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车辆百科 > 非闽籍车辆

非闽籍车辆

发布时间:2021-02-12 23:28:04

1、欧阳格的历程

民国11年4月26日夜,非闽籍军官中的主要人员召开会议,商讨夺舰问题,温树德、欧阳格等人参加会议,组成夺舰敢死队。孙中山发出密令,任命温树德为临时总指挥。
民国11年4月27日,非闽籍官兵采取突然袭击,发起对各舰的进攻。欧阳格身先士卒,敢死队员冲上各舰,将企图顽抗的20余名闽籍官兵击毙,将1100余名驱逐下舰,分批遣送回籍。欧阳格由此出任飞鹰炮舰舰长,后又调任豫章驱逐舰舰长。
是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登上永丰舰,依靠海军进行反击。危急关头,温树德等部分海军将领背叛孙中山,通电要求孙中山下野。欧阳格率领豫章舰与叛军作战。
民国12年7月,温树德等人率领几艘主力战舰出走,停泊在黄埔的永丰舰面临叛军控制下的炮台的威胁。孙中山决定率领剩下的军舰冲过敌人炮台的封锁,驶进紧靠外国租界的白鹅潭。欧阳格的豫章舰担任先锋,孙中山乘坐的永丰舰居中,楚豫舰殿后。经过一番激战,3艘军舰冲进白鹅潭,其余军舰也相继跟进。蒋介石在《孙大总统蒙难记》说:“当时豫章舰长欧阳格,首告奋勇,攻击最为得力。”
民国12年7月16日孙中山任命欧阳格为海军临时总指挥,兼豫章舰舰长。
13年,欧阳格跟随孙中山再次来到广州时。在广东国民政府海军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海军局局长和中山舰(原永丰舰)舰长的职务。均由欧阳格堂兄欧阳琳一人担任。欧阳格自其追随蒋介石后,逐渐抛弃联俄联共的旗帜,转到反俄反共的立场上,并参加国民党右翼团体“孙文主义学会”,随后他以海军局所属江固、金马两舰参与走私受贿案件相恐吓,迫使欧阳琳于15年3月10日离职避走,然而欧阳格并未能接任这两位子,而是由共产党人李之龙接任。李之龙上任后,对海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把中山舰上13名支持欧阳格的官兵全数解职,欧阳格大为恼怒,从此与李之龙结下怨仇。蒋介石为了打击共产党的力量,发动震动全国的中山舰事件,欧阳格成为中山舰事件的积极策划者和参与者。
3月18日,黄埔军校交通股股长、欧阳格的侄子欧阳钟来到海军局,声称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海军局调派两艘军舰来黄埔听候差遣。李之龙当晚签署命令,派宝璧、中山两舰来到黄埔。次日两舰开进黄埔时,蒋介石矢口否认曾下达过命令,并召开紧急会议,声称“共产党阴谋暴动,要推翻政府,事态十分严重,要实行戒严。”欧阳格附和说:“共产党阴谋暴动,要推翻政府,唆使中山舰开进黄埔,劫去蒋校长,送往海参崴,转送莫斯科,该舰已于昨日窜泊黄埔水面,事态十分严重。”当即蒋介石宣布任命欧阳格为海军临时总指挥,代理中山舰舰长,逮捕李之龙。欧阳格立即派兵冲入李之龙住处,将李从床上抓起,押至造币厂监禁。随后又带兵占领中山舰,并以开会为名将其他军舰的共产党员和大部分舰长诱捕扣押。欧阳格的表现令蒋介石十分满意,削弱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和各军队中的力量之目的已经达到,却引起共产党人的强烈不满。蒋介石为缓解矛盾,4月14日,免去欧阳格的海军军官学校副校长职务,撤销其代理中山舰舰长的职务,押送至虎门要塞监禁。北伐战争开始以后,蒋介石决定重新起用欧阳格,任命其为广东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
19年,蒋介石出于对欧阳格往日忠心的报答,出资将其派往英国海军参谋学院考察学习,研究海军战术。一年半后,国内爆发“九·一八”事变,欧阳格回国参加抗战。
20年10月,取道西伯利亚径直进入中国东北,作为马占山的高级幕僚留在军中转战东北各地,直到马占山兵败离开东北离开东北以后,欧阳格想回海军中任职,找到蒋介石说:“按英国发展海军的条件来看,中国目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抑制日本的侵略。当务之急是组建一支快艇部队,用高速鱼雷快艇来对付日本海军的大舰。我建议先创办一所电雷学校,在此基础上筹建快艇部队。”便被任命为电雷学校校长。
25年,学校拥有德国、英国制快艇编成的4个快艇中队,蒋介石亲自兼任校长,欧阳格改任教育长,并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26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决定将电雷学校改为江阴江防司令部,由欧阳格任司令,负责支援淞沪地区的作战。“八·一三”抗战打响后的第二天,欧阳格将电雷学校快艇的岳飞、史可法、文天祥、颜杲卿4个中队重新编组,派遣副大队长安其邦率领史102和史171两艘鱼雷快艇伪装成民船,沿内河潜赴上海,寻机袭击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自己则乘汽车潜往龙华具体指挥。
8月16日晚8时,欧阳格命令史102艇长胡敬端率艇从上海新龙华出动,经过3道沉船阻塞线,避过英、法、意等国舰艇的监视,冲向停泊在日本邮船码头的出云号,发射两枚鱼雷。一枚鱼雷击中出云号防雷网,炸毁敷网驳船;一枚鱼雷击中岸壁,出云号未遭损伤。袭击失败后,欧阳格率快艇大队协助海军第一舰队防守江阴。在接下来的抗战中,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日本舰队沿长江西上,用沉船在长江建立一道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设在江阴。为突破此封锁线,日本海军动用大批飞机进行轰炸,
9月下旬,江阴作战达到白热化,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全军覆没,欧阳格的鱼雷快艇大队也损失严重,不久江阴失陷。欧阳格率艇奋力突围撤往南京下关。在南京保卫战中,他又亲自指挥文天祥中队,协助海军第二舰队与敌激战。南京失陷后,欧阳格率艇冲出日军封锁线,驶往长江上游。
27年2月,在马当封锁线上,中日双方再次展开大战,欧阳格率领着仅有的几艘鱼雷快艇,以微弱的力量与敌拼杀。终因寡不敌众,马当全线溃败。蒋介石大为恼火,不停地号召全线顶住,同时又不断地处分失职军官以挽回颓势。
3月的一天,蒋介石下令将欧阳格撤职扣押,同时将电雷学校完全撤销。
30年8月2日被执行枪决。

