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毕业论文
桥梁由于环境侵蚀和超载运营,在服役期内往往带损伤工作,多采用维修加固措施提高其服役性能。结构加固后仍需要承受重载车辆循环,研究存在初始损伤构件在CFRP加固后的疲劳性能是评估服役桥梁使用性能的重要方面。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车辆超载作用下既有砼梁桥疲劳可靠度分析及剩余寿命预测”一部分,开展了无损伤无加固构件、锈蚀损伤加固构件、超载损伤加固构件四组试验梁的静载和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探讨了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裂缝宽度、跨中挠度等结构参数随疲劳次数的发展规律。基于试验研究结果,给出了四组加固桥梁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
的研究成果如下:(1)整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主要交通干线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车辆荷载的发展概况,基于车辆荷载调查资料,
我国重载车辆在国道网中的分布特点,探讨了车辆荷载的时变发展规律。基于灰色理论和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国道网交通量预测模型。
2)基于府店路荷载调查资料,建立了用于疲劳损伤分析的疲劳车辆模型,并以一座跨径为20m的简支T梁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一般运行状态和密集运行状态下的车辆荷载效应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在车辆数量和车辆种类相同的情况下,运行状态产生的疲劳损伤比密集运行状态产生的疲劳损伤更大。
3)开展了无损伤无加固构件、锈蚀损伤加固构件、超载损伤构件四组试验梁的静载和疲劳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应力幅对试验梁疲劳性能的影响。基于不同疲劳次数下应变、裂缝采集数据,建立了不同疲劳循环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表明,构件疲劳破坏判定应以应变和跨中挠度为主,由于钢筋应变受裂缝影响随机性较大,能代表构件整体变形能力的挠度可以作为控制指标进行疲劳寿命。
4)针对钢筋应变片埋置在混凝土构件中容易失效的问题,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BOTDA)监测静载下和疲劳一定次数后的构件内部钢筋应变。
结果表明,锈蚀损伤梁和超载损伤梁加固后钢筋应变和混凝土应变均有下降,碳纤维布加固使试验梁的变形能力增强,在疲劳加载过程中光纤采集设备采样频率不足,光纤传感技术(BOTDA)在采集时不能很好地采集动态应变,因此需要借助专门的动态测试系统采集动应变和动。
5)借助DH5937动态测试系统采集了各组疲劳试验劳加载过程中的动应变、动挠度变化规律。基于碳纤维动态应变发展规律和跨中挠度动发展规律,应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疲劳寿命预测分析建议在判定动态监测时疲劳破坏挠度控制优先于碳纤维应变。
你参考下
2、桥梁要通行重型车辆,除了对其加固外,还有那些方便措施可以对桥梁进行保护?
如果桥梁跨径不大,可以在其上搭一座工字钢便桥。通过重型车重、原桥承载力等参数,计算出需要的工字钢数量,临时支座也用工字钢,放在原桥的桥墩台处。原桥与工字钢桥之间可用油枕铺垫。工字钢上铺1厘米厚钢板,为防滑,可以散上碎石细沙。工字钢之间要保证横向稳定性。道路与便桥的纵坡要调整,保证重型车顺利上下桥。
3、汽车车辆,车架是属于《地盘部分还是车身部分》汽车只有4个组成部分,并没有把大梁列出来,它是属于地盘吗
车架含在车身里面。 汽车大梁也叫汽车车架,涉及的主要概念是幅高,厚度,层数(单层、双层、三层),车架相当于车辆脊椎骨,容易出问题,所有根据用户工况要配置合理车架,去年车架发现问题比较多,所有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情况,提前将车架做好准备工作,按照车架断裂处理方案,提前加固,提高出勤率,相应如果车架断裂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换大梁
