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壳越软的汽车,安全性就真的越差吗?
因为车壳软硬的问题,大家实在讨论的太多,有人说你这车太软,手一按一个坑,这是偷工减料,不安全!也有人说我这车壳厚度大,比你车安全!
而争论的焦点从德系车到日系车,从美系车对比到国产车,大家对车壳厚度的讨论上升到了汽车安全的态度,殊不知这已经进入了误区,因为车壳的厚度跟汽车的安全性没有太大关系,对车内人员的安全性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车壳,说白了可以叫做汽车骨架的覆盖件,在以前汽车不是很成熟的时候,这个覆盖件用过篷布材质、木板、防水布、钢板等,现在几乎所有车型都是用的钢板,只有个别车型用的是塑料材质。尝试过很多材质后仍然选择了钢板是因为钢板的厚度可以做得很薄。
有人形容日系车是易拉罐车壳,前脸的车壳确实很薄0.8-1.1㎜的厚度,在遇到较小的刮蹭时也容易引起变形,哪怕是辆自行车,追尾后保险杆和前盖都有可能变形,而这种感觉对车主来说是很不愉快的,日系车发生刮蹭时,车主心理阴影面积是比较大的。
2、安全性能最差的汽车是什么?
肯定是小日本和韩国车啦!就用丰田来说吧!那些什么5星级安全,都是骗人的!
小日本把车型设计防撞指标分离到A、B柱上,当然没事!
就丰田的花冠!上次再高速公路上,跟凯越追尾!
其实你亲眼目睹过车祸现场,你就知道小日本的车有多么差劲啊!两个字:单薄
3、汽车安全系数排名
安全系数最高的十大汽车品牌有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马自达、讴歌、斯巴鲁、本田、雷克萨斯、别克。
1、沃尔沃
沃尔沃是一家把安全刻在骨子里的企业,每年都会有一大笔经费用于安全研发。另外,沃尔沃还是世界上第一辆装有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单这种安全意识就已经遥遥领先于其它汽车品牌了。
2、奔驰
奔驰作为汽车界的鼻祖,其实它可是欧洲第一个在汽车上配备气囊的车厂,更是拥有着“安全乘客车厢”以及驾驶注意力辅助系统,只要在开车时开一点小差它立马就能感应到。
3、宝马
虽然宝马一向以极限操控作为主打方向,但其实它在安全方面一点也不含糊,全新一代的宝马5系、3系同时获得了IIHS 的最高TSP+评价,在安全方面宝马还是下足了功夫。
4、马自达
马自达这一日系品牌在2017年的IIHS碰撞测评报告中,马自达参与碰撞的多款产品都获得TSP+的殊荣。
5、讴歌
虽然讴歌在中国属于冷门品牌,但是它在安全性方面相比竞争对手丝毫不落下风,从它的英文名就能看出,Acura源于拉丁语Accuracy是精确的意思,也反应了讴歌在造车上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
(3)安全差车辆扩展资料:
汽车选购要点:
1、要考虑买车的主要用途。很多家庭虽然买了车,但是使用的机会并不多,只是偶尔一家人出行时使用,那么就可以选择经济实惠、空间较大的家庭用车。一些年轻人买车是为了上班或者接待顾客的方便,就比较适合选择购买配置较好、外观好看的车型。
2、建议最好选择大品牌的汽车。大品牌的车各方面都“有口皆碑”,不仅在车型外观、汽车配置上有保证,而且在售后服务上更可靠。如果以后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售后进行处理。
4、请问汽车方面的专家:听说美系车和日系车安全性相差很大!真的吗?请详细说明..谢谢
要看哪里产的
合资的国产汽车为了让价格更便宜
节省了很多成本防撞梁车架等很多都比进口车薄很多
。丰田之前就是为了减少成本用了很多不合格配件,不过这些配件是他们日本人自己决定使用的....
