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新能源汽车设计规范

新能源汽车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21-11-06 01:50:32

1、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北汽新能源深度参与

5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北汽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参与编制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作为首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将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北汽新能源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连续七年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凭借十年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力储备,深度参与了两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近的十年间,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接受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进步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启动电动汽车安全强标制定工作。电动汽车强标是综合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与国际标准法规进行了充分协调,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对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
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中,主要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强化了整车防水、绝缘电阻及监控要求,以降低车辆在正常使用、涉水等情况下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绝缘电阻、电容耦合等试验方法,以提高试验检测精度,保障整车高压电安全。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充分考虑了用户的极端使用场景,对应各种极端场景新增了多项测试项目,例如:振动后浸水试验用来验证用户在全生命周期内遇到的内涝环境下,电池包的密封性是否有异常,是否会有绝缘问题发生;过流保护测试模拟充电机故障导致电流超出限值时电池包的安全防护,避免超出电池正常使用条件进而引发安全问题;热扩散试验模拟极端情况下电池包内部某个电池单体出现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中增加报警信号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近年来,随着电池和整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续驶里程已不再成为用户痛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电池热失控成为全行业的技术攻坚。目前,新能源整车企业大多都确立了整车、能耗、充换电、电磁兼容、电池、电机等全技术领域的安全要求、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搭建了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此次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落地,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责任,将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落地、电池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将得到最终解决。
有业内人士称,两项强制标准反映了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由“政策为主驱动”向“市场为主驱动”逐渐过渡,更加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联系用户需求。而这些要求在用户、车企、电池供应商、电芯供应商层面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将非常深远,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以及防撞设计方面的技术进步,并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标准的国际地位。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北汽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将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完成整车电安全企标、测试规范、测试用例的建立与实施。此外,在电动汽车安全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与多方专业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交流,汲取国内外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和测试规范,针对电动汽车实际应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
截止目前,北汽新能源连续五年获CACSI中国质量协会“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第一名”,旗下新能源车型总行驶里程超过121亿公里,相当于已绕地球赤道30万圈,充分验证了其在电动车安全领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去年7月,北汽新能源建成了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试验中心建设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88个实验室和400余套国际先进测试设备。其中,电池相关试验设备投入超过1.4亿元,充分保障产品的性能验证。
未来,北汽新能源将继续优化提高,形成针对充电安全、换电安全、行车安全、操作安全等全场景电安全标准体系和测试规范,不断强化整车开发验证过程中针对电安全的开发与验证,为整车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拟修改,不再要求设计开发能力

2月10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意见征集稿中主要有十点修改内容,其中核心的部分在于删除了之前对于准入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相关的部分内容,调整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这意味着放宽了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研发机构的要求。

解读: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已经实施了2年半,与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双资质”。

 

2020年1月1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2020)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就重点谈到了“加快改革创新,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将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在此之前,造车新势力之中,理想汽车为获资质斥资6.5亿元收购了力帆股份的壳资源,后因为这个壳资源此前的一些诉讼纠纷,导致了一些银行车贷的问题。威马汽车收购大连黄海花费了11.8亿元。拜腾汽车收购一汽华利,整体的代价是8.5亿元。

 

对于这些造车新势力而言,由于尚未实现规模性销售,所募资金来之不易,希望进入门槛的降低,让后来者不要在“生产资质”上耗费如此巨额的资金。

 

汽车产品涉及公共安全,此外,也为了控制产能,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的窘境,此前的监管思路是制定了极高的事前进入门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汽车产业管理从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符合市场化发展的方向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十大变化 工信部将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2月1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众可在2020年3月10日前提出意见。
修改内容包括:将原管理规定的第五条第三款修改为:“(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技术保障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将《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中“一、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一、技术保障能力”,并对有关内容作出相应修改。
另外,工信部还将对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十项内容进行修改或删除。
以下为通知原文:
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
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
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条第三款修改为:“(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技术保障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1,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
具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条件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承担相应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其下属企业(包括下属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准入条件予以简化,适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2)。”
二、删除第二十九条。
三、删除第三十条。
四、删除第三十一条。
五、将附件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修改为:
序号
准入审查要求