1.换新大梁
找厂家或者改装厂重新做一个新大梁装上,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了,原厂的新大梁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不过就是费用会很高,但是要看具体断的原因,如果出在设计上,那么新大梁应该加固后更换给用户。而且不但选择正规的厂家,还要找懂行的销售人员,不然你的新大梁回来,出现轴距不对、发动机的悬置不对、好多汽车配件的装配孔位也不对那叫够修理厂受了。
2.换旧大梁
若是嫌新大梁太贵,可以去报废厂找根好点的梁换上,这相比第一个方法在成本上将减少很多,不过,能不能找到一根跟自己的车匹配,同时质量比较好的旧大梁,这就需要看运气了。
修补加固
换大梁要不是新大梁成本太高,要不就是旧大梁不太好找。选择修补则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比较容易的实现,修补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旧大梁加固
原材料还是去报废厂找根旧大梁,找一个宽度刚好可以塞到大梁里面的,长度最好长一些,至少1.5米以上。这样整个梁的受力也更均衡,不会造成某一点受力过大。需要注意的是左右两边需要同时进行加固,如果只加固一边,就会造成两边的承载能力不一样,这样在重载的时候更容易造成承载能力差的那一侧出现弯折或者断裂。
2.U型槽钢加固
若是找不到合适的旧大梁,也可以用尺寸差不多的16锰U型槽钢,尺寸也刚好能够贴附在原车大梁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外贴附和内贴附,注意点和用旧大梁加固的一样。
3.焊接
除了铆接,还有一些司机建议可以焊接,但焊接需要多注意一些。因为普通焊接是用高温将钢铁融化,焊条作为填充金属形成焊缝。这样容易造成焊接点的热处理不当产生内应力,焊接处的强度达不到造成二次损坏。所以也有很多网友建议不要使用焊接或者需要找一个有经验的焊接师傅,这都是众多卡车司机总结的经验,所以,使用焊接的时候还是需要多注意。
全断,用棱形对接,焊好后,加板铆接;部分断裂,直接焊后加板铆接。焊条最好用507焊条。车架对销售的影响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车架的宽度与车架刚才厚度,宽车架一般来说可以从稳定性入手,没有数据优势或者被用户问道问题就要从整体发挥。
选择新车是还要注意汽车车架的后悬,如图所示就是厂家在大梁的选配上不合理造成的!
各类型汽车大梁咨询本注册号联系。湖北随州陈良文希望能够帮你!
4、侠盗猎车罪恶都市车辆加固
1.做完 100% 任务 车辆加固一倍
2.输入加满血的秘籍 ASPIRINE ,可以同时修复车辆的受损
5、如何防止电瓶被盗
防止电瓶被盗:
1、锁大锁
电单车属于比较容易下手的一个目标,小偷一般选择不锁车大锁的电单车,所以说,在电单车上一定要配备大锁。
2、购买大锁质量要过关
大家在购买车大锁的时候,尽量选择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大锁,不要选择那些比较便宜的、比较细的,那个锁一般的液压剪都能很轻易地剪开。
3、锁车记得拔钥匙
很多我们的车主虽然有大锁,但是经常会锁上大锁之后再开坐垫拿东西,开完坐垫又很匆忙就离开了,车钥匙就会忘在车上。据统计,有40%左右被盗电动车的案件是由不拔车钥匙造成的。
4、打开车辆报警器
对于电瓶防盗这一块,我们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平时出行的时候或者在家,自己的车如果有报警器,一定要把报警器打开,因为小偷一般情况下要偷车或者偷电瓶之前,会拍一拍车,如果车不响,他会选择下手,如果车的报警器会响的话,他们也会有所考虑。
5、停放在有人看管的地方
在公共区域,要把车停放在有人保管的地方,不要贪图一两块钱的便宜,因为车如果放在没有人保管的地方,很容易就成为小偷下手的目标。
(5)车辆加固器扩展资料:
对于要将电瓶取下来充电的用户来说,要采取链条锁或原子锁。
1、电池盒在车辆前方的骑式车,可以考虑将电池盒的拉手和车架相连;
2、电池盒在车辆座位下面的骑式车,应该将车辆座垫与后面的架子锁起来,让人不得轻易掀开座垫(因为必须掀开座垫才能偷取电瓶);
3、电池盒放在脚下方的电动车,安装链条锁后,应该防止链条可以移动,比如用十字架的链条锁。
6、汽车分队铁路输送车辆加固捆绑准备工作,如何做好
答:柴油机起动时冒白烟冒青烟,这些烟都是雾化的柴油,这种情况主要由于:1压缩压力不够,导致压缩后缸内温度达不到柴油着火点而无法起动2供油提前角偏小或过大.
