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台铃电动车自然然烧怎么办
什么原因 建议去找4S店
2、燃烧的电动汽车,司机的绝望挥手,谁来拯救?
5月26日深圳市内的一起车祸引起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
深圳交警通报,深圳市福田区皇岗路与莲科路路口,发生一起两台车辆追尾交通事故。导致追尾的电动货车着火,驾驶人当场死亡。
根据现场视频,起火的电动货车疑似是南京依维柯新能源厢式车,具体起火原因待排查。作为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上汽集团方面对出行一客表示,正在核实中。
近年来电动车起火事件屡见报端,但鲜有着火致死事件出现。上一次引发重大关注的电动车起火致死事件要追溯到2012年5月26日。此次着火致死事件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了阴霾。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总裁朱华荣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出,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市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新形势、新问题。新能源汽车乱象频出也亟待解决。
5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上表示,“我们会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使其有一个更好的使用环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
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重视动力电池安全,做好标准,巩固消费者信任,才能发展好新能源汽车行业。
正如通用汽车(NYSE:GM)下一代电动车总工程师高珍妮(Jennifer Goforth)对出行一客所说,“通往零排放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所谓捷径,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三项国标强化产品质量
五月以来已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5月8日,理想ONE在长沙街头冒烟着火,最终导致车辆前机舱严重烧损。理想汽车表示,起火原因是前机舱右下部的排气管前段表面附着了外来异物所造成的起火,该异物为事故车辆在交付前整备过程中遗落在前机舱内的一块车漆防护垫。
5月18日,一辆正常停放的广汽Aion S在广州发生自燃,大火波及到旁边的奥迪。具体自燃原因仍在调查。上述事故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不幸的是,5月26日深圳的电动货车追尾事故造成司机当场死亡。从网传的现场视频中看到,导致追尾的货车车头受损,主驾室有手臂挥舞,但驾驶人员未能逃出,大火随后将车辆烧毁。
自2012年5月26日,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在深圳发生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后,国内少有新能源汽车致人死亡事件发生。
虽然事后深圳市发改委通报了比亚迪“5·26”特大交通事故车辆质量鉴定结果,电动汽车没有发生爆炸,整车安全设计未见缺陷,但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仍然没有打消。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上涨,起火事件开始增加。
朱华荣提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也面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展动力亟待转换、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新形势、新问题。
朱华荣认为,当前中国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新能源汽车仍然为政策主导型市场,私家车需求尚未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实现不均衡;新能源双积分存在压力,加大企业经营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乱象频出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乱象,各部委也在努力解决。2019年6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根据《通知》,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0月底前完成本公司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新能源汽车起火是产品质量问题,不是技术路线问题。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要求,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行业机构、重点企业等单位研究编制了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优化电池单体、模组安全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
根据要求,电池包或系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机械冲击试验和模拟碰撞试验后,应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此外,电池包或系统进行挤压试验,应不起火、不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但是一旦发生乘员晕厥在车内、车体变形导致乘员无法撤离等情况,5分钟内电池系统不起火不爆炸是否可行,仍需验证。
企业需要做什么
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虽然到2021年才实施,但为了行业健康发展,企业必须有所行动,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
首先对于锂电厂来说,要提高生产工艺。动力电池发生内短路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隔膜过薄,或者生产时杂质过多。
