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辆段根据功能可以分为
客车车辆段,货车车辆段。原来还有客货混合车辆段,不过在铁路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中,客货混合车辆段都已经被分开了,也就是说,目前只有客车及货车车辆段了。
2、列车各种驾驶模式在什么时候相互转换
列车由车辆段驶入正线时:
列车驶入转换轨停稳后,向中心ATS报告自身位置,中心ATS检测到列车位置后并确认是CBTC列车,中心ATS自动办理由转换轨至正线车站的进路。司机将驾驶模式切换到AM模式,进入正线运行;当列车以小于25km/h的速度行驶在转换轨时,司机可将驾驶模式切换到ATPM模式(注意:此过程列车可以不停车)。一旦切换到ATPM模式,列车在移动授权的监督下,在CBTC区域内前进到第一个车站。一旦在第一个车站停车,司机可将驾驶模式切换成AM模式,列车处于CBTCATO运行模式下。
当列车由正线驶向转换轨时:
CBTC列车运行权限的终点在转换轨终点,一旦列车停稳,司机必须将模式选择开关从AM或ATPM切换到RM,然后在轨旁信号的控制下在车辆段内继续行驶。
3、构造分区
根据重力异常形态并结合电法资料该剖面可细划分出以下二级构造区(图8-2):
当壁镇坳陷:位于F1断裂以南。地形平坦,海拔平均100m。重力异常表现出负值,最低可达-50×10-6m/s2。磁异常较低,正负值不超过±100nT。而电阻率表现平均几百欧姆米的中低阻层厚度不超过1km,但往南有加深的趋势。这一层的下部为上万欧姆米的高阻层。
大顶山隆起:位于F1与F2断裂之间。地形南北两面高(平均180m)、中间低(近120m)且较平。重力异常为正值,最大可达75×10-6m/s2。磁异常变化剧烈,正负相间跳跃,正值最大可达500nT,负值最低只有-300nT。电性资料5km以上分为两层,第一层为覆盖层,厚度约0.9km,电阻率平均上千欧姆米;0.9km以下均为几万欧姆米的高阻层,推测为高阻花岗岩。
敦密坳陷:位于F2与F5断裂之间。地形较平坦,平均海拔110m。磁异常形态下地形起伏相似,只是以负值为主,平均只有-100nT。重力异常接近零值上下变化。根据电阻率形态,该坳陷带可细分为敦密坳陷与敦密断裂两部分,中间以F4断裂为界。敦密坳陷以F3断裂为界。电阻率分三层,上部0.9km之内为几百欧姆米的低阻;中部为几千欧姆米的中阻层;面3km以下又有低阻存在,电阻率最低只有几欧姆米。敦密坳陷的北侧分两层:0.9km以上为几百欧姆米的中阻层;0.9km以下为上万欧姆米的高阻层。而敦密断陷虽然也有分层显示,但总体电阻率为中低阻。具体上层厚1km电阻率为几欧姆米;中层1~2.5km为中阻,电阻率约上千欧姆米;2.5km以下又为低阻,电阻率只有上百欧姆米。20km电法资料图上看,F4深度约10km,而F5深度可达20km以上。
密山隆起:位于F5与F6断裂之间。该隆起在地形上对应着两山夹一凹的形态;在重力异常上对应低的负异常值,可达75×10-6m/s2。磁异常在靠近F5断裂的南部,突然升高形成一个正异常高值区,数值最大可达600nT。由此向北,异常平缓,但仍以正值为主,数值较小,平均约200nT。从电阻率资料上看,除南部有一小部分覆盖层外,其余均为中高阻,电阻率在1000~3000Ω·m,为元古宇花岗岩。该花岗岩为低密度高阻,所以才能引起负重力异常。
勃利盆地:位于F6与F7断裂之间。由于该段在勃利盆地的东端,由此宽度只有10km左右属断陷盆地,地形上为山坳,重力异常约50×10-6m/s2正异常。磁异常显示在200nT正异常背景上的跳跃。靠近F7附近有升高的趋势。从电法资料上看,勃利盆地充满了低阻(电阻率约200Ω·m)物质,横向分层差,确有一定深度的延深,该盆地正重力异常只能解释为莫霍面的上隆,地壳减薄引起。
分水岗隆起:可又称为龙头镇隆起,位于F7与F8断裂之间。地形为海拔300m到100m的山地。重力异常为低值(70×10-6m/s2)负异常区。磁异常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剧烈跳跃区。在隆起南北两侧F7与F8断裂带上出现420nT左右的高值异常带,而中间部位则是以负异常为背景、量级平均在-200nT的低值异常区。电阻率除在两侧上部1km左右出现上百欧姆米的低阻区外,其中部以及该隆起的下部电阻率均为1000~3000Ω·m的中高阻区。分析可能为低密度元古宇花岗岩。该区负重力异常可能由莫霍面坳陷加上低密度花岗岩引起。
