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polo的车型概况
第一代Polo :70年代的德国,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小玩具充斥小型轿车市场。大众公司在1974年9月推出了划时代的奥迪50希望以此来夺回市场份额。奥迪50车长3.49米,最多可乘坐4个成年人,内饰做工精良,装备了诸如电子表、温度显示等一批在当时十分时髦的小配置。发动机有两款可供选择,分别为50马力和60马力。奥迪50在当时的确是一款安全实用的家庭轿车,唯一美中不足是一些即不必要、又不实用的小玩意让这款车的售价有些偏高,阻挡了它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脚步。
大众公司开始尝试生产一款继承了奥迪50全部的优点,但是价格便宜许多的小型轿车。1975年3月,源自典型的奥迪50的车身,配置朴素实用的多,发动机排量仅为40马力的0.9升引擎的第一代Polo在德国诞生了。作为奥迪50的经济版,第一代Polo拥有了与奥迪50同样宽大的后备箱与充足的发动机仓,但诸如闪亮的镀铬件、小电子表、温度计等等在内的小玩具被理性的省去了。在第一代Polo以其经济的价格上市后,出色的销量让大众的高层们十分满意,于是大众公司在当年立即推出了50马力1.1升排量的升级版。 并于1979年1月推出了第一代Polo的小改款车型。
在对第一代Polo的前保险杠做了全面改进后,小巧的Polo显得比以前强壮了一些。新型的进气栏栅减小了高速时的进气阻力,也提高了一些第一代Polo的最高时速。 同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大众公司首次推出了追求运动性能的特别版Polo即传奇的Polo GT。该车在前扰流板、装饰裙边等处做了改进,并装备了宽胎(155/70R),使这款Polo在外形上明显区别于普通Polo。此外,动力输出也升级至1.3升排量功率为60马力。截至1979年年底,第一代Polo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0万辆。 大众公司推出第一代Polo期间,大众公司还推出了一款由第一代Polo演变过来的名为Derby的三厢车,实际上就是Polo的三厢变形车。
第二代Generation Ⅱ 第二代Polo于1981年8月推出,二代Polo的外形做了一些修改,后部车身线条被设计的更加简介动感,后备箱更加陡直,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大内部空间,提高整车的实用性。第二代Polo放倒后排座椅,行李空间能从265升扩展到645升。如果将内部空间全部塞满的话,更可以得到1000升的空间,这个数字在当时这一级别的车型里绝对可以算是是一个世界纪录了。第二代Polo发动机和第一代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有3款可供选择,两款排量为1.1升功率为40马力和50马力,另外还有一款排量为1.3升功率为60马力。
在1982年8月又推出了第二代Polo的运动款——Polo Coupe。这款车以其简练的线条展示出了运动风格,但丝毫没有牺牲实用性。不但后备箱容积充沛,后排座椅还可以方便的折叠起来,让后备箱的容积增加到1立方米。Polo Coupe只提供2款发动机供选择,功率分别为50马力和60马力。随后又推出了一款新型1.3升发动机,由于装备了双向化油器致使功率提升至75马力。这款Polo Coupe GT最高时速能达到167km/h。截至1983年Polo的总产量达到了100万台。
为了扩大战果,大众公司在1984年秋推出了一款特别经济实惠的车型,名叫Polo Fox,这是一款为单身贵族和斤斤计较的客户量身订制的简化版Polo,更加廉价,仅有一款排量1.1升功率45马力的发动机可供选择。 1986年,大众公司又推出了Polo车系的顶级运动车型——Polo GT G40。这款特别车型作为限量生产仅生产了500辆。排量1.3升的发动机在机械增压器的作用下功率提升至115马力。相比废气涡轮增压,机械增压能够在低转速下提供较高的扭矩,踏下油门后加速感十足,而丝毫没有增压缩带来的迟滞现象。到这一年,Polo的总产量已经达到200万台,而这100万的增长仅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 第一款装备柴油发动机的Polo也于1986年末上市,这款柴油机排量为1.3升,功率为45马力,平均油耗为6.0升,Polo越变越经济了。
在Polo二代推出9年内大众公司并没有做什么大的改动,终于在1990年秋季做了全面的改动。新改款的PoloⅡF(Fox)除了发动机罩变得更为平整,头灯也由以前的正圆变成了方方整整的矩形,并整合了前转向灯。车身后部新设计的尾灯、保险杠和行李箱门让车显得更为紧凑。车顶上新增了行李架,更是提高了Polo的实用性。在1991年Polo的总产量达到300万台,这100万的增长用了5年的时间,比上一个100万要长,这说明车型需要更新换代了。保险杠和行李箱门让车显得更为紧凑。车顶上新增了行李架,更是提高了Polo的实用性。这时发动机也有所改进,4款汽油机功率从45马力到113马力,还有一款1.3升柴油机功率为48马力,比最初提高了3马力。并且5挡手动变速器作为标准装备。 在1994年8月的巴黎车展上,大众公司终于在19年后又推出了第三代Polo与此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发展趋势——小型轿车将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安全、内部空间也将越来越宽敞。Polo Ⅲ的车身强度和碰撞安全性能比上代车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此时前排安全气囊也作为标准配置了。升高了的车窗线条显得更加和谐,而同色的保险杠就好像Polo已经更加成熟了。车身长、宽、高的比例精准和谐。与此同时,大众车在外形上统一转变,Polo三代与同时期的Passat一致地拥有一幅微笑的前脸。同时并没有忽略空气动力学的影响,Polo三代的风阻系数也降低到了0.32。