这就要求锂电池生产企业必须具有更高的工艺,做出具有高韧性的隔膜,以及尤其在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更高的纯净度。
同时,电池包内设计有散热通道也至关重要。它们的位置和走向经过精心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引导问题电芯释放出的热量,避免热失控。
电池行业协会专家告诉出行一客,电池包的箱体防护能力增加,避免大部分的碰撞导致的外壳破损,从而避免因破裂造成的内短路起火,也是重要的解决办法。
锂电厂努力外,车企也需要在BMS(热管理系统)上多下功夫。随着能量密度的提高,BMS工作的边界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未来应对严苛的工作环境,通用汽车系统安全高级经理Ian Hanna告诉出行一客,通用汽车自主研发了电池管理系统,可以精确了解每一个电芯的健康状况,并且为每一个电池模块配备了自己的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温度监测设备,来实现独立的风险管理。
不仅老牌车企这么做,新造车势力也具有上述意识。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接受出行一客采访时表示,威马自主研发电池热管理系统,在每个电芯模组的内部有两个温度传感器,它们可以实时监控电芯温度,通过独立的液冷回路随时调整温度。
同时,整车厂在设计系统时都留有余量。例如蔚来汽车的电量采取两头掐的模式,即前5%和5%电量被锁死,汽车的实际充电区间为5%-95%。(责编/杨佩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电动车自燃与天气和地区有关?5月5起自燃均发生在南方城市
每年四五月份都是电动车自燃的高发季
文|王海宣
图片|网络
同去年一样,随着气温升高,电动车又开始频频出现自燃、起火事故。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梳理公开披露的电动车起火事故发现,今年5月份至少有5起事故发生。5月8日,湖南省长沙市一辆在路上行驶的理想ONE起火;之后的20余天里,广东省接连发生4起电动车起火事故,车型涉及郑州日产帅客新能源汽车、广汽新能源AionS、依维柯电动货车和比亚迪秦ProEV。
这让不少车主回想起去年4、5月份,因电动车接连自燃,车主不得不在停车时特意避开电动车的场景。2019年5月份,香港的一辆特斯拉ModelS、上海的一辆蔚来ES8发生起火事故,杭州市一个露天停车场内多辆东风品牌电动车被烧毁。当时接连发生的几起电动车自燃事件,引起舆论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
而今年5月份发生电动车产品起火事故的5家车企中,截至目前只有理想汽车公布了事故原因。理想在5月21日公布的致歉信中表示:前机舱右下部的排气管前段表面附着了外来异物造成的起火。按照这一说法,这次起火与车辆的电池系统没有关系。
据了解,这也是理想ONE自去年12月份开始交付以来,首次发生自燃事故。截至目前,蔚来、理想、威马三家新造车品牌均已经发生过自燃案例。保监会发布的新车上牌量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成为交付量排名前五的新造车品牌。
从起火车辆当时的状态来看,几起事故不尽相同。理想ONE是在正常行驶中,郑州日产帅客新能源车是在充电时,依维柯是在碰撞之后,广汽新能源AionS、比亚迪秦ProEVz则是在静置未充电状态。据了解,电池因发生碰撞出现损坏,充电导致热失控,是电动车起火事故的主要原因。
哪些车在起火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公开渠道搜集的2019年显示出具体品牌电动车起火的事故约为25起。而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在2019年8月中旬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5月-8月之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达到79起。但此后该监测平台未发布更多数据。
在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的25起公开电动车起火事故中,特斯拉ModelS出现的次数最多,共有4次起火案例,紧随其后的是蔚来ES8、北汽威旺407EV,各自有3起起火案例。除了这几款车以及今年5月份的起火事故,长安、比亚迪、东风、吉利、猎豹、云度、长城欧拉、威马八个品牌的车型均出现过起火。
但迄今为止,并没有有效的数据来说明电动车和燃油车的自燃概率问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连发四条推特为特斯拉辩护。他表示和大多数电动汽车一样,特斯拉着火的可能性比内燃机低500%以上。根据特斯拉发布的数据,在美国境内,燃油车自燃的比例是1/1888,而特斯拉的产品,在美国的自燃事故率是1/23000。
但有专业人士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马斯克没有考虑到新车和旧车的差异,因为特斯拉ModelS自2012年才开始交付,这与已经使用多年的燃油车无法相提并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统计,2003-2007年,美国平均每年发生28.7万起汽车火灾,烧车率为0.14%。2000-2006年新车自燃在全部烧车中的比例为15.3%。
实际上,关于电动车起火事件,不同的统计口径的数据都有所差异。但不论数据统计结果如何,目前消费者对于电动车起火事故的关注度要比对燃油车起火事故关注更高。这背后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电动车仍是新兴事物,所以容易受到关注,二是因为电动车一旦起火后火势蔓延快、不易扑救。
今年5月份深圳市的依维柯电动车着火后,火势迅速蔓延,并导致司机死亡。当地消防部门表示,因缺乏专门工具,火灾无法扑灭,导致了这起悲剧。在另一个发生在广东东莞的案例中,郑州日产帅客新能源车在起火后火势迅速蔓延,并在很短时间内导致周围三辆车被烧毁。
哪些地区更易燃
从记者统计的25个案例来看,南方省份出现起火事故的占比更大,只有3起起火事故发生在北方城市。其中,广东省的电动车起火案例最多,达到8起,占比超三成。排在其后的浙江省、湖北省分别为4例、3例。这是否说明,南方城市的电动车更容易起火?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向记者表示:“正常来说,电动车的安全应该是跟气候没关系的。
因为如果要满足国家标准、质量合格的话,一定是在新疆吐鲁番、黑龙江黑河等地区做过严格的高温、低温测试,满足相关标准。他同时指出,一些新能源车在申请公告时提交的材料通过了相关测试,但是不排除车辆零部件的质量、可靠性还是有一定问题。这种情况下,南方气候比较潮湿、温度也比较高,新能源汽车的冷却系统、绝缘系统可能更容易出现故障,导致电池起火。另外,南方地区更多的电动车保有量可能也是电动车起火事故更多发的一个因素。