7、地下室顶板行走车辆所在的后浇带需要怎么加固????
你的把设计的图纸发过来看看。不知具体情况,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8、中国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一个可以炸平几个小国家!
东风31型导弹 东风31型导弹性能:
基本外形:3节 长度:10米
直径:3米 重量:20吨
推进燃料:固体 研制时间:1983年
首次试射时间:1992年4月29日
部署形式:公路机动 射程:最远达8000公里
弹头重量:700公斤 命中半径:500米
发射预备需时:10至15分钟 速度:每秒1公里
费用:约300万美元
载重: 一枚100万吨核弹头或3枚各重9万吨多弹头核弹
东风-31是采用固体燃料的3级机动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携带一枚700公斤相当于1百万吨级的弹头。东风-31有限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为中国提供很强的打击能力。而且各阶段的反制导弹方式十分先进,从发射前的机动到导弹的末端飞行,拦截都将非常困难。
就象巨浪-1导弹建立在东风-21导弹的基础上那样,东风-31和巨浪-2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导弹,一个部署在陆地上,另一个部署在海洋上。东风-31的前2级推进器是采用了被取消的东风-25常规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而东风-41则在继续使用这2级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了1级更大的推进器。自从1983年底2米周长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后,这些导弹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导弹的尺寸和性能已经接近美制的3级固体推进器多弹头三叉戢C-4远程导弹。东风-31近5000英里的射程已经可以有效的打击美国西海岸的任何目标以及北部山区的几个州。据估计导弹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部份俄罗斯现役导弹的技术。其中包括改进的机动发射平台(TEL),导弹和弹头上采用的先进材料,导弹冲破防御系统时使用的假弹头,以及改良的固体推进设备。
东风-31是由中航集团公司,二炮,和其它的科研单位联合研制的。1993年3月中航把导弹的发射任务交给了二炮。这种新式导弹在最终设计定居后将形成一定的战斗力。东风-31的发展项目是高起点,为北京(指中国政府)提出了许多技术上的挑战。中国在制造固体燃料发动机和分离燃料与导弹时曾经遇到不少挫折。在东风-31研制的最后阶段发生过多次延迟,但预计将在世纪结交之时完成部署。。在1996年时就预计东风-31将于1998年服役,1999年可以证实东风-31最早可能于2002-2003年正式的形成战斗力。
从东风31公开的资料上看,1998年(美国空军)国家航空情报中心标明东风-31还未完成飞行测试。根据有关的信息和东风-31还在进行中的不断改进,估计东风-31的许多部件将进行先期的测试,最后再进行导弹的整体测试。
外界普遍的猜测导弹的第一次试验是于1992年4月29日完成。由于导弹部件的质量问题,在发射升空后爆炸。第二次试验也以失败告终。但1995年后连续4次试验成功。1995年11月10日和1996年1月10日的试验中,导弹携带了外大气层的模仿运载器。东风-31的第4次成功试验是于1996年12月28日在山西的某一基地进行。1997年12月中旬东风-31在Wuhai基地的发射台上被观测到,随后即进行了飞行测试。同月东风-31还进行了从潜艇发射管中的模拟测试。1998年12月进行了一次“软发射”。1999年8月2日,中国成功的在山西Wuzhai二炮基地发射了一枚东风-31,导弹下落点位于新疆的LopNor(?)。中国在1998年下半年进行的一系列发射准备期间,美国派遣了USS观测岛号海军侦查舰停泊在西太平洋实施了监视,但中国的导弹并没有向海上方面发射。1999年10月1日中国50年大庆典上举行了规模最大的阅兵式,展示了许多新的武器装备,出动了11000名官兵,17对地面阵容,25对方队,和包括132架飞机参与的10次排队表演。东风-31也在其中,不过导弹被装在巨大的发射管内。