Polo三代虽然在外形尺寸上比上代车型略小,但内部空间却比上代车型宽敞。其结果就是Polo三代拥有一个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内饰风格及做工精细程度也可以和中级轿车相媲美。Polo三代也是首次在小型轿车上拥有了4个车门。Polo三代发动机从1.0升45马力到1.3升55马力,并引入了来自Golf的著名的1.6升汽油机,功率为75马力作为Polo三代的顶级配置。从1995年推出了排量为1.9升的柴油发动机,功率为64马力。作为第三代Polo也保持了Polo家族的传统,推出了一款色彩研究车——Polo Harlekin(这个词在德语里是指戏剧里的丑角、小丑)。顾客也对着款特别的车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从该车型推出就根本没人担心她的销路。
作为车身色彩研究,Polo Harlekin自1995年上市起仅仅生产了1000辆。每辆车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车身组成部分如车体、车门、发动机罩、翼子板和保险杠可以任意选择蓝色、红色、绿色和黄色。这些部件分别进行生产喷漆,最后再由专门组成的色彩分配小组将不同颜色的部件组装在一起,成为了一辆辆不同的色彩斑斓的轿车,相对普通车来说显得有个性多了。另外也说明了大众Polo在制造工艺上体现了较高的水准,因为每一部件都需准确装配。到了1995 年,Polo的第400万辆也诞生了。
在1995年秋,Polo三代车系又增添了新成员——三厢Polo,仅仅是出于实用目的增加了行李箱空间。新的60马力的1.4升轻金属发动机替代了曾经的1.3发动机。同样还推出了一款1.6升轻金属发动机,功率为100马力。此外还有一款1.9升SDI柴油机可供选择,功率为64马力。在1996年秋又推出了新款1.0升发动机取代了曾经的1.1升汽油机,功率为50马力。同时还有一款引人注目的采用4气门技术的1.4升轻金属发动机,功率高达100马力。作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百公里耗油5升轿车,大众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Polo搭载了节省的1.7升SDI柴油机,功率为60马力。作为第三个车身形式,Polo Variant旅行车在1997年7月首次亮相,这款车也是在小型轿车级别里第一辆5门旅行轿车车型。这一旅行车采用了Polo的平台,底盘和技术都源于两厢Polo。这款车可使用的行李箱空间为390升,提供标准的5个乘客空间。如果放倒后排座椅,更可得到1260 升的空间。同年,Polo的总产量达到了500万辆。
GTI三个字母最早用于大众Golf运动车型,这一代号于1998年8月沿用到了Polo身上。Polo GTI作为限量生产车型共生产了3000辆。作为最小的运动GTI车型刚刚上市就销售一空。该车搭载的是1.6升轻金属发动机,采用了4气门技术,最大功率可达120马力。装备了更坚固、更低的底盘的Polo GTI能在9秒内即可加速到时速百公里每小时,这对于小Polo来讲已经非常出色了。此外,ABS、EBS、EDS等电子装备更增加了Polo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由于Polo车型演变得日益繁杂,因此在1998年各种Polo的总产量就达到了600万台。科技的进步使车型的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短。 2002年大众推出了第四代Polo,并与大众旗下的西亚特Ibiza和斯科达Fabia公用平台。这款POLO顺利引进中国生产,在外观上Polo四代显得更为浑圆匀称,圆形的头灯则又追溯回到Polo一代和二代车型,只不过2大2小的圆灯的布局与早先的Polo有所不同。大众公司在2003年推出了一款85马力的1.4升FSI发动机,这种汽油直喷发动机不仅大大降低了油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环保性能。在这代Polo身上,诸如ABS、助力转向、前排双安全气囊等设备已经成为了标准配置,并可选装ESP、导航系统等,使小型轿车的舒适程度进一步与中高档车型接近。