技术保障能力
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与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适应的技术保障能力。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流程,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2*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自制部件的测试能力,能够评价、确认与技术保障能力相关的技术要求,包括: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模拟测试能力;动力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测试能力(包括制动回馈功能测试能力)、电子电控系统功能测试能力及耐环境性(高温、低温、振动、盐雾等)测试能力、通讯系统模拟测试能力、控制软件分析测试能力、硬件在环测试能力、单个箱体的动力蓄电池包(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能力及耐环境性(高温、低温、振动等)测试能力、电子电器件的电气性能基本测试能力、高压电安全测试能力。申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还应具备发动机性能/工况排放、能耗、电机性能、机电耦合装置性能综合测试台架;申请燃料电池汽车的,还应具备燃料电池系统性能测试台架、车载氢系统泄漏及高压气体安全方面的测试仪器和设备。

生产能力
3*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设施。
应具备专用充电设备,数量应能保证产品充电需要。
应建立充分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人员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措施。
4*投资项目审批文件中要求建设发动机生产条件的整车生产企业,申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时,应具备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应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生产线,机械化的发动机总成装配线及发动机试验台架。曲轴、凸轮轴、连杆可委托加工。

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5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至少应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系统,应对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总成,以及整车配置、出厂检测数据等进行可追溯性信息管理。
6针对所有原材料、常规部件、车载能源系统及其他电器系统部件、软件及服务等供方,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确定供方及其产品评价标准、采购技术协议、产品验证规范,对供方及其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应保留对供方及其产品的评价、选择、管理记录。
7*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等设备和辅助检具,检验项目覆盖整车主要技术特性参数、主要零部件基本技术参数、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检验内容,对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符合性、顾客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项目要求应特别关注,性能指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
应具备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驱动系统的电气性能与安全、温度、储氢系统安全等项目的检验设备以及整车安全检测线。
应具备整车控制器总成检验能力、整车下线后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检验能力,具备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
8*应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应建立整车产品信息及出厂检测数据记录和存储系统,存档期限不低于产品的预期生命周期。
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和设计缺陷时(包括由于供方原因引起的问题),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能够迅速确定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
对于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应建立易见的、不可更换的、唯一性标识,并建立可以支持产品追溯的信息数据库。

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9应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企业内部人员、经销商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客户管理等内容,并有能力实施。
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文件体系,包括销售技术培训手册、整车/底盘/电子电器系统的维修手册、备件目录、专用工具和仪器清单、产品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承诺、应急措施等。
售后服务承诺内容应充分适宜,应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并严格履行。
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企业如果发生重组,应保证重组后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不低于重组前作出的售后服务承诺。
10维修服务、备件供应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维修和咨询服务。
售后服务体系除能独立完成或与供方协作完成与常规汽车相同的售后服务项目外,还应具备整车及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及子系统和相关部件的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具备相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和更换能力。
应建立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的渠道,与有关各方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回收及再利用的顺利实施。
11*应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及产品安全保障机制。
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所销售的每一辆新能源汽车(含底盘)建立相应的档案,跟踪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应按照与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含底盘)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直至汽车停止使用或报废。监测数据应至少包括车辆运行安全、故障、充电、能耗情况等方面,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能为车辆改进提供数据支持。监测数据保存期应不低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监测平台应与地方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
应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方案、事故调查及汇报方案等。
应编写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长期存档备查。
注:1.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审查,则对相关要求免予审查。
2.表中准入审查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共11个条款,标注“*”的条款(共7个)为否决项。
3.判定原则如下:
(1)现场考核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不超过2项,审查结论为通过;其余情况均为不通过。
(2)当现场考核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考核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六、将附件2《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中“一、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一、技术保障能力”,并对有关内容作出相应修改。
具体见附件2《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
七、对附件3《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做以下修改:
(一)将GB/T 18387-2008《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修改为,GB/T 18387-2017《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将GB/T 4094.2-2005《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修改为,GB/T 4094.2-2017《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将GB/T 19836-2005《电动汽车用仪表》修改为,GB/T 19836-2019《电动汽车仪表》;
将GB/T 18386-2005《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修改为,GB/T 18386-2017《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二)删除GB/T 27930-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新增GB/T 34657.2-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2部分:车辆》
(三)新增5项标准,分别为:GB/T 33978-2017《道路车辆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GB/T 34585-2017《纯电动货车技术条件》、GB/T 37154-2018《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氢气排放测试方法》、GB/T 37153-2018《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GB/T 34598-2017《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商用车技术条件》。
具体见附件3《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八、对附件4《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做以下修改:
(一)删除“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人)”的内容;
(二)删除“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说明(包括研发机构和人员、开发工具和设备、开发过程描述等)”的内容;
(三)删除“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含必要的软件程序)清单”的内容。
具体见附件4《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
九、根据有关标准制修订情况,对附件5《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内容进行修改。
具体见附件5《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
十、对附件6《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做以下修改:
删除对“新产品研发情况”、“研发能力和条件建设情况”内容。
具体见附件6《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
自2020年月日起施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件1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
序号
准入审查要求