宝清坳陷:位于F8断裂的北侧,地形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该段位于宝清坳陷的南侧。重力异常是随高程降低逐渐增大,到宝清县已升到75×10-6m/s2。磁异常从南向北为逐渐上升且略有起伏的正异常,最大值在宝清县达到600nT。从电性资料上看,电阻率较低,只有几十欧姆米。岩性可能为白垩系砂岩,值得注意的是该坳陷下部为巨厚的低阻,只有几个欧姆米,与上顶部的分界为一由南向北逐渐加深的倾斜界面。这一巨厚低阻带可能是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地带。
4、图纸中标记 处数 分区 阶段 标记 是什么意思
这里主要涉及到图纸的更改,新图纸不会涉及到
具体请参考GB10609.1—2008《技术制图 标题栏》网页链接
另外关于阶段标记,
第一格填S,后面空白,表示该图纸是试制阶段,一般做样机。
第二格填A,试制成功之后加上的,表示产品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第三格填B,表示产品可以批量生产。
第四格填C,表示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
5、山东各地的车牌号是怎么分区的?
哈哈,二楼和三楼的都错了!我是山东人,对这个很有研究。第一,二楼的说鲁M 惠州行署,请问山东有惠州这个地方吗?第二,丢掉了鲁S莱芜。第三,鲁U是青岛,鲁V是潍坊,他们也都落下了!
所以最正确的答案是:
鲁A 济南市 鲁B和V 青岛市 鲁C 淄博市 鲁D 枣庄市 鲁E 东营市 鲁F 烟台市 鲁G和V 潍坊市 鲁H 济宁市 鲁J 泰安市 鲁K 威海市 鲁L 日照市 鲁M 滨州市 鲁N 德州市 鲁P 聊城市 鲁Q 临沂市 鲁R 荷泽市 鲁S 莱芜市
6、硬盘分区
建议用PQ8.0中文版,就是分区魔法师!
在WINDOWS下安装和运行,很容易用,能在不破坏原有数据的情况下,对硬盘的分区重新划分空间。还有显示、隐藏分区的功能和转换文件格式功能!
http://soft.zol.com.cn/2004/0917/143538.shtml
这个是图文教程
这里是下载地址
http://www.fzsky.net/soft/3541.htm
http://www.crsky.com/soft/94.html
7、构造-地层区(分区)划分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集中体现了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地质特色,那就是结合带与沉积盆地相间并存、条块镶嵌的构造局面。结合带是大陆岩石圈中结构最复杂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地壳受挤压、伸展、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强烈收缩地带,变形变质十分剧烈,构造运动活跃,构成了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构造-地层分区的天然界线,其边界为具有分划意义的区域性大断裂。沉积盆地是地质历史时期某些阶段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盆地内的沉积充填序列不仅详细记载了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与其相关的造山带构造演化信息。这些丰富而敏感的信息对于甄别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的发展既受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制约,又受围限它们的南北两侧板块结合带和盆地内部断裂带等边界条件约束。因此,盆地在某一时期,或某几个阶段的沉积记录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历史时期沉积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以构造为背景的地层区划和地层对比成为可能。本书从构造和地层的综合分析角度出发,以正确反映各构造单元地层发育面貌、客观再现羌塘东部盆山耦合关系和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本来面目为目的,遵守“地层发育总体特征的一致性”原则,以板块结合带作为构造-地层区(以下简称地层区)的界线,以对盆地地层分布和发育特征、地层层序及古生物群面貌、构造变形、构造古地理状态有重要控制作用的构造带作为构造-地层分区的界线,分区内又根据沉积建造的差异划分出小区。
基于以上思路和原则,羌塘盆地地层属羌塘-昌都地层区,以龙木错-双湖-查吾拉-昌宁-孟连断裂带为界分羌北-昌都-兰坪分区和羌南-保山分区(图2-6,表2-5)。
8、区段、区间、车站之间的正确关系是?