2002年第四代Polo被引进国内,落户上海大众。也是从这时起,国内消费者正式接触到Polo。2005年瑞士日内瓦车展,恰逢POLO诞生30周年,大众推出了第四代POLO的中期改款,全新设计的U型前脸替代了四代POLO可爱的四眼大灯设计,同时尾灯也做出了修改,在动力方面也换装了1.4 L汽油直喷FSI发动机,更加注重环保和能耗问题。稍后大众推出了POLO GTI的直系后代,装备150匹1.8T发动机的POLO GTI开始全面投放市场,同时源自POLO改款车型的POLO GP确定引进中国生产,并定名劲情、劲取。 结合了Golf的动感和Scirocco尚酷的优雅,在2009年日内瓦车展亮相的第五代Polo展现给我们的是时尚潮流的外表,全新设计的前脸、平直的腰线和低矮的底盘都显示了新款Polo不同以往的造型理念。除了水平格栅和经典的紧凑两厢造型,你很难在第五代Polo上再找到老款的影子。
第五代Polo车长为3 952 mm,比上一代加长了36 mm,车身宽度也加宽了32 mm,达到1 682 mm。外形上第五代Polo的最大特点是车身压得很低,更贴近地面,高度只有1 454 mm,运动趋势更加明显。
大众此番为新款第五代Polo配备了具有高效环保的动力组合,其中有两款发动机是全新研发的,一款是1.2 L TSI涡轮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77 kW,百公里油耗只有5.5 L。另一款1.6 L TDI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虽没有1.2 TSI出色的,但也达到了66 kW,对于紧凑型两厢Polo已经足够高效。
主要动力包括了1.2 L TSI、1.6 L TDI两种增压发动机,以及1.2 L、1.4 L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共计7种发动机可供选择。所有车型都搭配了5挡或6挡手动变速器,部分车型可以选装7挡DSG双离合器变速器。另外,BlueMotion版本的Polo也将在两年后加入新一代产品阵容中。
2、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基本概况
系统只受重力和弹力时机械能守恒,这个弹力指的是弹簧的弹力,而不是碰撞时受的力。而且碰撞时受的力作用时间很短,作用的位移也很短,所以很难说做功,其实这种碰撞就是一个生热的过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只有机械能间各部分能的转化才有机械能守恒,只要有机械能和其他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就一定没有机械能守恒。
3、基本情况是辆车相撞,已方已有一人死亡,三人受伤,现在交通警察大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说责任各付一
问:基本情况是辆车相撞,已方已有一人死亡,三人受伤,现在交通警察大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说责任各付一半,乙方投保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有50万,我想咨询一下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是受伤人士尚女士。
答:君同法律在线咨询为您解答
汽车相撞,属于交通事故,建议及时报警,至于责任的大小一般依据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
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
4、何玉林的科研简况
长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讲授本科基础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网络化协同设计分析技术及系统、车辆动力学。
作为主研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重型机械基础件CAD》75-52-03-14,并获得1991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微机模态分析系统研究开发》,并获得199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研承担完成了贵州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圆锥滚子轴承CAD优化设计》,并获得1994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了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工程图自动输入与三维重建方法研究》,通过四川省科委鉴定,国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研完成了国家863/CIMS主题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于‘事件’的集成质量系统建模及原型技术研究”( 863-511-9844-012),并通过了CIMS主题专家组验收;完成了黑龙江省CAD应用工程项目《家具系列产品CAD》,并研究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家具设计系统FCAD”软件,2000年6月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软件已在黑龙江光明家具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完成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计算机二维工程模型中零件特征信息的提取”(98060629),2000年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防预研基金成果奖二等奖。