沃尔沃的安全性还是不错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
既然这里问的是安全,那么有关技术等等的话题就略过,只说安全相关。
一、德、日两系的造车理念德系车和日系车分别有不同的理念,德系由技术驱动,日系由市场需求驱动。也就是说:
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品革新;而日本车厂的研发理念是“目标驱动”——以不断提升的产品指标来推进研发进步。
二、德系车和日系车在这个理念下的可靠程度,日系车要优于德系车。这里的可靠程度指的是一些小故障、小毛病。
简单说,就是德系车愿意为了新技术冒一些市场风险,因为新技术某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竞争力所在;而日系车相对不那么敢于冒新技术风险,因为对他们而言保市场远比推新技术重要。
比如在对德、日都非常重要的北美市场,德系销量败于日系,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可靠性排名一直偏低(在美国汽车可靠性是一项透明信息,Consumer Reports、J.D.Power等机构常年跟踪和发布客观可信的汽车可靠性数据)。随着近年德系车更重视试验环节,我们看到近2、3年的J.D.Power北美可靠性调查排行榜上,虽然居高位的仍是日系,但德系的排名已经明显上升。
在我们国内,从我所接触到的用户口碑和案例来看,德系车的总体可靠性还是不及日系,不单是像大众TSI+DSG这种崭新技术,即便是新技术含量较低的普及化车型,小故障、小毛病的发生率也是德系高于日系。
三、缓冲吸能理论
这是存在并重要的,而且被德系车和日系车贯彻执行。反过来说,车软,或者碰撞后车身变形大,并不意味着安全性能差,关键在于能否将传递到车内人身的冲击力降低。
于是就要有合适的缓冲吸能结构件。
至此我们必须肯定缓冲吸能理论的作用,事实就是无论德系、日系还是什么系的车,全部都认可这一理论并且在贯彻执行。绝对不要一听说“缓冲吸能”就觉得这车会很“软”,在很多实际碰撞案例中,往往是车头、车尾损伤变形大的车,乘客受伤程度反而小,而变形小的车,乘客反而伤得更重。
然而,不当要有适合的缓冲吸能结构件,还要有优良的并足够刚性的车身架构。
实际上,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再组合到一起的,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
所以,贴吧人说的话可以丢垃圾堆了。
这就是当下汽车普遍的被动安全结构开发理念,无论是德系、日系、任何系,基本上都完全遵循这套理念。因此有两个误区可以消除:一是以为只有日本车吸能,德国车不吸能;二是以为有吸能设计的车只擅长应付低速碰撞,而无吸能设计的车高速碰撞起来更安全——那都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事。
四、安全性能
就NCAP测试的成绩来看,日系和德系总体上没有差异
然后在安全配置上来说,德系车确实比日系车更加丰富
第一个是研发理念上德系车的“技术驱动”,日系车的“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决定了德系品牌更热衷于汽车安全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汽车界的很多安全技术革新都是德国厂商发明的,例如奔驰就发明了ABS、气囊、折叠缓冲区,日系品牌虽然也有一些安全技术发明(例如本田发明了可升起的主动行人保护发动机机舱盖,这个技术已被奔驰等厂商效仿),但总体远不如德系那么多。市场驱动,决定了日系品牌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不会太有前瞻性,通常是等某项安全技术被发明出来了,消费者呈现出需求,日系厂商才会迅速跟进去研发和装备到产品上。
但是却换来稳定性降低与成本提高的代价
五、高速稳定性。
在高速稳定性上来说,德系车优于日系车。这里指的高速是在超出限数120以上的速度。
而高速稳定性与什么有关?
高速稳定性和什么有关?主要是底盘(包括悬挂、轮胎、转向,还有整车刚性)的设计调较,以及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传统上,日系车的“表层”驾驶感比德系车好,而德系车在“深层”的表现胜过日系车。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日系车在中低速下转向比较轻松,动力比较轻快够用;德系车则在低速时方向较重,但动力的起步、加速会比较滞重。不过到了一些不好的路面,以及高速公路、山路时,德系车往往方向更精准,底盘更稳定、厚实;日系车往往表露出底盘单薄、稳定性不够好。总的来说,比日常好开程度,日系车往往更有亲和力;但比激烈和接近极限的驾驶,德系车往往令人更有信心。
由于日系车更看重市场需求,所以,在售卖于欧洲的车,高速稳定性会更加好。但是由于这些年高速公路的发展,日系车在除欧洲外的市场上,高速稳定性也越来越靠近德系车。
所以,现在来说,日系车发飘德系车稳定这理论也不是那么绝对。
最后总结,德系车和日系车在安全性能上来说各有所长,但是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都一样。德系车小故障小毛病更多,但是高速稳定性更好;日系车安全配置更少高速稳定性稍差,但是整车安全性及低速可靠性更好。
6、汽车的安全性究竟差多少
“软安全”是指在发生危险的短暂时间,人为的操控所能带来的安全,比如说“刹车距离”、“指向性”、“急加速能力”、“紧急变道能力”等,“软安全”也就是咱们通常说的主动安全性!