1. 铁路线路上的分界点有三种:车站、线路所和自动闭塞区段通过信号机,其中车站是有配线的分界点。
2. 车站和线路所把铁路线路划分成若干个长度不等的段落,这些段落就叫做区间。其中,车站与车站之间的区间叫做站间区间,车站与线路所之间的区间叫做所间区间;自动闭塞区段通过信号机把区间分成若干个闭塞分区。
3. 车站按业务性质分为货运站、客运站和客货运站(为数最多);按技术作业性质分为中间站(为数最多)、区段站和编组站;按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的大小分为特等站和一、二、三、四、五等站。
4. 由于区段站和编组站拥有较多的技术设备,并主要办理货物列车和车辆的技术作业,故又统称为技术站,铁路线以技术站划分为区段。
5. 客运站的跨线设备包括天桥、地道和平过道。
26. 客运站按
7. 其布置图形式分为通过式、尽头式和混合式客运站。
8. 货运站按其办理的货物种类分为综合性货运站和专业性货运站。
9. 车站的生产活动包括客运作业、货运作业和行车技术作业。
10. 客运作业包括办
理客票的发售,旅客的乘降,旅客的文化和生活服务,行李和包裹的承运、装卸、中转,保管与交付等。
货运作业包括办理货物承运、装车、卸车、保管与交付,零担货物的中转,货运票据的编制与处理等。
行车技术作业包括办理列车的接发作业,到达技术作业和出发技术作业,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车辆摘挂和取送作业等。
车站的设备一般包括客运设备、货运设备、运转设备、机务设备、车辆设备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9、标准客房有哪八大功能分区
啊,你好,给你一个这方面的设计规范,不过,年头有点远,供你参考,希望多少对你有所帮助!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2-90 )
第1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使旅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至少设有20间出租客房的城镇旅馆建筑设计。有特殊需求的旅馆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 根据旅馆的使用功能,按建筑质量标准和设备、设施条件,将旅馆建筑由高至低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6个建筑等级。
第1.0.4条 旅馆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当设计旅游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2章 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 基地。
一、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并应选在交通方便、环境良好的地区。
二、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基地的选择及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的要求。
三、在城镇的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镇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客货运输、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要求。
第2.0.2条 一、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具体环境,妥善处理与市政设施的关系。
二、主要出入口必须明显,并能引导旅客直接到达门厅。主要出入口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单车道或多车道,入口车道上方宜设雨棚。
三、不论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旅馆建筑的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互不交叉。
四、在综合性建筑中,旅馆部分应有单独分区,并有独立的出入口;对外营业的商店、餐厅等不应影响旅馆本身的使用功能。
五、总平面布置应处理好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的关系。对各种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和废气应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客房区和邻近建筑。
六、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各种管道,做好管道综合,并便于维护和检修。
七、应根据所需停放车辆的车型及辆数在基地内或建筑物内设置停车空间,或按城市规划部门规定设置公用停车场地。
