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地铁4号线的车辆使用
4号线车辆采用SFM05车型,由南车四方车辆厂生产。全车为无涂装不锈钢车身,属标内准B型车。每抽列车6卡编组,容总定员1408人。列车采用直流750V第三轨供电,设计最高速度100km/h。至2011年9月,4号线和大兴线共有该型车辆73列(438辆),已下订单、正在制造的有13列(78辆)。
列车的车体和车窗形状有浓厚的港铁特色。车门采用外挂门设计,是北京地铁中的首例。车头正中心标记了京港地铁的标志,而在逃生门上则印有传统的“北京”字样。在大兴线开通时后加入的车组的车头则只有北京字样,而没有京港地铁标志和标志旁边的蓝绿色带。
列车在驾驶室前方安装了紧急疏散门,紧急时可打开伸展为下车坡道,30分钟内可以将全车人员疏散。列车还采用了蓄电池供电牵引技术,即使供电中断,仍能继续运行约1公里。车厢内设有紧急通风窗口,乘客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可以打开通风(后加入的列车,每节车厢只有两扇窗户可打开);此外还有紧急报警通话装置,方便紧急时乘客与司机通话。
2、深圳地铁三号线车辆是哪家公司产的?
深圳三号线也叫龙岗线
列车制造商: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B型车 庞巴迪技术
车辆编组:6辆编成
3、天津地铁2号线的车辆资料
天津地铁2号线列车是天津地铁的电动车组车款之一,在二号线运营。该型号列车版由中权国北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为标准B1型列车,采用第三轨下部受流(一号线为第三轨上部受流),与天津其他地铁车型一様车门都为电动塞拉门,车辆编组方式为三动三拖。车辆外形美观、大方。车体采用轻量化不锈钢材料,表面为银灰色和黄色涂装。
车厢内部
每车门旁都配有1个灭火器,一节车厢共配有4个,且灭火器配在了车门的右下方,如遇火情,方便乘客取用。此外,每个门框上装置的安全锤和紧急锁也是一大亮点,如遇紧急情况,乘客击碎面罩,旋转手柄,手动开门。座椅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靠背的弧度完美贴合人体,车座下面的供暖系统可随时调节温度,由於设置较靠后,避免烫伤乘客腿部。每列设置的2个残疾人乘坐区,更加体现了列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车辆所选用的材料、部件的防火、耐火、防烟和防毒要求,均达到国外相应等级标准,主要部件、设备安装和内部装饰采用模块化、集成化,方便检修和更换。2号线每节车厢内还安装了统一数量的17英寸液晶显示屏,通过无线网络可接收多频道的电视节目。
4、北京地铁1号线的车辆使用
DK1
主词条:DK1型地铁电动客车
1967年DK1型由长春轨道客车生产,共2卡车卡。每卡车卡共4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与之後车型不同的是,本车每卡车卡都可以单独运转,本列车是北京地铁的第1款列车,由于列车高度超出限界规定90mm,故仅在1号线古城车厂进行调试,不载客运营。现在已经风吹日晒,锈迹斑斑。
DK2
主词条:DK2型地铁电动客车
DK2型由长春轨道客车早1969-1970年生产,共80卡。是第1款正式载客运营的列车,主要在1号线运营,後曾一度支援过天津轨道交通(编号101-103,被命名为“主席号”)。每卡车卡共3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较之前的DK1型相比,本款列车能够适应北京地铁的车辆限界。DK3
主词条:DK3型地铁电动客车
DK3型由长春轨道客车在1971年生产,共50抽,每卡车卡共3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设有紧急出口。初期为2卡编组营运,後改为4卡编组。主要在1号线运营,後曾一度支援过天津轨道交通(编号104-106)。从1号线退役後曾用做北京地铁13号线、八通线的临时过渡运营。另外部分列车还支援过天津轨道交通(编号104-106)。其中改进型DK4型曾用於朝鲜平壤地铁和京义线(平义线)。
DK8
主词条:DK8型地铁电动客车
DK8型由长春轨道客车生产,共58抽,每卡车卡共3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在北京地铁为4卡编组营运,全部属於太平湖车厂,主要在2号线运营,一度也在1号线运营过。後来位於北京地铁的52卡车卡全部翻新为DK16型。
DK11
主词条:DK11型地铁电动客车
DK11型由DK2型在1984年-1985年翻新而成,共13抽,76卡车卡。是最早实现ATO驾驶的车辆,主要在1号线运营,列车退出运营前,配属於古城车厂。在DK11型退役後,部分列车作为9号线的冷滑试验用车。编号为G201-G207、G2082-G2085、G209-G213(G2081和G2086是BD3型),DK11是当时1号线上的3门车,所以是1号线最先被新型空调车淘汰的车,已经退出运营舞台。
DK20
主词条:DK20型地铁电动客车
