施工作,对于那些皮球踢得贼溜的车企和经销商而言,新三包规定将对实现更严格的制约效果。整体而言,新三包规定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向着消费者更有利的方向进行了调整。

在近10年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无论是外资还是国产品牌都在这片土地上获得最肥沃的发展土壤,可谓是汽车界的狂欢之地。但从去年起,国内市场市场正式进入放缓阶段,市场销量持续下跌,寒冬卷席了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开始从量变往质变进发,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简单而言,中国市场正式进入残酷的优胜略汰阶段,这也是市场发展的铁律。

但如果单凭消费者去推动汽车市场的优胜略汰,整体感觉还是有些势单力薄,毕竟车企属于销售端,而消费者属于消费端,在这两者间还需要一个中立者作为监督方才能平衡这两者间的良性发展,而这个中立者当然就是相关的市场政策。此次所推出的新三包规定也正是为了进一步维护汽车市场的平稳发展,应对日益严峻的汽车问题而做出的新规变化,对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而言无疑是好事,而对于车企而言则有着更严格的制约性,但也正是如此不断优化的政策规定才能进一步促进汽车技术、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新能源汽车的“三包”政策改变对汽车市场会有影响吗?

最近关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汽车厂家就汽车的“三包”服务责任规定问题征询意见讨论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既然是询问意见,那就代表已经拟好了相关具体的政策条例,只待最后确认。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三包”政策,和当前实行政策相比有什么变化?意义在哪?

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前三包政策在制定时,因为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刚进入市场的阶段,所以相关政策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新能源汽车的三包范围及具体服务内容,最主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些零件无法在售后问题上明确权责,而这次新“三包”政策表示,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和电动机出现故障时,可享相应的包退换政策,同时要求商家在售卖时,必须清楚的向消费者标注出应如何对汽车电池进行测试及衰减限制方法;另外,若出现动力电池冒火,出现汽车自燃的事故时,厂家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没有推诿的余地,必须无条件给予退换货处理。虽然现在新能源汽车”三包“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基本属于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市场监督管理能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到“三包”行列中,就等于是给新能源汽车的车主们打开了“保护伞”,既能督促汽车制造商在制造过程中更加精细用心,也能避免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出现故障造成经济及人员损伤时出现厂家和商家两边互相推诿责任的糟心事儿,从而能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最后,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厂家及服务商来说,一旦有了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就代表自身行业及产品是被国家和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受相关法律的保护。也可以消除原本因为售后责任不明确而踌躇不敢购买的消费者的顾虑,从而增加销售量,还能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总的来说,这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 “三包“政策的完善,对于行业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双方权责分明,避免了很多矛盾的发生,这对于汽车行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为汽车观察家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博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求2020年最新汽车三包政策全文

三包内容

汽车三包政策1、退换货

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可换车,在三包有效期内(三包有效期为2年或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

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

在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选择更换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更换或退货。

如果家用汽车产品符合更换条件,销售者无同品牌同型号家用汽车产品,也无不低于原车配置的家用汽车产品向消费者更换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销售者应当负责为消费者退货。

2、修车超5天车主有权开备用车

在包修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其中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折叠

6、请问汽车新三包法实施日期

2013年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汽车三包政策。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

7、汽车新三包法,保修哪些

1、换车
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可换车。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内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容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

2、退车
发动机换两回仍不正常可退车。在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或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选择退货时,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如果家用汽车产品符合更换条件,销售者无同品牌同型号产品,也无不低于原车配置的产品向消费者更换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

3、修车超5天车主有权开备用车
在包修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其中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8、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是怎么回事?

您好,每款车都有质保年限,到新能源多了一条就是电池的质保时间,质保一些不易损耗的配件

9、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期多久?

你好,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超过质保期的动力电池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比亚迪,在电池的质保期限都达到甚至超过新能源免税车型规定电池质保期的规定。以比亚迪秦为例,目前厂方给出的是"整车6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以及电芯终身保修",而上汽荣威E50在为整车提供3年10万公里的质保外,还特意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5年10万公里的质保。而北汽则为其E150ev的电池提供5年不限公里的承诺。
如有帮助请采纳

10、新能源汽车入选三包政策,车主权益是否真能得到保障?