在东风-31完成部署后,中国会逐步的淘汰现役的东风-5洲际导弹。中国的洲际导弹力量将转向公路机动发射,以此增强核导弹的生存能力以及对与反导弹措施的抵制。目前急需的是东风-31的机动发射平台改进。现有的发射平台可能受到地面环境的限制。改进后的底盘将加强在野地环境中的机动性能。这些改进措施将使导弹更难被发现,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生存性。美国情报机构以及在北京南圆的东风-31工厂附近拍摄到了白俄罗斯造的六轴轮机动发射车照片。白俄罗斯的MAZ发射车底盘曾经用于前苏联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中国不太可能直接把东风-31装到这种发射车上,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包括了全轮独立悬置,驾驶员控制的中央轮胎充气装备,大号轮胎,等等。中国还可能把其现有的机动发射平台技术移植到MAZ发射车上,是其主要性能都能有所提高。
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东风31的运载车再度经过改良。来自白俄罗斯的消息来源称,若干年前开始,他们和中国建立了联合工作小组,帮助中国设计、制造供弹道导弹使用的运载车。刚刚亮相的东风31发射车外形完全类似苏联SS20 IRBM使用的12X12MAZ547V竖立发射系统。
报道强调东风31在换装新型运载车之后,外形更加接近SS20。为提高越野性,新的东风31发射筒以十条左右的加强筋进行了加固。由轮胎直径以及发射车长度推算,新东风31发射筒尺寸在二十米左右。比一九九九年天安门展出的东风31长度略长,显示它可能属于改良型,增大了射程,也许就是传闻已久的东风31A。另一方面来自华盛顿的情报专家分析新的DF31运载车也许不具备机动竖立发射的能力,仅仅用于运输。
T99G坦克
T99主战坦克 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 世界顶尖主战坦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刚刚推出第二代坦克时,中国内部对于第三代坦克采用西方化设计还是保持苏联风格的发展路线展开讨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使用苏式装备,其道路交通建设规范都采用苏联标准,采用西方设计的坦克会有重量过大的问题。但中国已经开始应用来自西方的坦克技术,某些技术比获得的T-72坦克的技术还要先进,重新研制会浪费时间和资源,讨论双方因此争执不下。1984年夏季中国正式确定第三代坦克发展路线:仍采用苏式设计研制中国第三代坦克,1989年春季正式签约研发。
T99主战坦克
该型坦克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在1998年开始少量生产并参加了1999年的国庆阅兵典礼,型号定型为99式主战坦克。定型后,中国的坦克科研机关继续展开研究,提升99式主战坦克的性能,其改进量产型被称为99式改(99G)主战坦克。
初期型号99式主战坦克的单价约190万美元,虽然是历来最昂贵的中国制坦克,但比起单价超过250万美元的M1主战坦克与超过300万美元的"豹"2主战坦克(均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报价),该坦克的造价仅略高于苏联出口型坦克的150万美元,算得上是相当廉价的坦克。只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新生产的99式主战坦克的美元报价可能会快速飞涨。
中国目前具备研制主战坦克各分系统的能力,但分析99式主战坦克的设计思想与装备配置,属于典型的俄式坦克。该坦克强调低矮窄小的外形轮廓与较轻的重量,不重视车内人员的舒适度与装备配置的安全性,虽然有较难被发现、需保护范围较小、被击中概率较低的优点,但也有遭击中后容易人车俱毁的缺点。
火力性能
99式主战坦克的车内配置与T-72主战坦克大致相同,全车共有3名乘员。主要武器采用俄罗斯授权生产的125毫米滑膛炮,与T-72坦克配备的2A 46M型滑膛炮完全相同,搭配自动装弹机,能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弹药基数41发,通常有4发是反坦克导弹,中国宣称该炮的制作工艺高于俄制原有系统,性能更优异,最大射速为8/分钟。当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时可人工装弹,此时装填速度降为1-2发/分钟。发射传统的坦克炮弹时,有效射程为2~4千米,与西方坦克炮的射程相当。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时,其射程可达4~5千米,相对西方坦克具有较大的射程优势。
在使用的炮弹方面,中国除获得授权生产俄系炮弹之外,还采用西方技术制作钨钢或贫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新型穿甲弹的性能优于俄制炮弹,据称最新产品可在2 000米距离上击穿850~97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比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同类产品(如M829A2或DM53炮弹)高出5%~20%。不过,即使忽略中国与其他国家测试标准不同的问题,与德、法的120毫米炮弹相比,采用分离装药的125毫米炮弹,受限于装弹机的弹舱长度,炮弹长度不能超过0.7米,而德、法炮弹的长度约为1米,使得中国制炮弹的未来穿甲性能提升的潜能较低,仅相当于德、法等国产品的70%。