作为技术依托的负责人、工程副总设计师先后承担了国家863/CIMS应用工程项目:重庆机床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项目(863-511-9502-6121)和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CIMS应用示范工程项目(863-511-810-221)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完成了企业CIMS应用工程总体规划、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实施中的技术服务及应用软件开发,通过了CIMS主题专家组验收。
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研承担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等教育重点课程课件的研制与开发-“制图CAI系列软件”(96-75-01-01-57)的研究开发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化制造平台”(2001BA20106)子项目“家具制造企业产品网络化设计中心”(2001BA2010605)的研究开发。
5、22型客车的概况
22型客车车体长23.6m,车宽3.105m,车高4.28米。车体采用有中梁薄壁筒体整体承载式全钢焊接结构。钢骨架加外包板的全金属结构,在钢骨架外焊有金属板,形成一个封闭壳体,俗称薄壁筒型结构车体;为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壳体内采用了墙板压筋方式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形成整体承载,两端有密闭式通过台。先后采用202型(四方机车车辆厂研制,H型构架,摇动台式摇枕弹簧悬挂装置)/206型(四方机车车辆厂研制,侧部中梁下凹的U型构架,带横向拉杆的小摇动台式摇枕弹簧悬挂装置)/209型(浦镇车辆厂在205型转向架基础上研制,H型构架,摇动台式摇枕弹簧悬挂装置)转向架,构造速度100km/h,22B型为120km/h。22型客车车体优点是结构比较合理、制造检修方便、安全可靠。以后内墙板和保温层又广泛采用了塑料贴面板和硬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具有不吸潮,不需包装,耐碰撞,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22型客车采用独立温水取暖装置。22型客车车窗是双扇单层玻璃向上开启的样式,隔音性能和密封效果较差。22型客车都不带空调,除了某些卧铺车以及后来曾出现过YZ22型空调客车以外。
6、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简况哪里有?
伊利诺伊州(Illinois)位于美国中西部,北接威斯康星州,东北濒密歇根湖,东界印第安纳州,东南邻肯塔基州,西隔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州和艾奥瓦州相望。面积14.6万平方公里,首府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该州别名“内陆帝国” (The Inland Empire)或“草原之州” (The Prairie State)。州花是紫罗兰(Native Violet)。州鸟是北美红雀(Cardinal)。州树是白橡(White Oak)。
以印第安人伊利诺伊部落之名命名。1673年,法国探险家路易·若利埃和雅克·马凯特首先探测了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诺伊河。1763年,英国取得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的统治权。1784年划归美国。1809年2月3日,伊利诺伊领地成立。1818年,伊利诺成为美国第21州。因1834年林肯当选为州议员开始其政治生涯,该州也被称为“林肯之地”。
首府是位于伊州中部的春田市,是伊州的政治中心。芝加哥是伊州最大城市,为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及周围6县构成大芝加哥地区。
重要城市:芝加哥、埃文斯顿、埃尔金、奥克朗、乔利矣特、奥罗拉、沃其根、罗克福德、迪卡尔布、罗克艾兰、盖尔斯堡、皮奥里亚、诺黙尔、厄巴纳-香槟、丹维尓、特雷霍持,印第安纳州、斯普林菲尔德州府、布卢明顿、迪凯持、奥尔顿、东圣路易斯、森特勒利亚、卡本代尔、帕度卡,肯塔基州。
地貌