以特斯拉Model3销量分布为例,根据中港证券研究所以及公开零售数据统计得知,2020年1-3月份,Model3销量排名前十的身份分别为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其中有7个南方省份。这7个南方省份Moodel3的销量,占Model3总销量的近七成(69.2%)。而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电动车续航衰减等问题,不少消费者更偏爱插电混动车型。
比亚迪汽车工程师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通过针刺实验显示电池电芯在遭受到外力穿刺后,三元电池会短时间内燃烧温度极高,在两秒内就会释放巨大能量,甚至产生爆炸。目前,针对频频出现的起火事故,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要求。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先后在去年3月份、10月份发布通知,表示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召回管理,规范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报告。
今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标准,计划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也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批强制性标准。其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一家新能源车企高层向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强制标准的实行,企业必须符合新规。这意味着其必须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该公司目前在考虑更换电池以提升整车安全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盘点:高温天气,用车需谨慎
今天,老王给大家盘点一下过去一阵子的几起新能源车型自燃事故。因为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大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警惕高温。尤其是进入六月份,以及接下来的七八月高温天气。
自燃车型:理想ONE
自燃事件:5月8日中午11点30分,一辆理想ONE在湖南长沙街头发生了发动机盖冒烟着火现象。随后消防人员对该车进行了灭火处理,从事发现场流出的视频来看,着火点疑似发生在发动机的位置,车辆发动机盖区域损毁严重,整个头部几乎被烧的面目全非,但车辆底盘和后半部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官方回应:5月21日,理想汽车就5月8日理想ONE起火事件发布官方声明,声明中表示此次起火原因为“前机舱右下部的排气管前段表面附着了外来异物”,通过追查在4月28日,自燃的这台理想ONE在交付中心的整备过程中,交付中心工作人员在发动机舱周围铺上了防护垫,用于保护车辆,这是汽车售前检查或售后维修的常规动作。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防护垫遗留在机舱内。随后在安装增程器保护罩时,工作人员未注意到遗留的异物(防护垫),导致异物被封存在机舱内部。
自燃车型:郑州日产帅客EV
自燃事件:在理想ONE自燃的同一天,一辆郑州日产帅客EV在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某充电站发生自燃,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帅客EV正插着充电插头,起初车辆出现了类似燃放鞭炮的声音,随后底部冒出滚滚浓烟并喷出火焰,随即火势开始蔓延。
官方回应:截至发稿前,郑州日产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不过5月9日,东莞发改局约谈了某充电站,调查火灾事故并对有关各方提出自查整改要求。
自燃车型:广汽新能源Aion S(埃安S)
自燃事件:5月18日,几段记录了广汽新能源Aion S自燃的视频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据悉,自燃事件发生在广州市天河区杨桃公园附近的停车场。从广汽新能源Aion S车身上贴有的“ON TIME”标识来看,这台车来自于广汽新能源共享出行品牌如祺出行公司旗下的网约车。
官方回应:5月18日当天,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做出回应:“广汽新能源Aion S自燃事件或与后备厢内的消毒水有关,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研中。”而广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肖勇表示:“现场的环境状况较为复杂,起火的真实原因仍需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查。”截止发稿前,官方尚未公布最终的调查结果。
自燃车型:比亚迪秦Pro EV
自燃事件:5月28日,一辆比亚迪秦Pro EV在位于深圳市的某公共充电站发生自燃。根据网友的爆料,这辆车是在凌晨4点左右充完电,随后移至旁边的停车位,并于凌晨6点左右发生了自燃。通过社交媒体上曝光的视频可以看到,比亚迪秦Pro EV的起火点来自于车辆左侧底盘,且从火势扩散十分迅速。
官方回应:截至发稿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比亚迪官方对此事暂无回应。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此前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刀片电池将改变行业对三元锂电池的依赖,将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回归正道,并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
最后,老王提醒大家,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大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警惕高温。尤其是进入六月份,以及接下来的七八月高温天气。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广汽新能源Aion S又出事了:疑似电池着火 引发车辆自燃
广汽新能源Aion S首款车型是在2019年4月27日上市的,是广汽新能源从广汽乘用车独立之后的首款车型,定位是紧凑级纯电动轿车,补贴后售价为13.98~20.58万元。