加速能力毋庸置疑,主要用于迅速逃离危险。比如大家都知道离集卡大货越远越好,怎么个越远越好?显然是找机会超车然后一脚油门,动力越好的车子超车越果断,暴露在危险的情况下的时间越短。
很多人觉得动力好的车子不安全,速度太快。动力好的车子不等于你时刻都在超速,动力好的车子动力储备足,能够让司机想快就快,大部分时间可能根本用不到储备的动力,但是当你遇到该快的时候车子快不起来,后果也许会很严重......
最常见的就是在高速超大车的时候,大型拖挂货车动辄20多米的车身,此时的车速大概是在100KM/小时,同样的步骤:转向灯+鸣笛+闪灯+转向灯,我开1.6捷达的时候需要把油门踩到底,感觉车子使出吃奶得劲才把速度提起来(当然,心理作用占了一部分),急加速的瞬间,发动机的嘶吼声让我想起了暴怒的公牛。而我在开2.5皇冠的时候,只需要轻轻踩下去油门,就能感觉到充足的动力,让我在超车的时候充满了信心http://www.okeycar.com/
7、当我购买到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我该怎么办
1、正常车辆是要符合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的,包括视线设计方面。建议您查找一下一下有关资料看看挡风玻璃的扇面射线要求技术标准是多少,框边厚度、边窗设置的技术要求,如果低于安全技术标准的可以起诉该汽车制造厂商。一般杂牌车不按安全技术标准执行的一点都不奇怪,比较正规的大厂通常不会。
2、起诉生产厂商的难度比较大,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对完成的,就像当前的丰田事件一样,需要实力组合,促动政府。
3、可以做二手车出售,损失一点买安全也是值得的。
8、丰田车安全性能是不是很低的?
丰田的安全性是很高的,我们不说配置,因为至于气囊,安全系统在同级别中就算不是配的最全的,也是配的很全的,这点没人反对吧。
我们主要说是车的板金厚薄和车架结构,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板金越厚并不代表就越安全,不相信的就去问科学家。
进入正题:不可否认的是,丰田的板金厚度的确要比同档次的德国车美国车要薄,薄的目的一是降低成本,二是降低油耗。这时你会想,丰田是不是在注重这两点而牺牲了安全性,其实不然,因为丰田采用的是全新的GOA车身,也就是吸能车身,简单的说就是当车受到撞击时,车身尽最大力度去吸收外部的撞击能量(这个吸收能量的结构不是简单的车身薄的缘故,真正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是因为车身框架的设计),并且在3柱之间的区域采用的是高强度的车身,使外部的撞击不会涉及到驾驶室内,从而确保内部驾驶成员的安全,当然撞过后车身基本不成样,可是我告诉你,你活下来了,当发生车祸时你是保车呢?还是保命呢?