伊利诺伊州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82米,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较高,有起伏平缓的丘陵。全境最高点海拔378米,为西北角有查尔斯丘。北部和中部的黑土非常肥沃,为世界上最佳耕地之一。地表有厚层冰川沉积,叫做冰碛层。第四纪内,北美洲北部及中部出现大陆冰川。冰川向南推进时,把全州大部分地面蚀平,好似平锅的锅底。冰川融化后消失,把冰内夹带的泥砂石块堆积在地面上,成为冰碛物,似一张圆饼摊在锅底的平面上。冰川避开了州西北角及州境南端两个丘陵区,这一带未遭受大陆冰川的破坏。南部马里恩附近小丘区是大陆冰川南进的限界。南端河岸港开罗以南未受冰川的刨蚀。除上述西北角及南端大丘陵区外,都遭受大陆冰川覆盖数千年到数万年之久。
气候
伊利诺伊州属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多雪,夏炎热。冬季平均气温,北部为-6℃,南部为3℃;夏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1和25℃。年平均降水,北部为800~1200毫米,南部为1200~1600毫米。南部生长期为210天,最北部仅有160天。
人口
伊利诺伊州人口约1291万,位居全美第5,白人、黑人、拉美裔及亚太裔分别占总人口的71.4%、 14.6%、14.9%和4.3%,约有华侨华人10余万人。
农业经济
该州是全国主要的农业州之一。全州80%的土地为农业用地。每个农户平均耕种140公顷(约2100亩)农田。大豆产量居全国首位;玉米产量有时占第一位,有时居第二位;猪肉和牛肉产量亦均名列前茅。
工业经济
伊利诺伊工业主要集中在芝加哥。由于靠近铁矿产地,交通方便,钢铁工业发展迅速,芝加哥已取代钢都匹兹堡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和金属制品产量居各州之冠;电机产量名列第三;汽车工业也很重要,有55万职工从事机动车辆的制造和装配。食品工业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印刷业和出版业仅次于纽约州,居全国第二位。
服务业
伊州是美国传统制造业中心,也是美国交通运输及物流配送中心。建筑机械、农业器具、通讯设备、生物技术及金融、保险、咨询和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发达。全州有2300多家商业银行,1000家储蓄银行,2000多家保险机构,并有11200多个金融从业公司。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
7、汽车自动防撞器的研发现状
国际上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先进的汽车生产国,在2005年前已经开始了主动防撞安全装置的研究与开发。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在汽车防撞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的《大众机械师》杂志介绍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汽车防撞器的研究情况。该防撞器结构主要是两个测距仪和一个影像系统,能够测出安全距离,如果发现车前有障碍物,计算机能够自动引发刹车装置。这个系统的特点是:
(1)能够自动测出前方障碍物的速度和距离;
(2)执行机构能够自动启动刹车装置,自动关闭车的侧窗、天窗,自动调整座椅位置。当乘客遭受撞击时,最大限度受到气囊的保护;
(3)能够感知车的行驶状态,如果传感器感到车在左右摇摆,或者感到车内的酒精浓度过高,它能够自动刹车或者自动锁死方向盘。
2002年7月5日的《参考消息》介绍了沃尔沃公司的智能技术。沃尔沃公司在轿车上加装了夜视仪,夜视仪能够显示前灯照射距离以外的物体,显示车的前照灯与车前障碍物的距离,提示司机刹车,但是没有介绍沃尔沃公司的防撞器能不能自动刹车,能不能自动关闭天窗。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以及沃尔沃公司的防撞器也有一些缺点:不能防止误操作,如你要超车,车的自动防撞器测出两车的间距小于安全距离,自动防撞器就要自动刹车。
市场上高端奔驰也配备了自动刹车系统,该自动刹车系统:
遇到前方险情加大,能够自动报警,锁定行车速度,时速50公里防追尾准确率达到75%。
8、那里可以找到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
为避免或减轻人员在车祸中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被动安全设计,如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身的前后吸能区,车门防撞钢梁都属被动安全设计。它们都是在车祸发生后才起作用的。
2017年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产量为1.1亿套,2018年较2017年1.1亿套增长8.1%,2017年至2025年期间,市场规模有望从2017年的3390百万美元增长至5420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03%。