虽然发力新能源车市场相对来讲比较晚,但是Aion S却是基于广汽新能源第二代纯电专属GEP平台打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改电。并且搭载了日本电产的三合一电驱系统和宁德时代生产的锂电池。再加上外观设计方面,Aion S也很有自己的特点,上市一年多来销量可谓是稳步增长。

销量数据显示,2020年7月份Aion S销量为3685辆,同比增长8.19%,环比增长1.1%。1~7月份,Aion S累计销量达到了21846辆,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8.72%。
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整体不太乐观的情况下,Aion S这个全新的车型能够保持销量稳步上升,足以见其实力不俗。可以说,Aion S目前是广汽新能源旗下销量最高的车型。

不过,从市场情况来看,购买Aion S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纯家用的比较少。

如果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即便是Aion S在家用市场表现不算好,但是对于广汽新能源旗下的Aion V和Aion LX等SUV车型的销量的提升将会起到非常积极作用。
但是,意外发生了。
问题,依旧是出在新能源车绕不开的自燃。

8月2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一辆广汽新能源Aion S正在行驶中先是车辆底盘处发出异响后,仪表盘显示车辆故障,车辆也开始冒烟,随即便发生了自燃。虽然车主试图用灭火器进行灭火,但是由于火势太猛灭火器根本不管用。随后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这辆自燃的Aion S火势得到了控制。

不过遗憾的是整车只剩下一个铁壳,车厢内严重烧毁。保险公司人员赶到现场后,表示该车没有上自燃险,所以该事故不在保险承保范围内。据该车司机介绍,这是他三个月前刚买来的新车,主要用于网约车,才行驶了2万多公里。
针对车辆自燃的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中,但是据媒体报道引起自燃的原因应该是电池部位。广汽新能源针对此事,还没有正面回应。

加上这起自燃事件,这已经是近几个月广汽新能源Aion S发生的第三起自燃事故:5月18日,在广州市一个停车场内,Aion S发生自燃,火势扑灭后该车只剩下铁架。对于起火的原因,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称可能与后备箱内的消毒液有关;8月13日,深圳市一辆正在等红绿灯的Aion S突然起火,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短短几个月,连续三起车辆自燃事件,对于创立不久的广汽新能源品牌来说影响不会小。希望这次,广汽新能源能够正视问题,本着对车主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的态度,给市场一个交代。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疑似吉利电动车在杭州起火,前一天力帆刚烧过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文|Juice
车东西6月28日消息,据钱江晚报报道,今天早上凌晨5点钟,杭州市余杭未来科技城盛奥西溪铭座一地下车库发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故,从现场照片来看,这款车疑似帝豪EV。
根据参与灭火的杭州蒋村消防救援站和荆余路消防救援站消防人员介绍,起火的车辆当时正在地下车库进行充电,消防员5点24分到达现场时,地下车库已经被起火产生的浓烟笼罩了,空气里有股很刺鼻的焦味。
在确认了着火车辆之后,消防员迅速在现场铺设水带,对车辆上的明火进行扑救,10多分钟后明火被扑灭,此后消防员继续在现场对起火车辆进行降温。
在早上8点59分,消防队员在反复确认起火车辆不会再复燃之后才撤离现场,整个灭火过程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