八、基地内应根据所处地点布置一定的绿化,做好绿化设计。
第3章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3.1 一般规定
第3.1.1条 公共用房及辅助用房应根据旅馆等级、经营管理要求和旅馆附近可提供使用的公共设施情况确定。
第3.1.2条 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保证客房及公共用房具有良好的居住和活动环境。
第3.1.3条 建筑热工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
第3.1.4条 建筑体型设计应有利于减少空调与采暖的冷热负荷,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以利节能。
第3.1.5条 采暖地区的旅馆客房部分的保温隔热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第3.1.6条 锅炉房、冷却塔等不宜设在客房楼内,如必须设在客房楼内时,应自成一区,并应采取防火、隔声、减震等措施。
第3.1.7条 室内应尽量利用天然采光。
第3.1.8条 电梯。
一、一、二级旅馆建筑3层及3层以上,三级旅馆建筑4层及4层以上,四级旅馆建筑6层及6层以上,五、六级旅馆建筑7层及7层以上,应设乘客电梯。
二、乘客电梯的台数应通过设计和计算确定。
三、主要乘客电梯位置应在门厅易于看到且较为便捷的地方。
四、客房服务电梯应根据旅馆建筑等级和实际需要设置。五、六级旅馆建筑可与乘客电梯合用。
五、消防电梯的设置应符合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3.1.9条 当旅馆建筑中采用方便残疾人设施时,应符合现行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2 客房部分
第3.2.1条 客房。
一、客房类型分为:套间、单床间、双床间(双人床间)、多床间。
二、多床间内床位数不宜多于4床。
三、客房不宜设置在无窗的地下室内,当利用无窗人防地下空间做为客房时,必须设有机械通风设备。
四、客房内应设有壁柜或挂衣空间。
五、客房的隔墙及楼板应符合隔声规范的要求。
六、客房之间的送风和排风管道必须采取消声处理措施,设置相当于毗邻客房间隔墙隔声量的消声装置。
七、天然采光的客房间,其采光窗洞口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8。
八、跃层式客房内楼梯允许设置扇形踏步,其内侧0.25m处的宽度不应小于0.22m。
第3.2.2条 客房净面积不应小于表3.2.2的规定。
第3.2.3条 卫生间。
一、客房附设卫生间应符合表3.2.3-1的规定。
二、对不设卫生间的客房,应设置集中厕所和淋浴室。每件卫生器具使用人数不应大于表3.2.3-2的规定。
三、当卫生间无自然通风时,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
3.3 公共部分
第3.3.1条 门厅。
一、门厅内交通流线及服务分区应明确,对团体客人及其行李等,可根据需要采取分流措施;总服务台位置应明显。
二、一、二、三级旅馆建筑门厅内或附近应设厕所、休息会客、外币兑换、邮电通讯、物品寄存及预订票证等服务设施;四、五、六级旅馆建筑门厅内或附近应设厕所、休息、接待等服务设施。
第3.3.2条 旅客餐厅。
一、根据旅馆建筑性质、服务要求、接待能力和旅馆邻近的公共饮食设施水平,应设置相应的专供旅客就餐的餐厅。
二、一、二级旅馆建筑应设不同规模的餐厅及酒吧间、咖啡厅、宴会厅和风味餐厅;三级旅馆建筑应设不同规模的餐厅及酒吧间、咖啡厅和宴会厅;四、五、六级旅馆建筑应设餐厅。
三、一、二、三级旅馆建筑餐厅标准不应低于现行的《饮食建筑设计规范》中的一级餐馆标准;四级旅馆建筑餐厅标准不应低于二级餐馆标准;五、六级旅馆建筑餐厅标准不应低于三级餐馆标准。
四、为旅客就餐的餐厅座位数,一、二、三级旅馆建筑不应少于床位数的80%;四级不应少于60%;五、六级不应少于40%。
五、旅客餐厅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上述各款规定外,还应按现行的《饮食建筑设计规范》中有关餐馆部分的规定执行。
第3.3.3条 会议室。
一、大型及中型会议室不应设在客房层。
二、会议室的位置、出入口应避免外部使用时的人流路线与旅馆内部客流路线相互干扰。
三、会议室附近应设盥洗室。
四、会议室多功能使用时应能灵活分隔为可独立使用的空间,且应有相应的设施和贮藏间。
第3.3.4条 商店。
一、一、二、三级旅馆建筑应设有相应的商店;四、五、六级旅馆建筑应设小卖部。设计时可参照现行的《商店建筑设计规范》执行。
二、商店的位置、出入口应考虑旅客的方便,并避免噪声对客房造成干扰。
第3.3.5条 美容室、理发室。
一、一、二级旅馆建筑应设美容室和理发室;三、四级旅馆建筑应设理发室。
二、理发室应分设男女两部,并妥善安排作业路线。
第3.3.6条 康乐设施。
一、康乐设施应根据旅馆要求和实际需要设置。
二、康乐设施的位置应满足使用及管理方便的要求,并不应使噪声对客房造成干扰。
三、一、二级旅馆建筑宜设游泳池、蒸汽浴室及健身房等。
3.4 辅助部分
第3.4.1条 厨房。
一、厨房应包括有关的加工间、制作间、备餐间、库房及厨工服务用房等。