技术保障能力
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与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适应的技术保障能力。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流程,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2*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自制部件的测试能力,能够评价、确认与技术保障能力相关的技术要求,包括: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模拟测试能力;动力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测试能力(包括制动回馈功能测试能力)、电子电控系统功能测试能力及耐环境性(高温、低温、振动、盐雾等)测试能力、通讯系统模拟测试能力、控制软件分析测试能力、硬件在环测试能力、单个箱体的动力蓄电池包(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能力及耐环境性(高温、低温、振动等)测试能力、电子电器件的电气性能基本测试能力、高压电安全测试能力。申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还应具备发动机性能/工况排放、能耗、电机性能、机电耦合装置性能综合测试台架;申请燃料电池汽车的,还应具备燃料电池系统性能测试台架、车载氢系统泄漏及高压气体安全方面的测试仪器和设备。

生产能力
3*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设施。
应具备专用充电设备,数量应能保证产品充电需要。
应建立充分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人员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措施。
4*投资项目审批文件中要求建设发动机生产条件的整车生产企业,申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时,应具备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应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生产线,机械化的发动机总成装配线及发动机试验台架。曲轴、凸轮轴、连杆可委托加工。

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5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至少应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系统,应对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总成,以及整车配置、出厂检测数据等进行可追溯性信息管理。
6针对所有原材料、常规部件、车载能源系统及其他电器系统部件、软件及服务等供方,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确定供方及其产品评价标准、采购技术协议、产品验证规范,对供方及其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应保留对供方及其产品的评价、选择、管理记录。
7*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等设备和辅助检具,检验项目覆盖整车主要技术特性参数、主要零部件基本技术参数、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检验内容,对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符合性、顾客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项目要求应特别关注,性能指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
应具备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驱动系统的电气性能与安全、温度、储氢系统安全等项目的检验设备以及整车安全检测线。
应具备整车控制器总成检验能力、整车下线后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检验能力,具备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
8*应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应建立整车产品信息及出厂检测数据记录和存储系统,存档期限不低于产品的预期生命周期。
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和设计缺陷时(包括由于供方原因引起的问题),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能够迅速确定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
对于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应建立易见的、不可更换的、唯一性标识,并建立可以支持产品追溯的信息数据库。