传说中的2020年已经到来,年末的喜庆氛围开始崭露头角,尽管笔者所在的广州,依然能看见短袖衣服的出现。但是此时的北方,早已进入了冬季下雪的时节。天天需要开车出门的伙伴们,估计在车内都要哆嗦一阵才能出发。

燃油车主都尚且如此,纯电动车的车主估计处境也不好受。气温下降,不单对驾驶者是一大挑战,对于其内部的动力电池组因此缘由而续航打折。要是开启暖风,那么动力电池包的续航将进一步缩水。续航能力降低是新能源车主冬季面临的问题,尽管会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因素,但是相较于动力电池组出现故障,这已经不算是什么事情了。要知道,新能源汽车在为数不少的消费者看来,是安全性缺乏、质量不稳定的同义词。幸运的是,以后新能源车主再也不需担心了。

汽车实行三包政策,满打满算也就几年的光阴。近些年,我们不乏看到新购买才刚落地不久的燃油车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新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消费者,根据汽车三包的政策,顺利地主张了权利,保障了自身的实际权益的例子。

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有力推动,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了解的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将新能源车作为购车时的选择之一。可是新产品的给消费者美好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质量问题的警示。特斯拉自动驾驶辅助失效、电池无故起火,其它造车新势力出现的自燃事件,都让消费者刚建立起来的信心,被浇了一盆盆的冷水。

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三包部主任贺兴,此前透露新版的汽车三包政策正在修订当中。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也纳入到三包的范围之中。具体就是将新能源车的“动力蓄电池和电机”纳入到与发动机、变速器并列的家用汽车主要系统中。换句话说,这两大部件出现故障,车主同样可以享受免费更换总成的服务。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组,由于其使用的特性会出现衰减的现象。在新版的三包政策要求车企必须在纯电动车的电池上标注其衰减值,并明确告知消费者电池每年的性能衰减量。

除此以外,在退换车的条件方面也进行了小幅改动,对于消费者来说退换车的条件要更宽松。在目前实行的政策中,规定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要求换车。

并且,新政策对未按三包政策落实执行责任的经销商,处罚力度也由现在最高处罚3万元,改为了最高罚款额度将提高至50万元。

不论是哪种的购买行为,消费者和卖家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对等,尤其是在大宗商品如汽车这类交易之中,消费者是处于弱势的一方。经销商、车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对消费者蒙骗、隐瞒车辆的真实情况,诱导消费者购买问题车辆的情况其实并不鲜见。比如说库存车、运输途中受损的新车、经过修复处理的泡水车等,在没有告知消费者的前提下,以折扣、价格优惠的形式向消费者销售。

而事后,当消费者发现问题后的维权难度也是比其它类型的消费来得要高。汽车作为工业化的产品,消费者对其了解并不如行业内人员来得丰富,对于出现问题的感受他们也许深有体会,但产生问题的原因他们却无从得知。因此消费者在汽车维权方面,就存在天然的辨识难、取证难。而新能源汽车在此基础上,还有独有的特殊性。当动力电池组和电机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并非如燃油车型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问题出现后要比燃油车来得严重;电池组自燃便是最常见的例子。

此外,《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主张谁举证”。那么在汽车消费的维权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资料、证据,来证明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是,又基于前面提到的信息不对称,卖家一方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对凭证等资料隐藏和不提供,导致消费者不能提供完成证据链,从而难以保障自身利益。出现纠纷后的协商、投诉,处理的成效微乎其微。

正在修订的新三包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纳入到保障范围内,是其新能源车消费者应有的权益进行保护。而对卖家一方处罚力度的加大,是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让经营者引以为鉴。

不过笔者认为,50万的罚款无疑是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但对于消费者的补偿作用却不大。以一赔三的例子的确有,可不是每位消费者的维权问题都适用。可是消费者为了维护权益而提供证据的举证过程中,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金钱成本。当问题得到解决后,消费者这部分的成本,是否也应该有所补偿?因此50万元的罚款,更应该作为消费者的补偿款,根据维权问题的程度而适当进行赔付。

曾有法律界人士表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问题,证明的过程非常麻烦,并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如律师费约3~4万元,诉讼费1万元左右,鉴定费通常不低于2万元。从时间来说,法院规定的诉讼期是6个月,可是与质量相关的诉讼通常会超过这个期限。还没有算上这段时间还要还购车时候的贷款。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变相加剧了卖家一方捉住消费者时间和金钱都耗不起的心理,从而将事情掩盖过去。

综上所述,我们能了解汽车维权的难点和痛点。汽车新三包政策的修订,从大方向来看是意在成为消费者保障自身利益的坚强后盾。但是,对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具体化、标准化,如确定具体合同中应告知的内容,避免运用相关条款时产生争议,以及对宣传行为的进行规范,减少广告宣传中“引人误解”的灰色地带,以及打破消费者因处于弱势地位,而导致的举证难问题。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解决好三包政策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之间相互牵制的影响,以此提升消费者的地位,在消费行为中不再处于弱势,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新三包法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