▲事故车辆(图源网络)
此外,昨天下午,杭州拱墅区康桥街道平安桥村委会旁的停车场内一辆新能源车也发生了自燃事故,当时车辆周围停满了新能源汽车,车间距只有30厘米左右,消防员迅速采取行动,在半个小时之后终于降火扑灭。
事实上,今年入夏以来,已经发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事故,周一的时候,河北保定市瑞兴路国家电网充电站内一辆欧拉iQ就发生了起火事件。
而在上个月,广州杨桃公园附近一辆广汽新能源Aion S车型发生自燃,火势甚至波及到停放在一旁的一辆一汽奥迪A6L轿车。上个月底,一辆比亚迪秦Pro EV在深圳市内的一处充电站发生了自燃事故,最终车辆被燃烧至只剩车架。
电动车自燃事故的频发,也让消费者和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针对电动汽车安全问题,5月13日,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这也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
根据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要能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从而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而车企也认识到了车辆自燃带来的危害,在最近一段时间,多家车企都为自家的电动汽车换上了安全系数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
一、两天两起电动车自燃 消防员工作4小时灭火
据钱江晚报报道,今日凌晨5点钟,杭州市余杭未来科技城盛奥西溪铭座一地下车库发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故,目前关于这辆车的起火原因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发生自燃时,这辆车正在进行充电,从照片上来看,车辆中网呈环形,与2017款帝豪EV较为相似。由于起火时间是凌晨,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车辆(图源网络)

▲吉利帝豪EV(图源汽车之家)
消防人员在5点24分到达着火现场,一名消防员说:“到达现场的时候,地下车库已经被起火产生的浓烟所笼罩了,空气里有股很刺鼻的焦味。”
从现场的照片来看,当时现场确实有大量的烟雾,消防人员不得以穿上了80斤重的装备,进入地下车库勘察后确认了着火的车辆。

▲事故现场(图源网络)
随后,消防队员迅速在现场铺设水带对明火进行扑救,在经过了十多分钟的扑救后,明火终于被扑灭了,但此时,起火车辆的温度还很高,还存在二次起火的可能性,所以消防队并未撤离,而是在现场继续使用灭火泡沫对起火车辆降温。
现场消防员介绍,当时他们害怕是车辆的蓄电池着火了,就不断使用灭火泡沫对新能源车的座椅下方,车辆周边进行覆盖。

▲事故车辆(图源网络)
消防员背着空呼,拎着水带在火场里走了10多个来回,经过了四个小时的扑救之后,车辆终于消除了复燃的可能性。
不过在早上有业主出门上班的时候,还是能够在地下车库闻到浓重的烟味。
无独有偶,昨天杭州拱墅区康桥街道平安桥村委会旁的停车场内也发生了一起新能源汽车着火的事情。
昨天早上八点多,一辆黑色的力帆新能源汽车停车场内发生了自燃,消防员赶到现场的时候,车辆的尾部正在剧烈燃烧。

▲一辆力帆新能源汽车自燃(图源网络)
但更令消防员担心的是,车辆的周围还停满了新能源汽车,车间距只有30厘米,如果火势蔓延,现场势必会有多款车被引燃。
见到这个情况,消防员迅速采取行动,利用灭火泡沫对明火进行扑救,经过了半个小时的处理,明火被扑灭,且未造成火势蔓延。

▲消防员在对目标车辆灭火(图源网络)
经初步调查,这辆车的着火原因是车内电池线路短路,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二、入夏多款新能源车自燃 有车企更换磷酸铁锂
事实上,今夏以来,已经有多家新能源车企旗下的车型发生自燃着火事件了。

▲2020年5月以来电动车自燃事故汇总表
周一,一辆长城欧拉iQ在保定市瑞兴路国家电网充电站内冒出大量浓烟,不过这款车并未出现明火与爆炸,未造成无人员伤亡和额外的财产损失。
上个月,一辆广汽新能源Aion S电动汽车在广州桃园公园附近的停车场停放时突然起火并燃烧,这款车是广汽新能源共享出行品牌如祺出行公司旗下的网约车。
起火之前,涉事车辆的车身后半部以及车底已经有浓烟冒出。之后,车身后半部发生小程度爆炸,Aion S的整个车底随即出现一瞬间的燃烧,车身后半部继续剧烈燃烧,火势甚至波及到停放在一旁的一辆一汽奥迪A6L轿车。

▲事故现场(图源网络)
当时广汽集团给出的回应为“现场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我们正在详细了解具体情况中。”,目前广汽新能源还未进一步回应。
而在上个月月底,一辆比亚迪秦Pro EV正在深圳市的某个充电站内发生了自燃,从视频来看,起火车辆的充电口处没有连接充电线,也就是说发生事故时不是处于充电的状态。
视频显示,车辆的左侧及底部位置率先起火,火势迅速蔓延且超过车顶,在消防人员赶到后,火势才得以被最终扑灭,但这辆比亚迪秦Pro EV已经被燃烧至只剩车架。