在火控系统方面,99式主战坦克装有车长与炮长独立观瞄装置与热像仪,加上先进的数字化火控与导航系统,侦测距离号称可达7~9千米,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达到3~4千米,行进间对2000米外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85%,车长具有超越射击能力,虽然相关条件不明,这些数据已达到国际上战后第三代坦克的水准,但行进间命中率比之西方先进水准尚差一筹。99式与M1A2、"勒克莱尔"等西方坦克相比,技术差距最大的地方是战场战术情报资料链与整合显示方面,在战术协调方面较为不利。
防护性能
在防护性能方面,99式坦克的车体装甲与T-72坦克类似,采用的是厚度为220毫米、倾角为68度的复合装甲。在对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其防护性能相当于48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对抗破甲弹时,其防护性能相当于55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的水准。目前,99式主战坦克加装了反应装甲,进一步强化了其防护性能。
在99式主战坦克的设计中,与俄罗斯风格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是炮塔,俄制T-72坦克采用铸造炮塔,钢水在倒入模具凝固时无法进行强化处理,结构也不易均匀,而且配套的复合装甲材料槽尺寸在铸造时便已固定,因此升级幅度有限,还需要特殊的大型模具来制作,工艺复杂。西方式复合装甲采用平板钢板,结构可以压密加匀,很容易进行强化与硬化处理。99式坦克的复合装甲挂装在炮塔上,容易拆除更换,不管是形状或厚度都容易变更,其防护性能和可升级性都优于T-72坦克的设计。
事实上,炮塔装甲是区别99式坦克与99改坦克最明显的地方。中国的复合装甲外形类似美国的M1和英国的"挑战者"坦克,属于未加压的复合装甲,但炮塔正面较小较矮。从照片分析焊缝位置可以大致推测坦克装甲的厚度,96式坦克的正面厚度与M1A1坦克相当,99式则更厚一些,在未挂装贫铀装甲时,99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能应该超过M1A1主战坦克。
99改坦克采用的装甲,外形类似德国"豹"2A5、"豹"2A6的楔型装甲。德国的楔型装甲只是一个附加在原有加压式复合装甲外面的大型空间装甲,以改善加压式复合装甲对抗成型装药弹药能力较差的缺点,但对抗动能穿甲弹的增强效果并不显著。从99改坦克的照片可看出楔型装甲附加上去的痕迹,推测99式的楔型装甲类似德国产品,对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御主要依赖爆炸反应装甲。
对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99式坦克炮塔正面防护性能相当于64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对抗破甲弹时,则相当于79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超过同样未加装爆炸反应装甲的各种俄制坦克,但逊于M1A2或"豹"2A6主战坦克。加装爆炸反应装甲后,以上两组数据分别提升为800毫米和1000毫米,逼近M1A2和"豹"2A6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平。由于中国的装甲标准异于西方,因此这些数据,特别是针对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御数值,有偏高的倾向,需要进一步考证。
除了装甲之外,99式主战坦克还配备了用于掩蔽的烟幕弹发射系统,以及主动式激光压制装置,能照射敌人的瞄准镜来干扰瞄准,是一种特殊的防护装备。不过,T-72的自动装弹机在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中表现较差,容易引起弹药殉爆,在防护性能上是一种负因子,随着99式系列坦克炮塔的正面装甲增厚,炮塔后方会因配重而增加重量,因此要改装成西方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并不困难。
动力性能
