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台湾美食节
原定每年都会在上海抄举办台湾民俗艺术展听说取消了
2008上海举办台湾美食展可能因为有些问题已经取消了
由上海台商协会嘉定工委会主办,上海市台办、全国台企联支持的“台商庙会”,举办时间从9月29日至10月3日,地点在嘉定安亭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也是以台湾夜市小吃美食、台湾水果、土特产、台资连锁餐饮品牌、台商产品、台商之星选拔、布袋戏表演等为展出重点。
地址:上海安亭博园路7575号(沪宁高速安亭汽车城出口下)
2、台湾地区说的公阿是什么?
台湾庙会,有些都会有由人打扮,头戴假人头面具的人,会扮成济公、哪吒...等。
而扮成的这个模样,称为"公阿"(发音属闽南语),而这种假人头,便称做"公阿头"。
所以头戴"公阿头"的机车骑士,就称为"公阿骑士"。
3、台湾有那些庙会?都什么时间?
基本上各地方都不一样
还有分为神明生日,神明出巡,地方普渡...等各种不同的庙会
很难说明的
4、什么是台湾天灯节?
(一) 台北平溪最有名气,十五年前经媒体传出後,渐渐为国人所知,目版前每年元宵节该乡都举行权天灯会,年年有新创举。
(二) 近十年来,除了平溪天灯会之外,其他地区在元宵节时候也施放天灯。甚至台湾各地每有庙会活动、选举活动等均可见天灯施放,近年如旅行休闲活动、商业促销活动等也施放天灯。
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孔明)所创。当初为了传递军情,遂利用热气上升原理制作灯盏飘浮於空中,造成错误的「星象」资讯,用以欺骗司马懿大军。後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凡人向上天许愿祈福的媒介。在上元节放天灯,「上达天听」,向天官祈福之意。 根据平溪长者所述,天灯的施放传统始自道光年间,安溪移民陆续到达文山地区开垦。那时有盗匪作乱,骚扰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难山中,待危机过後,才由留守村中的壮丁以天灯为信号,通知乡人返家。後来时局虽安定,放天灯却保留下来,成为地方民俗。天灯飘浮的原理与热气球相同,都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所以只要将球内之空气加热,让球内一部份空气因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溢出,此时内部的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充满热空气的球体就能飞起来了
5、台湾庙会
你想知道台湾庙会的什么呢??
6、求三部有关台湾庙会文化的电影
上海王
8.8分加入收藏
主演:胡军余男凤小岳秦昊
导演:胡雪桦
类型:剧情战争历史
时长:107分钟
年代:2016
地区:内地
简介
7、为什么台湾帮派多?
小小台湾岛上有20几个语言不通血统不同的原住民部族,她们的彼此间的生存斗争攻杀出草也可算是一种原始的帮派.
大航海代,葡西日荷各方势力和东海南海的各支海盗都是帮派.
台湾拓荒时代,各个武装拓荒团和原住民抢地盘和别的垦殖团抢水源,原汉斗争,闽汉相争,泉漳械斗,...都可算是帮派斗争.
台湾在各方势力扩张地盘大肆开发下,各种木材矿产农产源源不绝的运出港口,然后抢生意拼价格抢航线...到最后毁掉对方的生产基地船只及输出港口的帮派攻杀行为也自然上演.
清政府理台官员为了大捞油水也会刻意勾结愿意合作的各方势力,对无法掌握的势力则看需要而时剿时抚.所以各地帮派也仍继续存在.日本殖民政府则武力强攻之下发现台岛民众骨子里的剽悍狠辣,反叛势力杀不光灭不绝的现实之下只好仿效清政府的方式实行以台制台...各角头帮派只要愿意服从殖民政府,就给予各种农矿特产专卖权,让他们都成为一方之霸而彼此牵制,於是帮派也断不了.
国府撤台,上海滩各帮派也跟著到台湾,加上各省各军种的眷村子弟因生活环境影响之下自然组织各种团体,在国府特务政治之下,这些帮派被导向彼此牵制彼此监视的模式,刺杀政敌,国际走私,买卖围标图利统治集团等,各帮派都是最好利用的工具...
到了实施地方自治,深入地方各角落的帮派自然是最好的大桩脚,恐吓绑桩操作买票动员造势,地头蛇就是好用!而且帮主大哥被提名或吸纳成党务干部了,各帮派成员就是铁票.取缔解散起不可惜...当然统治者也要给这些地方角头各种好处,例如提名他们当地方议员,让他们当农产运销系统的盘商,农会合作社及水利会的理事干部,当各地方庙会管理主委,当渔会干部...(不服从当局管理或太大尾的就提报流氓或赏他黑枪,改扶他人上台...)