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9应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企业内部人员、经销商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客户管理等内容,并有能力实施。
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文件体系,包括销售技术培训手册、整车/底盘/电子电器系统的维修手册、备件目录、专用工具和仪器清单、产品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承诺、应急措施等。
售后服务承诺内容应充分适宜,应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并严格履行。
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企业如果发生重组,应保证重组后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不低于重组前作出的售后服务承诺。
10维修服务、备件供应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维修和咨询服务。
售后服务体系除能独立完成或与供方协作完成与常规汽车相同的售后服务项目外,还应具备整车及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及子系统和相关部件的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具备相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和更换能力。
应建立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的渠道,与有关各方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回收及再利用的顺利实施。
11*应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及产品安全保障机制。
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所销售的每一辆新能源汽车(含底盘)建立相应的档案,跟踪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应按照与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含底盘)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直至汽车停止使用或报废。监测数据应至少包括车辆运行安全、故障、充电、能耗情况等方面,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能为车辆改进提供数据支持。监测数据保存期应不低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监测平台应与地方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
应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方案、事故调查及汇报方案等。
应编写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长期存档备查。
注:1.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审查,则对相关要求免予审查。
2.表中准入审查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共11个条款,标注“*”的条款(共7个)为否决项。
3.判定原则如下:
(1)现场考核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不超过2项,审查结论为通过;其余情况均为不通过。
(2)当现场考核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考核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附件2
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
一、技术保障能力
企业集团如果具备共用与通用的技术保障能力,则下属企业可以借用,并简化《准入审查要求》“技术保障能力”的考核要求。
二、生产能力
下属企业应满足《准入审查要求》“生产能力”的相关要求。
对于车身、底盘等总成部件,如果企业集团在冲压、焊装等方面有统一生产布局,则可简化下属企业的相关能力要求。
三、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下属企业应满足《准入审查要求》“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的相关要求,并能够独立实施。但在检验能力中,涉及定期抽查、型式检验等方面的工作可由企业集团统一完成。
共用与通用产品的零部件配套可在企业集团统一管理、统一评价、统一要求下进行。下属企业的专有产品,应由下属企业自行制定要求、自行评价,指定配套企业。
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可由企业集团统一销售渠道、提供通用性服务。下属企业的专有产品,应由下属企业提供专项服务。
附件3
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序号
检验项目
标准名称
标准号
备注
1储能装置(单体、模块)
电动汽车用锌空气电
GB/T?18333.2-2015
6.2.4、6.3.4?90°倾倒试验对水系电解液蓄电池暂不执行。
车用超级电容器
QC/T?741-2014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1484-2015
6.5工况循环寿命结合整车可靠性标准进行考核。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1485-2015
6.2.8、6.3.8针刺试验暂不执行。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1486-2015
道路车辆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
GB/T 33978-2017
储能装置(电池包)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GB/T?31467.3-2015
对于由车体包覆并构成电池包箱体的,要带箱体/车体测试;电池包或系统尺寸较大,无法进行台架安装测试时,可进行子系统测试。
2电机及控制器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18488.1-2015
5.6.7电磁兼容性结合GB/T 18387-2008电磁兼容考核;5.7可靠性试验结合整车可靠性进行考核;附录A不执行。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18488.2-2015
10可靠性试验、9.7电磁兼容性暂不执行。
3电动汽车安全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
GB/T?18384.1-2015
5.1.2(除乘用车和N1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5.2污染度暂不执行;
5.3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暂不执行。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
GB/T?18384.2-2015
6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
8紧急响应涉及项目暂不执行。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T?18384.3-2015
6.3.3电容耦合 暂不执行;
7.2B(除乘用车和N1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9用户手册 涉及项目暂不执行。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GB/T?24549-2009
4电磁场辐射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8387-2017
5电动汽车操纵件
电动汽车 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T?4094.2-2017
6电动汽车仪表
电动汽车仪表
GB/T 19836-2019
7能耗
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
GB/T?18386-2017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753-2013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754-2015
8电动汽车除霜除雾
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24552-2009
5.1.1除霜试验环境温度对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10℃。
9纯电动汽车技术条件
纯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
GB/T?28382-2012
纯电动货车 技术条件
GB/T 34585-2017
10燃料电池发动机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24554-2009
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加氢口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加氢口
GB/T?26779-2011
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技术要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技术要求
GB/T?26990-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试验方法
GB/T?29126-201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氢气排放测试方法
GB/T 37154-2018
1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0234.1-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GB/T?20234.2-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GB/T?20234.3-2015
14通信协议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 第2部分:车辆
GB/T 34657.2-2017
15碰撞后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GB/T?31498-2015
采用B级电压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符合本标准规定。
16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QC/T?838-2010
5.1.3.1绝缘、5.2.1高压电器设备及布线、5.3低压电器设备及电路设施暂不执行。
17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条件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
GB/T 32694-2016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商用车 技术条件
GB/T 34598-2017
18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车载终端
GB/T 32960.2-2016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
GB/T 32960.3-2016
19.定型试验
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GB/T?18388-2005
4.1.2、4.1.3电动车除霜除雾结合GB/T?24552-2009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考核。4.3可靠性行驶对于纯电动乘用车按照GB/T 28382-2012标准4.9可靠性要求考核。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GB/T?19750-2005
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定型试验规程
QC/T?925-2013
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18385-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19752-2005
9.7混合动力模式下的30分钟最高车速暂不执行。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T?26991-2011
20低速提示音
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
GB/T 37153-2018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鸣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衰减,有国家官方指定的标准吗?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关乎用车和养车的安全和体验,作为动力电池在长时间的使用以后,会面临着续航下降等情况的出现,以目前的锂电池技术发展来说,电池衰减是不可避免的,电池衰减,这个是锂电池与生俱来的“毛病”。对于电池衰减而言,有国家官方指定的标准吗?
根据相关的政策来看,按照规定在质保期内,电池的性能衰减不能超过20%。否则,由厂家免费为车主更换电池。但对于电池衰减来看,目前暂时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出台,不同的车企对于电池衰减的方法和方式的鉴定是不同的,同时目前市面上没有对私人开放的电池检测机构,所以对于电池检测我们只能依赖于厂家,从电池本身的使用等角度上面去看的话,对于车辆的动力电池的衰减来说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联的。
其次对于电池的衰减来看,与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电池的质量和性能以及驾驶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就简单的拿电池的充放电来看,电池的充电放电在不停的进行化学转换,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其它电解物质,会逐渐对动力电池造成影响,所以各家的标准等都是不同的,要统一对于电池衰减的鉴定,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这个角度上面去看,要判断电池衰减程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电动汽车的保有量的增长,相关配套设施以及电池标准等发布,电池衰减国家官方指定标准也会逐步的完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学习汽车新能源,对基础有什么要求吗?

