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氢燃料汽车中国多吗?
氢燃料汽车中国不多、只有少部分使用。
2、氢燃料发动机汽车原理构造
与内燃机的主要分复别就是供电电制池了。
电池的关键核心就是质子交换膜,首先氢气由入口进入电池,在阳极Pt催化剂的作用下电离为电子和氢质子,其中氢质子在质子交换膜中扩散至阴极的Pt催化剂层在阴极的Pt催化剂层上和经电路而来的电子及右侧提供的氧气反应,生成水排出。基本过程就是这样。在电子经过电路的过程中形成电流使电机工作。
3、氢燃料汽车与电动车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劣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长城汽车(601633.SH)的“氢动力”燃料电池车即将量产,2022年将推出第一台样车,所有核心技术均为自主开发。消息一经传出,在业内引起强烈关注,氢能源汽车真的要量产了?
“未来,受排放问题影响,对发动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成本就会上涨,而随着电池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产业链就能越来越成熟。从极限推演来看,到2025年两者的价格就能持平,届时氢燃料乘用车将比大型电动车更具竞争优势。”魏建军表示。原参考内容
很显然,长城汽车看好的是氢能汽车在5-10年后的想象空间。长城汽车表示,未来将基于过去三年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的广泛探索,实现业务会的持续聚焦。按照长城汽车之前的计划,该公司将于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期间展示燃料电池乘用车车队,2023年将推出比较成熟的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华夏能源网——价值型能源财经新媒体
4、如何在汽车上安装氢燃料?
由于氢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因此在车上如何携带氢也就成为一大难题。目前版,常用的办法是权将氢加压700千克,变成液态,用耐高压的复合材料瓶储存。如果以后的汽车都采用氢气为燃料,那么加氢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困扰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商业化的一个大问题。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就与壳牌润滑油公司合作,计划建立12家加氢站进行试运行。同时,一些汽车公司还提出对现有油箱进行重整,以产生氢,而在每辆车上仅加一个小型汽油重整装置的过渡办法。
5、氢燃料汽车什么时候能普及?
应该没那么快,虽然我国在2014年就鼓励发展氢能燃料电池,但直到今年3月,氢能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的驱动下,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累计推广应用的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达到3000多辆,投入运营的加氢站近30座。未来几年将可能就进入“氢时代”了,因为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的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建成100座加氢站,2030年计划达到1000座加氢站。
6、为什么氢燃料汽车的氢不以固体形式储存?
氢燃料储存方式有三种,高压储氢法,液态储氢法,固态储氢法。
三种里面只有高压储氢法成本最低,其它两种成本最高。
7、氢燃料汽车什么时候能普及?
氢燃料汽车,目前国内要普及还有一段时间。在日本氢能源汽车才刚刚开始,日本丰田公司在九几年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了
,国内要普及起码需要十年的时间。
8、氢燃料电池汽车真的是一个大骗局吗?
人类能源根本出路当然是核能发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拉电线过去,那么能源就需要一个储存和运输的形式,氢能就是这样一个能源的载体。尽管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十分火热,但燃料电池已经不是第一次处在风口之上了。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有什么优势,能让这么多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发展?
1、能量密度高
氢气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目前锂电池的40倍。高能量密度让汽车即使只携带少量的氢气也能行驶超长的里程。在运输的时候,一次性也能运输更多的能量。
2、氢气安全性高
MSDS和美国化学工业学会DIPPR综合风险评估,氢能的危险性排在汽油、丙烷、甲烷(天然气)之后。
3、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
燃料电池可以很轻松的达到50%以上的能量转化效率,而内燃机却难以突破40%的门槛。
4、清洁
氢燃料电池反应后生成的是水。
对比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优点是:
1、加氢快
加氢跟加油类似,不改变消费者使用习惯,不用担心里程焦虑
2、无衰减
纯电动汽车难以避免衰减问题,但燃料电池汽车没有这个问题。
1、贵
前几次发展高潮的熄灭,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难以下降有相当的关系。但目前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逐渐可以接受,丰田、现代、本田的几款车型的售价大概在50万,已经开始接近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范围。
2、法规
氢气的运输管理问题困扰着所有发展氢能源的政府。氢气始终是危化品,高压氢气更加令群众担忧。因此目前通过发展液氢、固态金属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方式提高储氢运氢的安全性。
总结:人类未来的能源选择肯定是能再生、更环保的,目前来看,氢能是非常符合的。至于说氢能源汽车是不是骗局,这个可以看整个行业是如何发展的,毕竟还没开始就做出判断,有点太过于片面。
9、为什么说氢燃料电池车是混动汽车?