8、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8)台湾庙会车辆扩展资料: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9、台商庙会
台湾庙会 2007-10-02 22:32:45
大 中 小
今天一大早和小朋友一起奔到了嘉定安亭汽车城去逛那个台商庙会。说是一大早其实也不早拉,小朋友是很早就到车站找车拉(特奥会万体馆交通管制,搞的所有旅游车全搬的零零散散的),但最后被我磨磨蹭蹭的赶到都搞到十点半才刚上车,而且一开始还坐错车了,应该坐B线的一下跑A线去了,所以兜兜转转的差不多12点多才到那。
路上一个多小时的折腾已经搞的是肚子空空如也。本来的目的就是去吃的,所以一大早也没填啥东西进去垫垫,刚下车就直奔会展。一进门就一股臭豆腐的味道飘来,真是十里飘香啊~进门晃了大致的一圈就是没找到吃的,后来跟小朋友说往人多的地方走准有吃的哈,还真让我说准拉。开吃咯,先来碗咖喱鱼丸,再来份臭豆腐,接着又是蚵仔面线......把这些全消灭拉逛着逛着又看到麻辣烫,于是又来了碗,随后又看到那个什么甜玉的(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又股淡淡的柠檬味,可惜味道很淡,小朋友说这最难吃),最后再叫了杯奶茶。吃的饱饱的,眼愁着这里差不多能吃的都被俺们吃完拉,小朋友说这庙会不会就这么点地方吧?于是又跑门口一开对门还有个展厅,于是兴冲冲的敢了过去。
一进门,看人家坐那围着吃的怎么都是我们没吃过的,于是又开始寻找食物!还是一个准则人多的地方必有好吃的。 看到人家津津有味的吃着米粉,看着眼馋也买了份。还有卖甜不辣、太阳烧、关东煮和手抓饼的,不过想以前在厦门或者上海都吃过也就不再去尝啥味道了,免的把胃给填了就放不下其他新玩意拉。走着走着看着前面排队排的老长老长的,上前凑着看是啥新鲜玩意,嘿嘿~原来是蚵仔煎亚,想当年看《转角遇到爱》的时候老想常常着蚵仔煎到底是啥个味道,于是缠着小朋友去排队,小朋友看着这长长的队伍无奈的只能乖乖去排队,哈哈!我嘛乘他排队的时候去粗略晃了圈,买了抹茶蛋筒和PAPAROTI的面包(极力推荐这两样东西,那个味道赞的额。想想要是哪天KFC和MC出个抹茶甜筒保准卖疯了。还有这个面包,现烤现卖的,外层是咖啡味的脆脆的,里层是奶油味的很软很香又不是很甜,当场吃了一个,外带了两个回家,嘿嘿。据说在上海普陀有一家门店,可惜离俺家忒远,要不然肯定还去买来吃咯!)等我折腾了这一圈,吃完了这些美食后,小朋友仍然继续在排队的奋斗中,没想法了亚!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吃到了这传说中的蚵仔煎,当我们要吃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台湾游客在那讲:喏,这个就是我们台湾第一美食,这几天我就做这个吃,很好吃的,这个配甜辣酱好吃。听着他在那边讲,我吃了一个彻底失望,什么台湾第一美食嘛,辛辛苦苦排了噶长的队竟然是这种食物,乱七八糟捣在一块粘糊糊软趴趴,小朋友以为好吃还特地买了两份,浪费啊!结果一半都扔掉了的,看看别人买的也差不多都是碰了点就扔了,想想这些还在努力排队的同志们,真是替你们惋惜啊~
拍拍肚皮,时间也三点多拉,满意的打道回府。小朋友值感叹我居然那么能吃,从进门吃到出门,而且还一个不停的吃,嘿嘿~今天小朋友的表现真是不错捏,努力排了那么久的队,连我都吃不消了可他还是坚持排着,虽然最后吃到的东西让人有点失望,不过表现还是值得表扬的亚,瓦咔咔!
美美的摸着鼓鼓的肚子,减肥!算了吧~又没戏拉~
10、台湾有哪些特别的节日或习俗
台湾庆典活动可分为中华传统节庆、地方民俗庆典与原住民祭典等种类。传统节庆春节、端午节及中秋节为三大主要传统节庆。而元宵节也非常受重视,因此有关它的庆典特别多。一般除了祭祖、猜灯谜、吃元宵汤圆外,最热闹的要属“迎花灯”及“放天灯”了!另外,台南的“盐水蜂炮”也是元宵节当天的重头戏。
“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元宵节的代表,全台北、中、南各地都有许多灯节活动庆祝,其中最热闹的要属“台湾灯会”、“台北灯节”、“高雄灯会”。
地方民俗庆典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丰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动,于每年7、8月间举办。丰年祭中常见的祭典仪式包含有成年祭、迎宾舞、丰年舞、耕种舞、捕鱼祭等,整个过程包含迎灵、宴灵和送灵三阶段。打耳祭是布农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约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举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猎、射耳、烤猪肉、分猪肉、猎枪祭、夸功庆、成巫祭等几个主要活动。
战祭(Mayasvi玛雅斯比)是邹族部落中最神圣的祭典,早年依征战及狩猎的情况择期举行,如今则明订于每年国历2月15日,由达邦及特富野二社轮流举办,固定于男子聚集会所(库巴)举行。其主要供奉征战之神,即战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战力外,也藉此求得神灵的庇佑,并含有激励族人士气的功用。
矮灵祭是赛夏族最重要的一项传统祭典,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约在农历10月15日左右农作物收成之后举行,为期4天3夜。整个矮灵祭分为告灵、迎灵、会灵、娱灵、送灵等几个主要仪式,其中尤以迎灵最为神圣,只容本族参与(一般游客只能参加会灵及娱灵两种仪式)。
卑南族年祭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猎祭”合称为“年祭”;近年来,各村落间会轮流举办“联合年祭”,持续将卑南族的特色发扬光大。卑南族是台湾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约在每年12月下旬举办的“猴祭”,被视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所谓“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进入少年会所的成年礼仪,一般称为“刺猴祭”。传统猴祭中,卑南族少年须经过一连串严格的考验,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杀猴子最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为藤制的模型替代),藉此培养少年的胆识体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个过程须历经4次考验,过后才能进入“大猎祭”。(大猎祭是旨在5天内凭个人本事于野外狩猎,通过后才算进入成年阶段,方可论及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