▲网传视频(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5月26日,一辆疑似依维柯电动货车在深圳福田区皇岗路与莲科路路口突发起火事故。随后深圳交警回应称“导致追的电动货车着火,驾驶人当场死亡。”
针对接连出现的电动汽车安全事件,国家也采取了强制措施。
5月13日,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这也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
根据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要能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从而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在这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驱动下,多个车企都换用了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显示,特斯拉Model 3、上汽荣威Ei5、宝骏E100、比亚迪秦EV等车型都将会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版本。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都有哪些?
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都有:
1、2017年6月11日凌晨3时左右,山东省日照市一辆特斯拉撞击护栏后发生火灾。
2、2019年4月21日晚8时许,上海徐汇区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轿车突然冒出白烟。
3、2019年4月24日,武汉一辆比亚迪E5起火。
4、2019年5月16日和6月14日,蔚来ES8分别在上海、武汉市再次出现自燃事件。

(7)深圳电动汽车自燃扩展资料:
2019年8月18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在发生起火事故的新能源汽车(已查明着火时的车辆状态)中,41%的车辆处在行驶状态、40%的车辆处在静置状态、19%的车辆处在充电状态。
《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发现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79起,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
79起安全事故中,65%的事故车辆为乘用车、28%的事故车辆为专用车、7%的事故车辆为客车。从动力电池类型看,86%的事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7%的事故车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7%的事故车辆电池类型不确定。
在已查明着火原因的车辆中,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原因。
8、五问充电站起火爆炸:电动汽车自燃谁买单?
4月28日凌晨,深圳塘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发生一起车辆起火爆炸事件,现场共5辆新能源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幸无人员伤亡……
5月4日,浙江杭州,一辆新能源车发生自燃,现场浓烟弥漫。消防员将火扑灭后,车被烧得只剩一个空壳……
近期,关于汽车起火的事件频频发生,每一则汽车起火事件都令人揪心,尤其是进入消费者没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更是备受关注,甚至不少车主开始惶恐自家车辆会不会在哪一天突然发生自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期间,从研发、测试到生产,安全一直各方强调的重中之重,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事件仍有发生,消费者该如何放下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我们以涉及多方的深圳充电站起火这一事件来深入探讨。
1.谁最先起火,事故原因是什么?
5辆车均受损,很大可能是由一辆车先起火,引燃周围的另外4辆车,受损车辆中包括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亚迪秦EV等,那么到底是哪一辆车先起火的呢?
根据媒体报道,本次起火事件是由陆地方舟威途Z3车型在充电后自燃引起,所在充电站的充电桩为深圳鸿嘉利,现场两辆Z35物流车所搭载的电芯其中一辆是来自苏州宇量的三元锂电,另一辆电芯来源尚不清楚。
充电桩企业深圳鸿嘉利发布了充电桩后台数据并进行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白色陆地方舟Z35(车牌号:粤BD0***1,某品牌338.4V 156.8Ah型号电池)纯电动车发生自燃引起,并在4月28日当天发布了情况说明,说明中具体介绍了现场情况:
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车辆于4月27日20点40分进入本充电站,在现场管理人员指挥下停在9号充电桩位充电,后面陆续有4辆小车进入本充电站停在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旁进行充电。
4月28日凌晨1点26分,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后台数据显示充电桩已经完成充电并自动断电,显示BMS的SOC满中止。
(充电桩后台数据)
凌晨1点35分,引擎盖部位发生冒烟,本站管理员和现场两位司机迅速使用充电站灭火器灭火,无奈火势发展迅猛,引发爆炸,引燃附近充电车辆,凌晨1点45分消防车辆抵达现场展开灭火,于凌晨3点左右全面控制住安全隐患问题。事件共造成5辆汽车被烧毁,4台充电桩报废,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身为电芯厂家的苏州宇量在第二天也发布了声明,声明表示,“经查烧毁的两辆Z35物流车有一辆装配我司电池,但另一辆装配其他厂家电池。消防部门对受损车辆进行拆解后发现,我司电池在严重外部火烧的情况下完好无损,没有发生燃烧,目前火灾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截至发稿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8天,但陆地方舟一直并未作出回应对事件进行说明。为了弄清楚自燃发生的原因,汽车头条APP拨打陆地方舟电话,接听客服表示,“该事件属于质量部门负责,目前的具体处理结果尚不清楚,需要联系江苏陆地方舟。”
于是汽车头条APP电话联系江苏陆地方舟,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现在还没有复工,然后搪塞了几句就匆匆挂掉了电话。看来,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
2.充电容易导致自燃?
不仅是此次深圳充电站起火事件中的物流车,不少乘用车在充电期间也发生自燃现象,比如在去年某品牌电动车在夜间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燃烧,那么是充电导致车辆自燃的吗?
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曾发布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报告中显示,从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