99式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WR703/150HB系列柴油机,这种发动机是从德国MTU公司MB870系列V型液冷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99式坦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而99改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增为1500马力。由于99式坦克的车重仅约50吨,因此该发动机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机动性能。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99式坦克的悬挂系统采用扭力弹簧悬挂系统,履带寿命号称可达10 000千米,最大速度达到70~80千米/小时,也算是目前跑得最快的现代主战坦克之一了,但实际越野时速目前还不明朗。
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99式系列主战坦克已达到世界第三世代主战坦克的水准,作战能力在一对一的前提下,足以与M1A2、"豹"2A6、"挑战者"2、"勒克莱尔"、"梅卡瓦"4等当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较量。不过在主战坦克对决之外的场合,如城镇作战、反游击战、对直升机作战方面,99式主战坦克目前的配置尚嫌不足。
随着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兴起,以及美国未来战斗系统等第四代作战车辆的出现,升级空间有限的99式主战坦克,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陷入"最先进的老一代坦克"的窘境。不过,中国周边的俄罗斯、韩国、日本虽然都有明确的新型主战坦克计划,但在未来十年内新型主战坦克服役之前,东亚包括日本90式主战坦克在内的各型坦克目前都已不是中国99式主战坦克的对手。
鹰击系列导弹
第一种:鹰击101(C-101)
鹰击1号是原为配备“水轰-5”而研制空舰导弹,后改为舰载反舰导弹,是一种超低空、超音速、多用途反舰导弹,该弹采用液体冲压发动机作主动力,配两台固体助推器。 全长:6.5米(舰载)X9;7.5米(机载);弹径:0.54米;翼展:1.62
全重:1850公斤(舰载);1500公斤(机载);弹头重:300公斤;速度:2马赫
飞行高度:5-50米;射程:49公里;推进系统:液体燃料
第二种:鹰击201(C-201)
海鹰-2(HY-2)岸舰、舰舰导弹
最大有效射程:95~100公里;最小有效射程:20公里;
导弹平飞速度:0.9马赫;导弹平飞高度:30~50米;
制导方式:自主式控制加自动导引;地面火控系统:攻击目标运动前置点
制导有效性:捕捉概率 98%; 对目标的自导命中率90%
发射点高度范围:0~400米;发射架射击扇面:±85度;
发射方式:单射或齐射
导弹起飞重量:3000千克;导弹全长:7.36米;导弹直径:0.76米
导弹翼展:2.4米;战斗部重:513千克
第三种:鹰击301(C-301)
C-301是中国的二种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反舰导弹都是在一九七0年代开始发展,一九八0年代后期定型生产的海军武器,性能比较好。这种反舰导弹都采用冲压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为动力装置,导弹飞行速度均超过音速二倍。这种导弹在接近攻击目标时能够做不规则飞行,导弹本身还有隐身功能,突防能力比较强,是中国海军的利器。
第四种:鹰击601(C-601)
“C601”导弹长7。36米,弹体直径0。76米,翼展2。4米,重2440千克。巡航飞行速度为0。9倍音速,巡航飞行高度50一100米。最大有效射程达100一110公里,最大动力航程150公里。导弹发射高度为海拔1000一9000米。对目标的捕捉率为98%,命中概率为90%以上。
导弹可分为四大部分,即弹体、弹翼与尾翼,战斗部与引信组合,制导与控制系统,动力系统。
导弹按正常式气动布局,外形像小飞机,弹体头部为椭圆旋转体,中段为圆柱体,尾部为二次曲线旋转体。在弹体腹下有一腹鳍,内装电缆和导管等。在弹体上方装有前、后吊环,通过吊环把导弹挂在飞机上。二个中单翼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是大后掠角三角形翼,为半硬壳式结构。三个尾翼安装在弹体尾部,它们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每一尾翼后缘都有一个操纵舵。
第五种:鹰击701(C-701)
该型导弹是中国精密进出口公司最新推出的空射、舰射反舰导弹。
弹长约2米,弹径约为250毫米,发射重量150公斤左右,最高速度约0.8马赫,最大有效射程在15至20公里之间,可装备多种寻标器。
1998年珠海中国国际航天博览会公开展出的C-701导弹,另外还配有红外热成像寻标器,导弹的弹身和弹尾 分别装有十字型弹翼,其中弹身弹翼的翼尖装有可收折的装置,为较特殊的设计。 由于C-701导弹的尺寸和弹头重量较小,因此它主要用于攻击导弹快艇之类的小型目标,或作为小型战术空对地导弹使用。