而德国美国车把车身做的厚以加大抗撞击能力,也就是说象个装个盔甲的武士,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板金厚度带来的安全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因为真正发生威胁生命的事故所拥有的撞击力,这样的厚度根本抗不住,简单的一句话,该死还得死。真正救命的还是安全气囊。
我说的不是空话,丰田和奥迪车在美国撞击测试(具体哪款车不记得了,反正都是同一档次的车),丰田正面撞击评5星,侧面4星。奥迪正面4星,侧面5星。这说明什么?说明两车在正面受到撞击的时候开奥迪的人会先死。当然侧面就是丰田先死,而这就恰恰说明了,丰田的GOA车身的确发挥着巨大作用,口说无凭,上面都是专门的测试组织测试的。
PS:我没提到日系其他车型,是因为别的真不行的,除丰田别的品牌车用的还是老式的车身设计就算有改进也没什么太大的突破,就好象我们日常听说哪个日本车被撞两半死人了,哪个日本车被装的细碎车毁人亡了,你有几次听过这出事的日本车是丰田车吗?没有吧。 所以说在日本车中丰田车的安全性绝对是最出色的。
盲目吹捧德系美系车安全性高的朋友,真正抗撞的是人家纯进口的而不是合资国产的,最早的捷达宝来,那是个结实,真的,我以前嗷嗷崇拜德国车板金厚结实,可现在呢? 什么玩仍?偷空减料,现在的合资德美系车板金厚度早已不是当年刚进中国的情况了,我没说错吧。
我个人觉得如果要买日本车,单一从安全性这点考虑,就买丰田,要不就别买日本车,韩国车更烂就不说了。
但真正的安全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安全驾驶才是王道,遇到真正大事故了,你开啥车也白扯。
顺便说一句,说美系车因为板金厚才蚝油巨大的朋友,你自己去多学学多看看看,到底因为什么。
9、车辆安全状况不佳,会带来什麼负面影响
安全状况不佳的车子最好还是不要开了。
比如雨天路滑的话,如果是车子本身的有问题,简答的一个刹车,速度稍微快一点,车子都可能出现倾斜,很容易出现翻车等交通事故。如果,车子动了车架,最好不要跑高速。要是在市内里开的话,最好要检查好状况再开出来,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交通意外。我建议如果有安全隐患的车辆,最好不要开出来,害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还给他人造成影响。
10、如何判断汽车的安全性?
避免事故能力尽管众多的事故原因统计或许不能反映客观事实,但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肯定的:一个是紧急制动,一个是紧急躲避。车辆的紧急制动必须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将车平稳笔直停止。不得失控歪斜。这种测试分干湿两种路面进行,并评估刹车系统的防抱死装置。紧急躲避能力越安全的车越能在躲避事故中不失控。一般进行紧急躲避测试基于三项考查:第一,在双线道上快速换道,类似驾驶员操控方向盘躲避路上的障碍。另两项是评估车辆急转弯和对各种弯道的应付能力。
其他预防事故的因素加速,驾驶姿势,视野,甚至座椅的舒适度都能影响到汽车的安全性能。一辆车加速性能快,可以使司机很容易地逃脱潜在的事故区域。驾驶的姿势影响到视野和舒适。视野越好,越能提早发现事故迹象。座椅也有一定作用,尽管很微校因座椅不舒服会造成疲乏,影响司机的警觉
防撞性如碰撞事故发生,一辆车对其乘客的防护能力就成为关键。一辆车保护其乘客的能力好不好要看他最初的设计和安全设备。包括安全带及气囊。每辆车都有一个可压缩变形的空间,设计用来吸收和化解碰撞能量,使乘客舱的变形与撞击力达到最校车辆越是能够化解这种能量,司机和乘客所遭受的伤害机会就越小。买一辆车时,考虑其事故躲避能力和碰撞保护是件很重要的事
如何能有效的判断出汽车的安全性还要看以下几点
第一,看制造厂商。同一个制造商的产品,从设计上讲其基本的安全性应该是相差不大的,低端品牌和高端品牌的差别通常在于是否有更好的配置上。应该说,其技术中心的设计水平决定了其产品安全性的基准。第二,看生产厂。不可否认,不同的生产厂其管理和工艺水平是有差别的。国产化后的车一直为人诟病就是这个原因,虽然设计相同,但质量控制标准不同,也会造成安全性的差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但是要靠生产来保证。第三,看车辆本身的配置。在好的基础上配备高级的安全装备,才能具有更高的安全保护。这是因为所有的高级安全装备都是需要根据车辆的基本设计进行匹配的。比如气囊、安全带等,并不一定越“高级”越好,如果没有前两条的保证,误爆或不爆都有可能发生。第四,根据一些专业知识来判断。比如看轮胎,宽胎的操控性好,因此躲避危险的几率就会提高,但是如果用的是质量较差的轮胎,就可能发生爆胎事故。还有,车身结构偏软,在低速碰撞时对人员的保护效果会好,但是高速碰撞则足以致命,结构偏硬则相反
我希望以上可以帮助大家有对汽车安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