二、厨房的位置应与餐厅联系方便,并避免厨房的噪声、油烟、气味及食品储运对公共区和客房区造成干扰。
三、厨房平面设计应符合加工流程,避免往返交错,符合卫生防疫要求,防止生食与熟食混杂等情况发生。
四、厨房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上述各款规定外,还应按现行的《饮食建筑设计规范》中有关厨房部分的规定执行。
第3.4.2条 洗衣房。
一、各级旅馆应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洗衣房。
二、洗衣房的平面布置应分设工作人员出入口、污衣入口及洁衣出口,并避开主要客流路线。
三、洗衣房的面积应按洗作内容、服务范围及设备能力确定。
四、一、二、三级旅馆应设有衣物急件洗涤间。
第3.4.3条 设备用房。
一、旅馆应根据需要设置有关给排水、空调、冷冻、锅炉、热力、煤气、备用发电、变配电、防灾中心等机房,并应根据需要设机修、木工、电工等维修用房。
二、设备用房应首先考虑利用旅馆附近已建成的各种有关设施或与附近建筑联合修建。
三、各种设备用房的位置应接近服务负荷中心。运行、管理、维修应安全、方便并避免其噪声和振动对公共区和客房区造成干扰。
四、设备用房应考虑安装和检修大型设备的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
第3.4.4条 备品库。
一、备品库应包括家具、器皿、纺织品、日用品及消耗物品等库房。
二、备品库的位置应考虑收运、贮存、发放等管理工作的安全与方便。
三、库房的面积应根据市场供应、消费贮存周期等实际需要确定。
第3.4.5条 职工用房。
一、职工用房包括行政办公、职工食堂、更衣室、浴室、厕所、医务室、自行车存放处等项目,并应根据旅馆的实际需要设置。
二、职工用房的位置及出入口应避免职工人流路线与旅客人流路线互相交叉。
第4章 防火与疏散
第4.0.1条 旅馆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应执行现行的防火规范外,还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4.0.2条 高层旅馆建筑防火设计的建筑物分类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第5章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5.1 给水排水
第5.1.1条 给水排水设计除应符合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及防火规范外,还应符合本节的各条规定。
第5.1.2条 给水。
一、给水设计应有可靠的水源和供水管道系统,以满足生活和消防用水要求,当仅有一条供水管或供水量不足时,应按有关防火规范和生活供水要求设置蓄水池。
二、生活用水定额应符合表5.1.2的规定。
5.2 暖通空调
第5.2.1条 暖通空调设计除应符合现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各条规定。
第5.2.2条 一、二、三级旅馆建筑应设空调;四级旅馆建筑在夏季宜设降温空调;五、六级旅馆建筑不宜设空调。室内暖通空调设计参数及噪声标准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第5.2.3条 空调系统。
一、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温暖地区(沿海地区除外)一、二、三级旅馆建筑客房的新风系统应有加湿措施。
二、客房内卫生间应保持负压。
三、一、二级旅馆建筑门厅出入口宜采用冷、热风空气幕;三、四级旅馆建筑宜采用循环风空气幕。
四、餐厅、宴会厅、商店等公共部分宜采用低速空调系统;三、四级旅馆建筑可采用独立机组空调。厨房宜采用直流式低速通风或空调系统。
五、厨房应保持负压,餐厅应维持正压。
六、新风系统宜采用二次过滤措施。
七、严寒地区公共建筑物宜设值班采暖。
第5.2.4条 冷源、热源。
5.3 电气
第5.3.1条 供电电源除应按现行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程》及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旅馆建筑等级、规模的不同,用电负荷分为三级,并应符合表5.3.1-1的规定。
二、一、二级旅馆建筑及三级高层旅馆建筑宜设应急发电机组,其发电机容量应能满足消防用电设备及事故照明的使用负荷。
三、在一、二级旅馆建筑中,由于电压偏移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或采用其它调压措施。
四、用电负荷的确定,宜采用需用系数法,其需用系数及自然功率因数推荐值,可按表5.3.3-2采用。
附录一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10、关于分区段刻录的显示
看一下你刻的盘子是CD-RW还是CD-R?前者是可以反复擦写的,后者只能写,不能擦。
从盘子的容量没变看,大概是把以前的擦掉重写了。
有的光驱也挑碟,有时候只认第一次刻的内容。后面加的看不到,但DOS下可以直接进入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