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什么,主要学什么呢?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要学习课程有汽车构造、汽车电控技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原理、动力电池与电机驱动技术、汽车营销、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这些都是新能源专业要学习的科目。
2、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技能有哪些?发展前景如何?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迅猛
在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已分别达到127.0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59.9%和61.7%,位列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它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三大主流发展方向。由于技术、配套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三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各有优缺点,发展情况也有所差别。
首先来看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指车辆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统单独或共同提供。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即采用传统的内燃机(柴油机或汽油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
目前,国内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远未打开,产销规模有限,但增长势头迅猛。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8%。
混合动力汽车产销规模不大,一方面是价格高于同级别普通轿车,且保养维修费用较高;另一方面是国内尚未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出台实际的鼓励政策,政策推动力不足,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发展更为理想。纯电动汽车是指动力系统主要由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组成,从电网取电(或更换蓄电池)获得电力,并通过动力蓄电池向驱动电机提供电能驱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的车型之一。
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产销规模呈现逐年大幅增长势头。2018年,我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9%和50.8%,仍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不过,纯电动汽车发展也面临瓶颈,特别是配套实施不完善,已拖累纯电动汽车的增长。纯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在当前充电设备和制度的不完善下,市场对纯电动汽车仍持观望态度。
在三大主流新能源汽车中,燃料电池汽车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销售。2017年,我国共有8个品牌的10款车型燃料电池汽车在产,总产量为1272辆,较2016年燃料电池车总产量629辆同比增长了102.2%。其中,东风牌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最高,达到535辆;青年曼牌其次,产量为401辆;大通牌产量也接近200辆,其余品牌则不到60辆。
纯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普及,已逐渐被市场接受,未来有望逐步打开市场空间。而且政策也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就提出了既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主要战略取向,也要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路线。
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还未得到有效挖掘,要结合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把握节奏,分步实施。在城市公共用大客车和私人小型轿车上优先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然后逐步从两端向中间发展,形成“两头挤”格局,启动大规模市场,并滚动发展,逐步挤占中高档燃油轿车这一市场空间。
对于燃料电池汽车而言,由于具备高效率和近零排放的优势,且燃料电池经历了碱性、磷酸、熔融碳酸盐和固体氧化物等几种类型的发展阶段,其研究和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前进,今后产销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新能源汽车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电动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电子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电动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电动汽车舒适及安全系统检修、电动汽车充电站及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性能检验。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其动力电源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超级电容器,其中超级电容器大多以辅助动力源的形式出现。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电池技术还不完全成熟或缺点明显,与传统汽车相比不管是从成本上、动力还是续航里程上都有不少差距,这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为您介绍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介绍的问题
4、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有什么?
新能源汽车有四大关键技术,包括电池及管理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
1、电池及其管理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成败关键仍然是电池。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电池选择将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是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等。
2、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电机是电动汽车动力的发起点。要求:(1)电机要频繁的启动/停止、加速/减速;(2)低速或爬坡时要求高转矩;(3)高速行驶时要求低转矩,并且变速范围大以及交款的转速范围和转矩范围内都要有较高效率:;(4)工作可靠性高;(5)稳态精度高;(6)动态性能好且工作环境要求不苛刻。
电力驱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蓄电池储存的电能转换为汽车行驶的动能,要使得电动汽车拥有良好使用性能,必须开发出合理的控制系统,使电机具备较高转速及较大的调速范围,足够大的启动转矩,以及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动态制动强和能量回馈的能力。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有多种控制模式。传统的线性控制,如PID,不能满足高性能电机驱动的苛刻要求。传统的变频变压(VVVF)控制技术,不能使电机满足所要求的驱动性能。异步电机多采用矢量控制(FOC),是较好的控制方法。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
5、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指电池、电机和电控,即人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电池,即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它主要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充电速度。维信关注”优能工程师”,教你学会专业全面的新能源汽车维修,让你的成长看得见。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两种。2018年起,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基本上开始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从300公里步入如今的500公里时代,三元锂电池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据2017年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占了7席。
电机主要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车速以及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与负载能力。电机一般可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我国新能源汽车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强、体积更小的永磁同步电机。目前,我国有五个电机品牌名列全球前十。电控系统是连接电机与电池的神经中枢,主要是对整车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反馈调整各项技术参数。电控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机管理系统。北汽新能源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超级电控技术EMD3.0,能够检测全车260个部件数据,对电池实时监控调节,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进行安全防护,异常情况自动预警以及低充电温预加热,可实现在零下35度环境正常启动和充电。而比亚迪去年分布的IGBT4.0则是电机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它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其好坏直接影响电动车功率的释放速度:直接控制直、交流电的转换,同时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决定驱动系统的扭矩(直接影响汽车加速能力)、最大输出功率(直接影响汽车最高时速)等。比亚迪IGBT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中国芯”,它的研发成功,打破了欧洲和日本对此芯片的垄断,有效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成本和整车能耗。
6、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有哪些
主要学习:新能源汽车构造、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控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等
7、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难点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技术难点浅析及解决方案
1. 概述
随着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电机控制策略的复杂性和可靠性日益提升。整车厂以及供应商对新能源控制器的开发环境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新能源汽车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可让工程师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对整车控制器(HCU)、电池管理单元(BMS)、电机控制器(MCU)、功能的验证。还可以模拟实车测试中遇到的所有工况范围,在实车试验之前即可对ECU功能进行全面测试。
本文将提供针对新能源车辆的HCU、MCU以及BMS三个控制器测试的解决方案。 2. 技术难点
针对BMS的工作电压测试、单体电池电压、温度测试、SOC计算功能测试、充放电控制测试、电池热平衡测试、高压安全功能测试、通讯测试、故障诊断测试等等一系列测试,OEM面临着诸多挑战。
采用真实的电池组测试BMS有着诸多的弊端:
1) 极限工况模拟给测试人员带来安全隐患,例如过压、过流和过温,有可
能导致电池爆炸。
2) SOC估计算法验证耗时长,真实的电池组充放电试验耗时一周甚至更长
的时间。
3) 模拟特定工况难度大,例如均衡功能测试时,制造电池单体间细微SOC
差别,电池热平衡测试时,制造单体和电池包间细微的温度差别等。 4) 以及其他针对BMS功能测试,如电池组工作电压、单体电池电压、温度、
SOC计算功能、充放电控制、电池热平衡、高压安全功能、均衡功能、通讯、故障诊断、传感器等一系列的测试,OEM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MCU在研发过程中涉及被控对象的仿真。而电机本体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其各物理量(如磁通量、感应电动势、电磁力等)的交互变化速度远大于机械系统的力与速度的变化,为了保证较高的仿真精度,要求模型的仿真步长要远小于一般机械系统模型的仿真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