第六种:鹰击801(C-801)
C801反舰导弹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9年,该导弹首发飞行试验成功。它可以多联装载在各种类型的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快艇上,也能装在轰炸机、强击机上从空中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护卫舰、驱逐舰等中型以上水面舰艇,壹枚命中即可重创或摧毁目标,也能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
弹体为圆柱形,4个弹翼和尾翼呈“X-X”形配置,正常式气动布局,助推器串联在弹体尾部。导弹从前向后分别为雷达舱、驾驶仪舱、固体火箭发动机、尾舱和助推器。
导弹在飞行初始阶段从12度-15度爬升到约50米高度,而后降到20或30米的巡航高度。末段接近目标时,导引头参与航向校正。该导弹可进行单射或齐射。
第七种:鹰击802(C-802)
鹰击-2(C802)反舰导弹与C801十分相似,但增加了长度,发动机改用涡喷发动机,其无线电测高仪的性能更加完善,战斗部的威力、机动性能等都有所提高。C802导弹系列:岸舰型、舰舰型、空舰型。
性能参数:
控制方式: 主动式雷达导引
导弹全长:6.392米: 第二级弹长:5.145米
导弹直径:0.36米
翼展: 展开状态:1.22米 折叠状态:0.72米
导弹全重:715公斤 第二级重量:530公斤
战斗部重:165公斤
平飞速度:0.9马赫
巡航高度:20米 二次降高:高海情7米,低海情5米
有效射程:12~120公里
第八种:鹰击803(C-803)
C803对舰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轻小型近距通用反舰导弹,7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70年代末到80年代进行飞行试验,随后定型投产、并进入中国海军服役。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鹰击”6导弹不同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的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前缘后掠的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呈X形配置,位于同一平面,弹体下部装有流线型腹鳍。
该弹采用整体式结构,弹体、弹翼和舵面均用铝合金制成,内部舱段采用铸造和旋压成形,翼、舵用壁板机加成形。弹体内部从前到后分为5个舱段:雷达舱、战斗部舱、自动驾驶仪舱、发动机舱和后设备舱。导弹采用自动驾驶仪和无线电高度表进行中段自控、并采用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进行末制导,中段飞行高度为20m、30m,末段飞行高度为5m、7m。
第九种:鹰击91(C-901)
“鹰击-91”分为反辐射和反舰两个型号,头部结构随导弹型号不同而异。反辐射型头部装有被动雷达导引头和杀伤爆破战斗部,反舰型头部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半穿甲战斗部。综合各方信息推测,“鹰击-91”长4.7米,弹径360毫米,弹重0.6吨,战斗部重90公斤,最大射程50公里,最小射程5公里。
第十种:鹰击12
鹰击12较鹰击91比统属中国最新一级的攻击舰艇的导弹,但后者是仿苏型,没有像鹰击12那样具有明显的国产特征。鹰击12运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激光技术成果,解决了抗干扰性问题,即使在脉冲炸弹的干扰下鹰击12的激光抗干扰系统仍然可以100公里不超过1.5米的误差(鹰击12即使在发射时就受到了敌方的干扰,按其终极射程550公里计算其误差也不过9米,况且鹰击12末段有自动修复程序)。鹰击12分空射、舰射和潜射三种。鹰击12发射后飞想高度为 1200米的高空后接受预警雷达的第一次目标锁定参数后,接受系统将参数发送给鹰击12的激光制导控制系统后,鹰击12导弹在电子地图的动态指挥下静默飞行,速度为1.5马赫,高度12-15米。当离攻击目标50海里的时候,鹰击12分离出一枚主动式+微波热制导式空中雷达进行最后阶段制导,同时鹰击12 导弹4玫助推导弹点火,导弹以6-8马赫的速度在上空预警雷达的指令下直击目标,攻击最后阶段战斗部脱离,即使敌方的密集阵或导弹拦截,对于每秒1360 米?2080米,体积不大与3立方米的战斗部也望弹兴叹。
鹰击12同时具有较强的假弹头欺骗战术,当当敌方在150公里开外发现鹰击12后,敌方用导弹拦截,鹰击12会将其中二枚助推火箭发射进行干扰,只不过在最后的攻击阶段攻击距离缩短为25海里,导弹末端攻击速度降至为3-4马赫。
鹰击12导弹的战斗部为800公斤的超高爆炸药!!!