想学习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还是要学的
传统汽车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办法学习好新能源汽车,现代只是技术的过渡期,传统发动机底盘必须掌握。
先学好技术,再学好新技术,新能源技术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对你有帮助,希望可以得到你的采纳

6、新能源汽车选用电机有何要求

1、电动汽车对于驱动电机的要求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有三个性能指标:

(1)最大行驶里程(km):电动汽车在电池充满电后的最大行驶里程;

(2)加速能力(s):电动汽车从静止加速到一定的时速所需要的最小时间;

(3)最高时速(km/h):电动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时速。
在美国某机场运营的纯电动客车

大家都知道,电机分很多种。单工业电机就有很多。但是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其诞生之初就有着独特的性能要求:

(1)适用汽车各种工况:频繁的启动/停车、加速/减速,这就要求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满足转矩控制的动态性能要高。

(2)为了减少整车的重量,通常取消多级变速器,这就要求在低速或爬坡时,电机可以提供较高的转矩,通常来说要能够承受4-5倍的过载;

(3)驱动电机调速性能要好:要求调速范围尽量大,同时在整个调速范围内还需要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

(4)电机设计时尽量设计为高额定转速,同时尽量采用铝合金外壳,高速电机体积小,有利于减少电动汽车的重量;

(5)电动汽车应具有最优化的能量利用,具有制动能量回收功能,再生制动回收的能量一般要达到总能量的10%-20%;

(6)可靠性好:鉴于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机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恶劣,因此,可靠性必须要高。同时还要保证电机生产的成本不能过高。

2、几种常用的驱动电机

2.1直流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

在电动汽车发展的早期,大部分的电动汽车都采用直流电动机作为驱动电机,这类电机技术较为成熟,有着控制方式容易,调速优良的特点,曾经在调速电动机领域内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直流电动机有着复杂的机械结构,例如:电刷和机械换向器等,导致它的瞬时过载能力和电机转速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电机的机械结构会产生损耗,提高了维护成本。

此外,电动机运转时电刷冒出的火花使转子发热,浪费能量,散热困难,也会造成高频电磁干扰,影响整车性能。由于直流电动机有着以上缺点,目前的电动汽车已经基本将直流电机淘汰。

2.2交流异步电动机

交流异步电动机

交流异步电机是目前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电机,其特点是定、转子由硅钢片叠压而成,两端用铝盖封装,定、转子之间没有相互接触的机械部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耐用,维修方便。交流异步电机与同功率的直流电动机相比效率更高,质量约轻了二分之一左右。

如果采用矢量控制的控制方式,可以获得与直流电机相媲美的可控性和更宽的调速范围。由于有着效率高、比功率较大、适合于高速运转等优势,交流异步机是目前大功率电动汽车上应用最广的电机。

7、新能源汽车接地要求

接地线要求

▪ 线型选择:一般来说接地线采用镀锡铜编织线,主要原因是版铜容易氧化而导致电阻变权大,使用镀锡铜编织线一方面可以抗氧化,另外一方面是增加导线的抗拉力。

▪ 线径选择: 外导线的线径设计时需要考虑导线电阻,一般要求是等于或者接近高压部件所用的高压线缆的线径。 具体线径的选择可以综合考虑短时间高压部件的短路电流的大小。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8、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要求是?