其中,在已经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中,行驶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1%,静止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0%,充电状态的车辆比例为19%。由此可见,与行驶状态、静止状态相比,充电状态并非大头。
此外,根据从2015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起火状态划分可以看出,行驶中的占比逐渐减少,充电中的也逐渐降低,停置状态和原因不明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19年全年数据来看,停置状态、行驶状态、充电状态和起火时状态不确定的占比分别是32.81%、29.69%、18.75%和18.75%。因此,根据车辆所属状态来判定自燃原因并不可靠,还得看后续调查结果。
3.谁为自燃事件买单?
在此次深圳充电站着火事件中,塘尾充电站亮出了为充电站和充电桩购买的保单,此次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损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那么自燃车辆的车主和其他被引燃车辆的车主能否获得赔偿呢?
翻看以往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情况,有的是车辆厂家主动赔偿,有的是保险公司按照车主购买的自燃险进行赔付,也有双方沟通无果状告到法院。总之,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的赔偿判定结果五花八门,相同的是,大多数案例都是参照传统燃油车的保险情况进行赔付。
一位保险人员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索赔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会遇到无法鉴定结果的情况导致举证困难、责任无法判定。
新能源汽车是新技术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燃油车具有了一些新的风险,例如动力电池系统缺陷、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保险的事故责任认定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定则的关键在于自燃发生的原因,倘若是质量问题又在质保期,那么基本就确定是厂家的责任;倘若是电路改装等个人原因,那只能车主自己承担了。
(国内某新能源车企保险部人员提供的附加险)
购买自燃险是转移风险的好方法,自燃险是附加险,但在很多自燃险中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电机和电控引发的自燃并不在自燃险理赔范围,投保时还需多加咨询。
其实,业内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后续的保险服务,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风控难度、出险率、案均赔款都与传统燃油车有很大差异,还需要时间来研究,因此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迟迟没有落地,而保险的完善无疑会减轻潜在消费者和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焦虑。
4.如何避免自燃事件的发生?
由于汽车结构复杂零配件多,使用周期长,会存在线路老化等潜在引发自燃的因素,因此自燃事件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哪怕至今有上百年历史的燃油车的自燃事故发生率也高居不下。
据可查的与车辆自燃相关的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消防部门曾表示“2011年共接到900多起汽车燃烧火警,平均每天约3起,其中大部分为自燃。”按照2011年上海民用车辆329量的保有量粗略计算,上海该年汽车自燃事故率超万分之二。
既然无法避免,那能否进行预警提醒呢?答案是可以的。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月至8月期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预警率达59.57%。
除了预警,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降低自燃事故的发生显得更为可控。中国科学院院士、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曾指出,当下新能源车企对电池产品的测试验证还有不足。
欧阳明高进一步解释,目前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甚至没有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再加上部分企业强行使开发周期为24-28个月的动力电池产品追上一年一调整的补贴周期,进而导致电池的研发、测试验证周期不得不缩短,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车企如何把好安全关?
过去几年,车企为了使获得的补贴最大化,过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超长续航等,不少企业还将大功率快充作为卖点,殊不知测试工作不充分会导致产品本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业内关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车非特斯拉莫属,一方面是特斯拉官方宣称的快充速度:V3超充桩最大功率为250kW,充电5分钟能实现120km的续航里程,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国内外自燃事件的频发,而快充也是很多媒体猜测其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对安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比亚迪今年发布的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甚至比一般磷酸铁锂电池的针刺实验结果还要出色。
比亚迪官方视频显示,当进行针刺实验时,三元锂电池发生爆炸和剧烈燃烧;普通磷酸铁锂块状电池产生大量烟雾;而刀片电池不仅无烟、无名火,而且表面升温幅度小(仅30℃-60℃)。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放话:“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彻底抹掉。”而刀片电池的真正实力当真如此,还是也会发生自燃董事长被打脸,还得关注其后续表现。
此外,如今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时间的延长,给了车企更长的缓冲期。同时,补贴新政还强调了“技术指标稳定”,这意味着政策对电动车的要求不再是盲目追求“能量密度”。产品换代周期的放缓,也使得质量更加有保障,自燃事故率也趋于降低。
自燃一定是车企的责任吗?并不是,车主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尽量避免私自改装,还应对车辆进行定期保养检查,并时时保持警惕,以应对突发的自燃事件。
自燃事故的代价有大有小,我们为何不将其尽量降到最低呢?毕竟,只有整个行业自燃事故减少,消费者才能相信新能源汽车是安全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蔚来ES8于5月16日再次自燃,是否说明纯电动车的电池安全隐患开始暴露?
因政策补贴因素倒逼企业过度追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是造成目前电动汽车暴露安全问题的最大根源。