1电电混合的由来
汽车行驶在道路上,行驶状态不断变化,上下坡、加减速,需要发动机/电动机输出不同的功率。如果一辆燃料电池汽车,通过燃料电池发电直接驱动电机,就需要燃料电池不断变化功率载荷。
然而,燃料电池似乎并不太喜欢变载,变载必须让进气(氢气、空气)等外部条件随之变化。
从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最核心的发电单元)的角度看,电堆的主歧管流道、入口流道、分配流道、(反应)微流道等等,都是基于某一工况范围设计的。现在电堆功率越设计越大,动辄百千瓦上下。迫于对功率密度的需求,往往要通过大电流密度实现。这让通气条件在全工况下适应非常困难。在负载过大或过小时,电堆可能只能短时间工作,以避免因水热问题造成损坏。
从系统角度讲,燃料电池的辅助系统(BOP,Balance of Plant)似乎也不太喜欢变载。比如空压机会有最合适的一段输出区间,此区间空压机效率较高,且工作稳定。另外,比如更简单的管路,由于管径固定,如果气体量太小,那么气体压力无法控制;如果气体量太大,那么会有很大的压降损失,甚至造成密封失效。
从能量角度讲,所有“体外循环”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耗。因为维持电堆运行的供气系统、冷却系统都会消耗能量。当电堆出力较低时,BOP待机功耗相对纯电动系统更大(如同汽车怠速的效果)。同时电堆低功率出力时,为了平衡流场设计和水热管理,往往进气计量数更大。系统能效整体降低。
虽然燃料电池不喜欢变载,但并不代表不能变载。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来实现。但这是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当系统要求电堆出力提高时,氢气和空气的进气量随之提高,电堆电流密度上升,电堆输出功率上升(但可能伴随效率下降),发热量也随之上升。冷却系统控制冷却泵增加循环水量。氢循环泵循环量增大,阴极(或阳极)排气量和排水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电堆单池之间的差异也可能随之增大,系统会采取诊断和保护措施……
可能就是上坡跟车时的一脚油门,系统就要做出一连串的复杂动作。如果哪一步没跟上,燃料电池就像一台涡轮迟滞明显的早起涡轮增压发动机,甚至直接故障。同时,频繁的功率变化也会让燃料电池的寿命加速衰减。
因此,燃料电池整套管理机制,要设计的相当严谨。如果说传统电动车是电和热的组合,那么燃料电池则至少多出两个维度:气体(氢气和空气)和水(氢氧反应产生的水以及冷却液)。电、热、空、氢、水五场合一,相互联动。再加上日益增大的单堆功率,让系统的控制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燃料电池的成本当中,系统成本至少占三分之二,也是可以理解的。
电电组合的出现,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管理的难度。因为大部分情况下,通过电池可以减小电堆功率的调节范围。当前,电电混合的常见形式有三种。分别是能量存储、功率平衡、增程续航。
10、有一辆氢燃料汽车
汽车最大的行驶copy速度为V
则有P=FV
V=20
at=20
t=40
则有行驶300KM时间是15000s
需要做的功伟P*T=250000j
则发动机需要燃烧的能量为500000J 级需要氢气放出这么多的能量
然后算出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