DK20型共7抽,42卡车卡(编号G108-G114),於1994年生产,在1号线运营,每卡车卡共4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侧拥有紧急出口,牵引系统为牵引20段+制动18段。列车於2004年在北京地铁车辆厂进行了翻新,外部由白色涂装变为了银灰色涂装。列车在退出运营前,配属於古城车厂。2012年4月12日,DK20型与BD2型列车一同正式退出了运营,至此北京地铁正在运营的列车全部为空调车。 退役後的部分DK20型列车用作6号线的冷滑试验车。
BD2
主词条:BD2型地铁电动客车
BD2型共12抽,72卡车卡(编号G115-G126),於1994年生产,在1号线运营,每卡车卡共4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早期外部为白色涂装,後经过在北京地铁车辆厂的翻新之後,列车变为银灰色涂装,并加装了LED显示屏。部分列车曾作为9号线的冷滑试验用车,列车在退出运营前,配属於古城车厂。2012年4月12日上午10时25分,最後一列编号为G124的BD2型列车缓缓驶入古城车厂,标志着BD2型与DK20型列车一同正式退出了运营, 部分列车则被送至广州和长春的地铁技校作为教学工具使用,其他部分列车则作为14号线的冷滑试验用车。
BD3
BD3型一共2列,於1996年生产,在1号线运营。列车编号为G2081、G2086,并与DK11型的4节混编运营。每卡车卡共4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外观与BD2型基本一致,但为斩波调阻车。列车在退出运营前,配属於古城车厂,曾一度作为八通线的冷滑试验用车。现已经退出运营,存放於四惠车厂中,现已於BD11的T306一同肢解。 DKZ4
主词条:DKZ4型地铁电动客车
为了应对复八线的开通,北京地铁於1996年开始订购DKZ4型电动客车。(DKZ4型电动车组由DK28、DK29、DK30、DK31组成)DKZ4型共31列,186卡车卡,於1998年生产,其中有114卡车卡(编号S401-S419)在长春轨道客车生产,72卡车卡(编号S420-S431)在北京地铁车辆厂生产,1998年11月16日,第一组(6卡车卡)VVVF调频调压电动客车(编号S401,原编号B401)从长客厂运抵北京。1999年2月8日,第一列VVVF新车载客投入试运行。後在2000年全程运行於1号线,本系列列车为北京地铁的第1款VVVF控制的列车。列车配属於四惠车厂(编号S401-S429)和古城车厂(编号S430-S431)。为加速列车空调化,因此在2010年,DKZ4型列车开始在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加装空调(每卡车卡拥有4台制冷量为12kW的松芝KLDL12AAA空调机组)和内部改造(加装闪灯图和LED显示屏,并对大部分车辆的车窗改为封闭式),最後更名为DKZ4G(最初进行试验的列车为S423和S405) ,直至2012年全部完成。
SFM04
SFM04型共39列234节,由南车四方和北京地铁车辆厂负责生产。其中编号为G432-G451由南车四方生产,编号为G452-G470由北京地铁车辆厂生产。为6卡编组营运,在2007年正式使用,是1号线的第1款原装空调车和使用电动门的列车。每卡车卡共有4对车门,为内藏门,列车两端拥有紧急出口,配属於古城车厂。已有部分列车的车卡照明更改为LED照明。
5、四号线车辆总长度?几节车厢?
1号线:6节 2号线:6节 4号线:6节,定员1408人 5号线:6节,定员1424人 8号线:6节 10号线:6节 13号线:6节(以前4节)八通线:6节(以前4节)机场线:4节
6、苏州地铁一号线车辆是由Tc和Mp两种车型组成。其中c和Mp分别指什么?不懂得别回答。
Tc:带司机室的拖车
Mp:带受电弓的动车
根据车型,确定列车编组。
7、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介绍
广州地铁三号线
运营中的列车为B型车,车身宽2.8米,长19.98米,车身两边颜色以回白色和灰色为主,另各有答一条鲜艳的橙色饰带,每卡车厢的两侧各有3个长座椅和1个短座椅;先前实行三卡编组列车,由于客流过大,2010年提前实行全线三卡改六卡编组,并增购六卡编组的新车;三卡编组列车长约60米,载客量满载为675人,最高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20公里每小时。
8、北京地铁9号线的车辆使用
9号线使来用长春轨道源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DKZ33型电力动车组,属B型车6卡编组,初期配属24抽(车号:09 001-09 024),其中2011年底可交付14抽。车头和车身贯有9号线标志色——草绿色彩带的装饰,除此之外列车整体外观,特别是不锈钢车体侧面以及客车内饰与2010年制造的DKZ31、DKZ32(分别用於15号线、亦庄线)相近。 所有列车安装有“黑匣子”,即事件记录仪,能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记录。车卡内安装了广播噪检装置,可根据车卡内背景声音的大小,自动调节广播音量,是北京地铁的首次应用。 列车使用“全电制动停车技术”,尽可能多地吸收刹车过程中减少的动能并储存为电能,全年节约电能76万千瓦时,总节能比例达到10%左右。
9、广州地铁1到10号线的车辆编组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