高压电缆需要传输更高的电流。根据系统组件的功率要求,电流可达到250A到450A,甚至更高。
电动汽车高压电缆通常要高于通用燃油汽车的限值温度,达到125℃或150℃。
在高压应用领域的客户的特殊要求可能超过3000h,在规定的温度累计运行时间甚至达到至12000h。
电动汽车高压电缆的本身并不需要屏蔽,因为不像同轴电缆那样传输数据,但是需要防止或减少系统中的开关电源产生的高频辐射通过电缆传导到周边关键设备部件。
高压电缆高柔韧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比较柔韧的设计,通过电动汽车内部紧张的路径才可以容易实现。
如果电动汽车内部电动机位于靠近车辆的运动部位,会导致连接的高压电缆连续振动,它要求被设计成能承受高的循环弯曲,以确保良好的弯曲耐力。
因为高电压带来应用风险增加,各种标准均定义高压电缆必须在视觉上与通用燃油车辆电缆区分,指定表面必须是鲜艳的橙色。同时也可以印刷警示内容和特殊标记,如“小心!高压600V”、高电压的闪电标识等。

9、新人刚入行,想了解新能源电动汽车设计标准有哪些?国标或ISO标准都可以

关注AutoCTO汽车学院,在线学习汽车电子知识技术!
1 GB 19239—2013  燃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2013/9/18 2014/7/1
2 GB/T 29781—201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 2013/10/10 2014/2/1
3 GB 14167—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2013/5/7 2014/1/1
4 GB/T 29307—201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 2012/12/31 2013/6/1
5 GB/T 29259—2012 道路车辆 电磁兼容术语 2012/12/31 2013/6/1
6 GB/T 29126—201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试验方法 2012/12/31 2013/7/1
7 GB/T 29124—2012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配套设施规范 2012/12/31 2013/7/1
8 GB 19159—2012 车用液化石油气 2012/11/5 2013/4/1
9 GB/T 29317—2012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 2012/12/31 2013/6/1
10 GB/T 29125—2012 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2012/12/31 2013/7/1
11 GB/T 29123—2012 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规范 2012/12/31 2013/7/1
12 GB/T 28962—2012 液化石油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2012/12/31 2013/7/1
13 GB/T 29318—2012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 2012/12/31 2013/6/1
14 GB/T 28950.2—2012/ISO 11841-2:2000 道路车辆和内燃机 滤清器名词术语第2部分:滤清器及其部件性能指标定义 2012/12/31 2013/7/1
15 GB/T 28768—2012 车用汽油烃类组成和含氧化合物的测定多维气相色谱法 2012/11/5 2013/3/1
16 GB/T 28767—2012 车辆齿轮油分类 2012/11/5 2013/3/1
17 GB/T 28382—2012 纯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 2012/5/11 2012/7/1
18 ISO 15500-13:2012 道路车辆 压缩天然气(CNG)燃料系统部件 第13部分:压力释放装置(PRD)   2012/1/13
19 ISO 15500-2:2012 道路车辆 压缩天然气(CNG)燃料系统部件 第2部分:性能和一般试验方法   2012/1/13
20 ISO 15500-4:2012 道路车辆 压缩天然气燃料系统 第4部分:手动阀   2012/1/13
21 ISO 17261:2012 智能交通系统 自动车辆和设备识别 联运货物运输体系和术语    
22 ISO 23274.2—2012 混合电动道路车辆 废气排放和燃料使用量测量 第2部分:外部可充电车辆    
23 ISO 12405.2—2012 电动道路车辆 锂离子牵引电磁组和系统的测试规则 第2部分:高能应用    
24 GB/T 28542—2012 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 2011/5/18 2011/8/1
25 GB/T 27930—2011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2011/12/22 2012/3/1
26 GB/T 26980—2011 液化天然气(LNG)车辆燃料加注系统规范 2011/9/29 2012/1/1
27 GB/T 26990—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 2011/9/29 2012/3/1
28 GB/T 20234.3—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2011/12/22 2012/3/1
29 GB/T 20234.2—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2011/12/22 2012/3/1
30 GB/T 20234.1—20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 2011/12/22 2012/3/1
31 GB 17258—2011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 2011/12/30 2012/12/1
32 GB/T 26991—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2011/9/29 2012/3/1
33 GB/T 26780—2011 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料系统碰撞安全要求 2011/7/20 2012/1/1
34 GB/T 18566-2011 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 2011/9/29 2012/3/1
35 GB/T 26779-20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加氢口 2011/7/20 2012/1/1
36 GB/T 25986—2010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注装置 2011/1/10 2011/5/1
37 GB/T 25350—2010 使用乙醇汽油车辆燃油供给系统 清洗工艺规范 2010/11/10 2011/3/1
38 GB/T 25089—2010 道路车辆 数据电缆 2010/9/2 2011/2/1
39 GB/T 25349—2010 使用乙醇汽油车辆检查、维护技术规范 2010/11/10 2011/3/1
