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事需求和航空工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世纪初,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前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是最早建立航空工业的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作战飞机数量超过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动用了大量轰炸机、侦察机、战斗机、攻击机和运输机,并发挥了显著作用。这推动了战时各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总共生产了各类飞机约20万架,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约23万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开始出现了一批有较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制造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航空工业又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是因为参战飞机种类增多,性能提高,使空军成为对战争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军种。1939年~1945年。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参战国的飞机装备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参战国的航空工业在战时迅速膨胀,一些生产民用车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的民用产品制造企业都加入了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行列,一些国家的航空工业在战时成为国内的最大工业,如1944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有135万人和182万人从事航空工业生产,年产飞机达10万架和2.6万架,航空工业产值跃居两国工业产值第一位。据统计,仅1941年~1944年间,美国军用飞机总产量达29.61万架,英国达10.26万架,德国为10.4万架,苏联为11.07万架。各参战国的飞机年产量在1944年约比战争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军事订货减少了,但由于冷战开始,以美国、苏联为竞争对手展开了长达40年之久的全球性军备竞赛,使航空工业虽在产量上远不及战时,但在飞机质量上则不断地提高,航空科学技术以高速度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喷气推进技术,它带来了航挛工业的新飞跃,以最能体现先进航空技术的综合体——喷气式飞机研制为主要内容的航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由于飞机机体设计、喷气推进技术、航空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业在高、精、尖发展方面迈开了大步。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人员的比重明显增大。同时,军用飞机的种类不断增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朝鲜、中东地区、印度支那、南亚、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一些局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进一步推进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航空工业强国,通过这些局部战争试验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装备,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技术上更高层次的竞争。现代局部战争的经验表明,空中力量的强弱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调动4000架飞机,先是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为期36天的轰炸,出动飞机总数近10万架次,使多国部队完全控制了战区的制空权。随后,在近距支援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配合下,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仅用100小时就完全打垮了伊军的地面部队。海湾战争显示出了“空、天、电、磁、地一体战”新的作战模式,这对航空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全世界军用飞机的订货量骤然下降,但各国并未放松对航空科技的发展。在海湾战争结束仅3周后,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以显著地位把航空列为美国六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进入了国家翅项关键技术项目的行列,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跨世纪的军事实力竞争中和世界巨大航空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现在的方针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时用高技术打胜局部战争。为此,美国对军用飞机的发展提出了多研制新技术飞机,同时缩小生产规模的方针。
纵观世界航空工业数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战争、军备竞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刺激了航空工业发展。正是自5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高性能战斗机发展方面的竞争,以及70年代以美国与西欧在商用喷气运输机方面的发展竞争,带动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美国航空工业仍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庞大的。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从业人员为77.8万人,当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年销售额达1071亿美元,其中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的销售额分别为309亿和236亿美元。当年净收益45亿美元,在美国各制造业中名列前茅。苏联的航空工业多年来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飞机,其航空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有年产飞机2000架以上的生产能力。老牌航空强国英国和法国的航空工业仍在世界前列,特别是英国的垂直起落战斗机、法国的“幻影”系列战斗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荷兰、日本、西班牙以及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波兰、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航空工业也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并都不同程度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自己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该地区加强军备的趋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航空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有可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进入航空工业列强的行列。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出现新的变化。
2、汽车兵的要求
汽车兵的选拔条件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也就是以下这几点:
1、要满足高中文化,并且现实表现较好。
2、个人愿意在部队长期服役。
3、体检符合驾驶员标准(重点是视力,不能近视、色盲)。
选拔途径:部队通常每年对汽车兵的选拔会有两次,并且汽车兵主要还是在新兵中选拔。当新兵训练结束后,从其中选拔出合格的新兵,送到驾驶员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如果,当兵前没有学过驾驶,驾驶员培训时间较长,通常为5—6个月。