2、,邓世昌的英雄故事短一点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2)非闽籍车辆扩展资料:

邓世昌墓地

“甲午战争”之后,大鹿岛人民为邓世昌及无名烈士所修的墓,因当时财力物力所限,十分简陋。1988年,东港人民政府把这座墓迁到了东口南山的北坡上。大鹿岛人民为“致远”舰上的遗骨新做了一口棺材,挑选质地最好的木料,请岛上手艺最好的木匠钉制的。墓前立了块碑,墓碑正面刻下“甲午无名将士墓”,墓碑后还写了碑文。

日本企业家井上幸男专程来鹿岛,向邓世昌塑像和“甲午英魂”墓献了花圈。据说,他爷爷当年作为日舰上的一名大副曾参加了甲午海战,他是遵照爷爷的遗嘱,带着一种负罪感祭奠甲午壮士的。花圈上写的是:“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3、谁知道关于邓世昌的一些小故事?

1,义勇从军

1867年(清同治六年),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1871年(清同治十年)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沙线交错。练习舰经受各种考验。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毕业。

2,奋发学习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

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

3,出任管带

1882年(光绪八年)夏,朝鲜国内乱,正值李鸿章母亲病故,回合肥奔丧、丁忧,署直隶总督张靖达公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命世昌以兵舰运送之。邓世昌驾“扬威”舰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朝鲜仁川海口,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

比日舰载兵而来,我军已自仁川整队,径入朝鲜国都城办理竣事。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击,赏给“勃勇巴图鲁”勇号。

4,壮烈殉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邓世昌常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5,青史留名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4、邓世昌的英雄事迹500字

邓世昌是清末海军著名将领,爱国英雄.他最著名的事迹无疑是:在甲午海战中,驾驶多处受伤的"致远号",全速撞击日军主力舰"吉野号",意图与其同归于尽.最终,撞鱼雷沉没牺牲!!!

他的事迹应该从1868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开始:

1868年 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
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1880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2)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3)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4)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5、2015年从福建到台湾需要办理什么证件,车可以开那边去吗

大陆居民来台湾须向户籍地公安局入出境管理单位申请核发「大陆居民往来台版湾通行证」及有效签注,权并向台湾移民署申请「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入出境许可证」,这些证件批准核发以後,才能到台湾来。
目前闽籍车辆仍无法开到台湾,须等待日後有关部门开放。

6、邓世昌和林则徐待遇的差距是因为啥?

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
以下仅供参考: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是唯一不在陆上购置房产的舰长,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 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 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

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 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 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

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

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7、关于邓世昌的生活故事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与非闽籍车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