40 GB/T 25319—2010 汽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技术条件 2009/11/10 2010/5/1
41 GB/T 16311—2009 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2010/11/30 2011/4/1
42 GB/T 24552—2009 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2009/10/30 2010/7/1
43 GB/T 23645—2009 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 2009/4/21 2009/11/1
44 GB/T 24347—2009 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 2009/9/30 2010/2/1
45 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术语 2009/10/30 2010/7/1
46 GB/T 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2009/10/30 2010/7/1
47 GB/T 15088—2009/ISO 8716:2001 道路车辆 牵引销 强度试验 2009/3/23 2010/1/1
48 GB/T 23335—2009 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2009/3/23 2010/1/1
49 GB/T 18437.2—2009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 第2部分:液化石油气汽车 2009/3/9 2010/1/1
50 GB/T 18437.1—2009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 第1部分:压缩天然气汽车 2009/3/9 2010/1/1
51 GB/T 15087—2009/ISO 8718:2001 道路车辆 牵引车与牵引杆挂车机械 连接装置 强度试验 2009/3/23 2010/1/1
52 GB 23255—2009 汽车昼行驶灯配光性能 2009/3/6 2010/1/1
53 GB 6095—2009 安全带 2009/4/13 2009/12/1
54 GB/T 14172—2009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2009/3/23 2010/1/1
55 GB/T 23339—2009 内燃机 曲轴 技术条件 2009/3/19 2009/11/1
56 GB/T 23301—2009 汽车车轮用铸造铝合金 2009/3/5 2009/9/1
57 GB/T 5054.1—2008/ISO 4141-1:2005 道路车辆 多芯连接电缆 第1部分:普通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8/9/24 2009/7/1
58 GB/T 5054.4—2008/ISO 4141-4:2001 道路车辆 多芯连接电缆 第4部分:螺旋电缆组件的弯折试验方法和要求 2008/9/24 2009/7/1
59 GB/T 5054.2—2008/ISO 4141-2:2006 道路车辆 多芯连接电缆 第2部分:高性能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8/9/24 2009/7/1
60 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 kHz~30 MHz 2008/1/22 2008/9/1
61 GB/T 10485—2007 道路车辆 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 环境耐久性 2007/4/30 2007/12/1
62 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2007/6/25 2007/11/1
63 GB/T 10826.1—2007 燃油喷射装置 词汇 第1部分:喷油泵 2007/6/25 2007/11/1
64 GB/T 21085—2007 机动车出厂合格证 2007/9/10 2008/4/1
65 GB/T 8243.11—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2007/6/25 2007/11/1
66 GB/T 14951—2007 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 2007/1/24 2007/8/1
67 GB/T 20734—2006 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 2006/12/29 2007/6/1
68 GB/T 12535—2007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 2007/4/30 2007/12/1
69 GB/T 12782-2007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7/4/30 2007/12/1
70 GB/T 12546—2007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 2007/4/30 2007/12/1
71 GB/T 20834—2007 发电/电动机基本技术条件 2007/1/16 2007/8/1
72 GB/T 18488.1—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1部分:技术条件 2006/12/1 2007/7/1
73 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2部分:试验方法 2006/12/1 2007/7/1
74 GB 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2007/4/3 2007/10/1
75 GB/T 20735-2006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减压调节器 2006/12/29 2007/6/1
76 GB 20561—2006 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2006/9/12 2007/4/1
77 GB/T 20368—2006 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 2006/1/23 2006/10/1
78 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2006/9/1 2007/2/1
79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2006/1/18 2006/7/1
80 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 2004/11/2 2005/6/1
81 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2005/5/23 2005/10/1
82 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物排放 测量方法 2005/7/11 2006/1/1
83 GB/T 3487-2005 汽车轮辋规格系列 2005/9/15 2006/5/1
84 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2005/5/23 2005/10/1