2017年,华东地区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最大生产和销售地区:产量为73百万套,其产量占比达到中国市场66%;销量达到33百万套,其销量占比达到全球市场33%。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是高度集中的市场,2017年前五大企业产量份额达到95.66%,市场规模占比则为96.47%。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前五大企业分别是奥托立夫、均胜、采埃福、丰田合成和现代摩比斯,其中奥托立夫占据最大的份额,2017年其产量占比达到41%。位列第二和第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均胜和采埃孚。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强制法规缺位,配备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早在1995年就要求新车的标准配置必须包括安全气囊,我国直到1999年才颁布了首个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法规。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正面安全气囊的安装率仅有62%,而发达国家安装率接近100%。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法规与标准建设日趋完善,安全气囊的安装比例持续上升。2017年,我国正面(驾驶员和乘员)安全气囊的应用率已超过80%,而今后几年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侧面和帘式安全气囊的使用也正逐步提高。一些被广泛认可的消费标准,比如中国新车评估计划(C-NCAP),支持了改善车辆安全的努力。
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找到低成本途径来开发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系统,是供应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被动安全领域,成本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汽车产业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在尽量减轻车重的前提下开发安全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使得新一代安全气囊模块的重量减轻了50%,同时供应商们也正努力以进一步减少30%-50%的重量。
除此之外,当前已有一些厂家开始研发新一代安全气囊,能够从外部对碰撞中的车辆提供缓冲保护。其中部分技术可能最终将被认定为实用性不强,不过仍然可能对汽车被动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让这个看似已然成熟的领域在柳暗花明中看到一条全新的路径。
恒州博智发表《2018年版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该报告提供了汽车被动安全系统行业的基本概况,包括定义,分类,应用和产业链结构。讨论发展政策和计划以及制造流程和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QYResearch研究中心
9、车载环视全景影像泊车辅助系统的基本概况
车载环视全景影像泊车辅助系统中文又可称为:全景环视泊车辅助驾驶系统、全景环视系统、全景影像停车辅助系统、360度鸟瞰全景行车辅助系统、全景辅助系统,还有英文缩写名称around view,又名surround view,.车载环视全景影像泊车辅助系统在MOVE SPINACH移动菠菜改装过的汽车周围架设能覆盖车辆周边所有视场范围的4到8个广角摄像头,对同一时刻采集到的多路视频图像处理成一幅车辆周边360度的车身俯视图,最后在中控台的屏幕上显示,让驾驶员清楚查看车辆周边是否存在障碍物并了解障碍物的相对方位与距离,帮助驾驶员轻松停泊车辆。不仅非常直观,而且不存在任何盲点,可以提高驾驶员从容操控车辆泊车入位或通过复杂路面,有效减少刮蹭、碰撞、陷落等事故的发生。
10、瑞典斯堪尼亚汽车公司的发展史以及概况
斯堪尼亚(SCANIA)是瑞典的货车及巴士制造厂商之一,是全球最有名的汽车制造商。于1900年在瑞典南部的马尔默成立。VagnfabriksaktiebolagetiS.dertelge公司成立,公司的简称VABIS,1969年,斯堪尼亚-VABIS与萨伯(SAAB)合并成立萨伯-斯堪尼亚有限公司。1995年5月,斯堪尼亚再次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现时总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现在斯堪尼亚在全球陆续推出其更新换代的全新重型卡车系列。P、G、R系列是斯堪尼亚116年历史中最好的产品.现在斯堪尼亚于瑞典以外地区包括荷兰、阿根廷及巴西均设有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