鹰击12导弹的射程为550公里。
总算发完了,图片太多,没办法全部下载,我发一张我所欣赏的C-701,必竟是电视制导的,在国内好难得。发来你看。
红鸟系列导弹
中国红鸟家族
中国从1977年开始开发代号X-600项目。1985年对一个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进行了测试。第一种射程在600公里的巡航导弹于1992年服役,这种导弹被命名为红鸟1号(HN-1),它和俄Kh-55导弹的外观相似。
目前,红鸟系列已经发展到红鸟3号,射程增加到由最初的6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目前中国可能还正在研制红鸟2000,射程估计已经达到4000公里。性能可与美国的战斧一较高下。
红鸟1号
HN1即红鸟1装备型,分为陆射型(HN-1A,射程600公里)与空射型(HN-1B,射程650公里)。1988年进行第一次低空掠面导弹试验,1992年装备部队。红鸟1外形与俄国的Kh-55相近,具有两个平直可后折的机翼,可折立尾,水平尾翼在弹体尾部。可携带1枚300至400公斤的传统弹头或九千吨当量威力的核弹头,其导引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导引(IN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子地图(1994型),并运用电视照相装置标定与进行目标修正(1994夜间型),在能见度极差状况下,命中圆概率误差为5米,但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乐观。无线电高度表可以控制导弹在20米高度飞行。发动机装在尾部,弹体下方进气。该导弹长6.4米,翼展3米, 直径0.520米,重1400公斤,弹头重300到400公斤。速度0.75马赫,巡航高度为20至6000米。中国轰-6D飞机可配两枚该型导弹巡航。
红鸟2号
分为陆射型(HN-2A/B,射程1800)与潜射型(HN-2C,射程1400公里),其导引方式与红鸟1号相同,其潜射型配备于039型潜舰,并可以装置于该潜舰的533毫米鱼雷管上,以垂直方式发射。该型导弹于制导方式与红鸟1号基本相同,理想精度可达3米,速度0.9马赫,巡航高度为15至7000米。全重1400公斤。1996年装备军队。
红鸟3号
分为陆射型(HN-3A)、舰射(潜射)型(HN-3B)和空射型(HN-3C),其射程介于2000至3000公里。速度0.9马赫,巡航高度10至8000米。全重1400公斤。制导与红鸟2号相同,精度有所提高,圆概率误差在2米+/-30%。1998年部队验证并少量装备。据信解放军可能将潜射型装备于093核动力攻击潜舰上,空射型以歼轰-7、歼-8IIM及歼-11型(苏-27)为发射平台。
红鸟2000
最新的一种HN2000型尾段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正在研制中。该型导弹可能会采用地球高清晰全数字地图、多种接口API模块以及借助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估计射程增加到4000公里,能够进行全球攻击能力。
针对中国远程攻击武器,台军方积极地搜寻解放军巡航导弹等战略武器的相关参数,以建立起有效的反制系统。兰德公司评估报告表示:解放军将利用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帮助来完善自身的武器制导系统,获得解放军巡航导弹的参数是防御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