85 GB/T 3798.2-2005 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第2部分:载货汽车 2005/3/21 2005/8/1
86 GB/T 5624-2005 汽车维修术语 2005/7/11 2006/1/1
87 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2005/5/23 2005/10/1
88 GB/T 19204—2003 液化天然气的一般特性 2003/6/18 2003/12/1
89 GB 19533-2004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2004/6/7 2005/1/1
90 GB/T 19515-2004 道路车辆 可再利用性和回收利用性 计算方法 2004/5/17 2004/11/1
91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2004/4/1 2004/10/1
92 GB/T 10001.3-200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2004/5/13 2004/12/1
93 GB 16735-2004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 2004/6/21 2004/10/1
94 GB 19592-2004 车用汽油清净剂 2004/10/21 2005/5/1
95 GB 19151-2003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2003/5/23 2003/11/1
96 GB/T 19237-2003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 2003/7/1 2003/12/1
97 GB/T 19056-2003 汽车行驶记录仪 2003/4/15 2003/9/1
98 GB 9656-2003 汽车安全玻璃    
99 GB/T 19236-2003 压缩天然气加气机加气枪 2003/7/1 2003/12/1
100 GB/Z 18333.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    
101 GB/T 11798.7-2001 机动车安全检测设备检定技术条件 第7部分:轴(轮)重仪检定技术条件 2001/4/29 2001/12/1
102 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2001/7/12 2001/12/1
103 GB 18351-2001 车用乙醇汽油 2001/4/2 2001/4/15
104 GB 8108-1999 车用电子警报器 1999/8/2 2000/7/1
105 G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    
106 GB/T 15766.2-2000 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性能要求    
107 GB 3843—1983 柴油车自由加速度排放标准 1983/9/14 1984/4/1
108 GB 3842—198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1983/9/14 1984/4/1
109 GB/T 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1990/12/30 1991/10/1
110 GB 5179-85 汽车转向系术语和定义    
111 GB 5181-1985 汽车排放物术语和义定 1985/5/11 1986/3/1
112 GB/T 12679-1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 1990/12/30 1991/10/1
113 GB 4125-84 汽车安全玻璃抗冲击性试验方法 1984/1/3 1984/12/1
114 GB 7593-87 机动工业车辆 控制符号 1987/3/27 1988/1/1
115 GB/T 4970-1996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人行驶试验方法 1996/4/10 1996/11/1
116 GB/T 14169-1993 汽车空气滤清器接头 A型和B型 1993/3/1 1993/7/1
117 GB/T 5919-1986 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分类和命名 1986/3/5 1986/12/1
118 GB/T 15766.2-1995 道路机动车辆灯泡性能要求 1995/12/8 1997/1/1
119 GB 15766.1-1995 道路机动车辆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 1995/12/8 1997/1/1
120 GB 5137.2-87 汽车安全玻璃光学性能试验方法    
121 GB 11552-1989 汽车内部凸出物 1989/8/10 1990/3/1
122 GB/T 11551-89  汽车乘员碰撞保护 1989/8/10 1990/3/1
123 GB 10414-1989 汽车同步带传动 带轮 1989/2/10 1990/1/1
124 GB/T 4971-85 汽车平顺性名词术语和定义 1985/3/2 1985/12/1
125 GB 3800-83 汽车车架修理技术条件    
126 GB 5624-85 汽车维修术语    
127 GB/T 13405-1992 汽车V带轮 1992/3/28 1992/10/10
128 GB/T 17340-1998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 1998/5/8 1998/12/1
129 GB/T 17351-1998 汽车车轮 双轮中心距 1998/5/6 1999/1/1
130 GB/T 13604-62 汽车转向球接头尺寸    
131 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1994/5/30 1995/1/1
132 GB 918.1-89 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 机动车 1989/3/27 1989/10/1
133 GB/T 9417-1988 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 1988/6/25 1989/1/1
134 GB/T 5359.2-1996 车辆性能 1996/7/23 1997/3/1
135 GB 15235-1994 上海汽车灯具研究所 1994/9/28 1995/5/1
136 GB 1589-1989 汽车外廓尺寸限界 1989/3/22 1989/10/1
137 GB 5845.2-85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汽车标志    
138 GB/T 12546-90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 1990/12/12 1991/9/1
139 GB 7128-86 汽车气压制动胶管 1986/12/30 1987/10/1
140 GB/T 11557-89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141 GB/T 13492-1992 各色汽车用面漆


与新能源汽车设计规范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