如果,当兵前已获得地方驾驶证,可直选为汽车兵,培训时间稍短,通常为3个月。所以最快捷的一条捷径就是在当兵之前,就先考取地方的驾驶证,这样当兵后直接被选拔为汽车兵的机率就非常大了。
(2)军事车辆需求扩展资料:
汽车兵又称汽车驾驶员,是部队中数量较大的技术兵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部队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汽车兵现在在部队的地位,也只能算是普通的技术兵种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第十八条 现役士兵包括义务兵役制士兵和志愿兵役制士兵,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
第十九条 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二年。
第二十条 义务兵服现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可以改为士官。根据军队需要,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
士官实行分级服现役制度。士官服现役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年,年龄不超过五十五周岁。
士官分级服现役的办法和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的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一条 士兵服现役期满,应当退出现役。因军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经军队医院诊断证明本人健康状况不适合继续服现役的,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需要退出现役的,经师级以上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出现役。
士兵退出现役的时间为部队宣布退出现役命令之日。
第二十二条 士兵退出现役时,符合预备役条件的,由部队确定服士兵预备役;经过考核,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服军官预备役。
退出现役的士兵,由部队确定服预备役的,自退出现役之日起四十日内,到安置地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兵役机关办理预备役登记。
第二十三条 依照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过兵役登记的应征公民,未被征集服现役的,办理士兵预备役登记。
第二十四条 士兵预备役的年龄,为十八周岁至三十五周岁,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延长。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五条 士兵预备役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
(一)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士兵;
(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士兵;
(三)经过预备役登记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
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
(一)经过预备役登记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
(二)其他经过预备役登记确定服士兵预备役的人员。
预备役士兵达到服预备役最高年龄的,退出预备役。
3、军用汽车的机动性要求
广义上,军队的机动性,是战斗的基本因素,认为是军 队在保持完成基本任务能力的条件下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能力.自有战争以来,提高部队的机动性一直是所追求的目标.机动动作是机动性在作战中的应用,即调动人员及其火力装备,把战斗力用在决定性的时刻和地点,完成作战任务.地形、气候条件这些环境因素对机动性都有影响. 军用车辆的机动性是机械化部队机动性的基础.车辆机动性可分为公路行驶机动性和越野机动性.公路的行驶机动性主要指车辆沿等级公路的行驶性能;越野机动能力由地面和地形机动能力组成:地面机动能力由不平地面、软地面机动能力组成;地形机动能力包括通过的各种障碍的能力、通过角等. 而针对军用车辆的特点,机动性评估在于分析其在承受任务限制和其它功能条件下,实施战略战术机动的能力.机动性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机动性是一种复合的、系统化性能,是一个模糊性的参量,其评估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4、部队车辆如何管理
那我就开门见山吧,休想利用百度窥探我军情报,你个网特!!
5、从战术要求看,军用汽车的机动性主要指什么?
从战术要求看,军用汽车的机动性主要指的是应具有良好的运转、投送能力。应不受桥梁、涵道的限制;能够方便地进行空运、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
6、从技术要求上看,军用汽车的机动性重视哪些方面?
从技术要求上看,军用汽车的机动性更重视车辆在一定的负载下,通过松软地面、坎坷不平地面以及各种障碍的能力。为了实现较高的机动性,在车辆结构上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大功率增压柴油发动机、降低车辆自重,提高比功率;采用先进的传动系统,如液力机械变速箱或变扭器、变速箱、自动防滑差速器或差速器锁止系统、高离地间隙的带轮边减速器的驱动桥;采用大直径、宽断面、可调压胎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采用各种特殊结构的悬挂系统和车架结构;采用双回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如ABS/ASR、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系统等。
7、军队都使用哪些车辆
1.装甲战斗车辆(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 - AFV)是指装有装甲及武器的军用车辆。
装甲战斗车辆以功能、作战模式及武器装备作分类,而各国在不同时期对相同种类的车辆又有不同分类,例如有些国家因装甲运兵车及步兵战车功能相似而把它们合并。装甲战斗车辆通常有衍生型号,其衍生型又因功能不同而作不同分类。
2.坦克又有“陆战之王”之称,是一种具有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装甲防护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现代主战坦克更拥有高火力坦克炮、高功率引擎及在配有战场上最高效能的装甲,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一般装备一中或大口径火炮(部份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炮塔,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
3.装甲运兵车是一种输送步兵的轻型装甲战斗车辆,可分履带式或轮式,一般具有高机动力、较低的防护力及战斗力等特点。装甲运兵车除了可以运输步兵外,也可以运输物资或补给品,暂时充当装甲补给车。亦可以使用车上的机枪、机炮、反坦克导弹、迫击炮等作武器攻击敌人。
4.机动步兵车是一种近代装甲运兵车的衍生型,主要用于军事巡逻、侦察及保安的轮式装甲车。
5.步兵战车是和装甲运兵车功能相近、都是运送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步兵战车与装甲运兵车不同的地方在于,步兵战车的防护力较好,火力较大,能够让步兵乘车作战,本身也能够伴随下车的步兵作战,提供火力支援。装甲运兵车则更接近于有装甲的运输车辆。步兵战车有履带和轮式两种类型,大多可在水上行驶,经过准备之后也可以渡过深度较大的河流。步兵战车配备的火力比装甲运兵车高,有些车辆甚至配备反坦克导弹。
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是由前苏联于1967年推出的BMP-1,这个设计和作战概念领先其他国家许多,也是后来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对象。时至今日,步兵战车已经是各国伴随坦克作战的主要步兵作战车种。
6.自行火炮是指使用车辆底盘,可分履带式或轮式,可以自行移动而无需牵引的火炮,大多有装甲保护。自行火炮拥有高火力的主炮,一般为榴弹炮、迫击炮、加农炮、火箭炮或高射炮等,可轻易破坏轻装甲目标及提供远程精确火力打击。
7.突击炮是一种用于直接支援步兵的自行火炮衍生型,装有大口俓主炮及发射高爆弹以攻击敌方步兵。
8、军事需求是什么
军事需求是军事信息系统研制的牵引,是开发军事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军事信息系统的性能日趋先进、构成日趋复杂且费用日趋昂贵,军事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由传统的技术主导型逐步转变为需求主导型,需求上任何偏差都会给军事信息系统发展建设带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