当然,从目前来看,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真正找到能够保证电池和整车安全性的技术将成为掌握未来电动汽车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现在汽车企业都跟着政策走,为了缩短测试周期,让新车尽快上市,对于动力电池的细节方面验证并不全面,而且行业内很多企业可能都没有实现动力电池验证的相应技术手段和能力。
“不科学的成本需求增加了安全隐患,近年电池行业流行的系统简化设计、单体电芯容量体积提升等做法,都增加了电池的安全隐患。”以特斯拉为例,为了减轻重量和成本,特斯拉取消了电池最外的绝缘层,导致危险程度进一步加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18年已发生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超过40起,车辆涵盖乘用车、公交车、物流车等不同车型,仅在深圳市就发生8起新能源物流车自燃事故。

另外前瞻产业研究院对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起火事故分析统计,充电场景是起火的高发场景,占比达50%。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1%,主要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不难发现,电动汽车起火大部分原因指向动力电池。
10、为啥推刀片电池?王传福:要彻底消灭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问题
自比亚迪?推发布了刀片电池的消息后?,立刻引起了整个汽车?市场的极大关注?。?既有人看好?,也有人质疑?。

事实是,?因为刀片电池的推出?,比亚迪市值上涨600多亿?。
3月29日?下午?,比亚迪刀片电池线上?发布会?如期举行?。在发布会现场?,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三位专家?,就比亚迪新推出的刀片电池?接受了?深圳卫视的专访?。

众所周知?,目前新能源车所使用的?有两种?主流的电池?,一种是三元锂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容易发生自燃?,安全隐患比较大?:磷酸铁锂电池寿命长?、稳定性也好?,但是在能量密度方面只有三元锂电的80%左右?,和三元锂电的差距?比较大?。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厚的技术积淀?。就是凭借这些优势?,比亚迪率先推出了刀片电池。刀片电池既有其它电池无法企及的安全性?,而且兼具长寿命?和长续航?。可以说?,刀片电池的诞生?,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也引领了全球动力电池的安全新高度?。对于新能源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刀片电池将三元锂电和磷酸铁锂电优点集于身?,即有三元锂电的?高续航?,也有磷酸铁锂电的?安全性?。相比传统的?有模组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因为在电池模组里面?,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只占80%?,其他都是?模组的结构件?。从模组再到电池包?,空间利用率仅仅只有50%?。?而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对电池包?排列组合的变化?,能让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达到60%以上?,从而提高续航?。
同时?,刀片电池的?造价也比三元锂电要低。

为了?更加直观的?说明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比亚迪在发布会?当天?还播放了一段?“钢针穿透测试?”的视频?。用钢针将动力电池的电芯刺穿,造成电芯内部的大面积短路?。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三种电池的表现都不一样?:三元锂电池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度?;磷酸铁锂电池?无明火?,但是已经冒烟?,表面温度200~400度?;刀片电池?无明火?、不冒烟?,表面温度30~60度?。
我想通过这个实验?,也大概能说明了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
正如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说: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也表示:?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

至于刀片电池的性能究竟如何?,随着比亚迪?汉的上市,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得到市场的验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