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车辆百科 > 二战侦察车辆

二战侦察车辆

发布时间:2021-04-03 03:58:28

1、二战德军的王牌车长有哪些?详细介绍一下!

二战德军王牌坦克车长-米歇尔.魏特曼库特.肯斯佩尔(Kurt Knispel)是德国装甲兵第一尖子,和他的虎式坦克在一起时是不折不扣的"陆地之王"。
二战期间德军的战车击破王,同时也是史上击破战车最多的奥图、卡洛斯(Otto 豹中王者——恩斯特?巴克曼 德军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以上2.约翰尼斯.鲍尔特,击毁139辆坦克,火炮不详。

  3.米切尔.威特曼,击毁坦克138辆,132门火炮。因波卡基村的战斗,阻止了英军对德军侧翼的包抄,被授予佩剑橡叶十字勋章,一时名气大燥。

4.沃尔特.伦道夫:击毁106辆坦克,火炮不详。

5.阿尔博特.科舍尔,击毁100辆坦克,火炮不详。

6.赫尔慕特.文德罗夫击毁坦克95辆。

7.卡尔.布雷曼尼,击毁92辆坦克,火炮不详。

8.埃里希.雷茨克,击毁76辆坦克,火炮61门。

  9.约翰尼.穆勒是第502大队的第3小队长,在1944年1月25日的北部战线,该中队3辆“虎”I一次战斗共击毁41辆苏军坦克,其中穆勒“包办”25辆。

10.海因兹.毛斯泊格:击毁57辆坦克,火炮不详。

2、二战党卫军装备有哪些坦克,装甲车和火炮?

答:在战争初期所装备的是一到四号坦克。在苏联的时候,四号坦克明显劣于T34,于是德国又研制了豹式及虎式。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是三十年代的成品,火力并不是很强,在番采夫系列的前四个类型中,四号坦克是最优秀的了。
初期的三十七毫米口径短管炮一直改到后来的七十五毫米长管炮,车身也不断加固,像投入苏联时的H型、G型。同时,一到四号坦克的底盘也被作为改进装备,用于基它自行战车装备,如三、四号突击炮、四号防空战车等等。豹式坦克就是五号坦克,也被不断的改进。而虎式(六号战车)被称作虎1。他们是在库尔斯克投入战场的,其底盘也被改作其它类型的战车,如豹式坦克歼击车、强虎火炮(虎式突击炮),在阿登战役时期出现的虎王,称为虎2,是德军投入战场的终极坦克,而巨大的鼠式只是一个实验品。
同时利用其它战车底盘改造成的反坦克歼击车辆也为数众多,比较驰名的如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虎式坦克歼击车、黄鼠狼反坦克歼击车、象式、熊式等等。
在装甲车方面,sdkfz251是经常用到的,其衍生出来的喷火车、追击炮、防空炮、指挥车和被称为行走斯图卡的火箭发射车。同时还有各种侦察车和其它车辆,如sdkfz250、233等。同时也装备了如221类的轮式装甲车。

在火炮方面,除了常规装备各类大小口径的榴弹炮和加农炮之外,还有胡蜂、黄蜂自行榴弹炮,以及后来临时拼凑的很多自行火炮,记得看过有个叫什么犀角的资料,是把88炮改成自行的。 德国的巨炮是比较出名的,除了卡尔这样的列车炮,诸如舰炮也是非常厉害的。

3、什么是德国Sd.Kfz.253侦查车?

由德玛格和魏格曼两个制造商负责生产。在1940年3月至1941年6月共完成285辆。

30年代后期,德军迫切需要专用的弹药运输车和装甲侦察车辆来支援突击炮。而Sd.Kfz.253主要用来执行侦查任务。其侦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对手变化和运动方向。发动攻击前,寻找突击炮可以用最短时间支援步兵团的地点。让突击炮支援步兵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Sd.Kfz.253半履带装甲侦察车在战争初期已开始装备。主要装备给各个突击炮营,同三号突击炮一起行动。车内成员通过车顶一个大的圆形舱盖来完成各种侦查任务。起初由于车内装载了三台大型车载电台,所以并未装配武器。部分战地改装车辆上装载了一挺MG-34机枪。

由于德军各种类型及改装的侦察车辆非常复杂,给生产和后勤保障带来诸多不便,德军后期逐渐用Sd.Kfz.250/3、Sd.Kfz.251/3、Sd.Kfz.251/6等主力装甲车辆改装的侦查车辆代替了这种单一用途的侦察车。

图中的Sd.Kfz.253侦察车隶属于第197突击炮营部署于1942年的克里米亚地区。香港威龙公司在2001年推出了以该车为封面的1/35比例模型,货号6140。

4、二战美国一个师装备的车辆种类和数量.

我不太了解每个师的车辆种类,只能给个编制表给你参考一下,里面有数量.

美国1940-1942年间步兵师(三角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102人,手枪100支。
2)3个步兵团,10347人。每团装备37mm反坦克炮12门,60mm、81mm迫击炮39门,轻重机枪54挺,步枪2224支,手枪1181支。
3)师属炮兵,2770人。含1个155mm榴弹炮营(12门)、3个105mm榴弹炮营(各12门,共36门)、1个反坦克营(75mm、37mm炮32门)、1个防空营(高射机枪60挺),手枪2685支。
4)工兵营,648人,机枪18挺,步枪516支,手枪118支。
5)医疗营,520人。
6)补给营,320人,步枪50支,手枪262支。
7)侦察队,147人,机枪53挺,冲锋枪35支,步枪32支,手枪147支。
8)宪兵连,130人,步枪47支,手枪83支。
9)通信连,261人,手枪261支。
总计全师军官630人,士兵14615人。武器装备:榴弹炮54门,反坦克炮68门,迫击炮117门,机枪292挺,冲锋枪35支,步枪(含自动步枪)7317支,手枪7199支,各种大小车辆1400余辆。

1943年以后步兵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及师部连。
2)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团部连(有6门106mm迫击炮)、1个勤务连和1个反坦克连(12门57mm反坦克炮、5挺机枪);
每步兵营包括3个步兵连、1个火器连和1个营部连;营部连装备3门反坦克炮、4挺机枪、8个火箭筒;火器连有官兵162人,装备6门81mm迫击炮、11挺重机枪、7个火箭筒;
步兵连包括3个步兵排、1个武器排;武器排有3门60mm迫击炮、3挺机枪、3个火箭筒;
步兵排包括3个12人的班(每人步枪或自动步枪1支)。
3)师属炮兵:包括3个105mm榴弹炮营、1个155mm榴弹炮营、1个司令部连和1个炮兵勤务连,装备155mm榴弹炮12门,105mm榴弹炮36门。
4)1个机械化侦察队。
5)师属工兵、通信兵、补给兵、医疗兵、宪兵等分队略与前同。
一般每个步兵师还配属1个坦克营、1个防空营等部队。计全师官兵1.5万余人,武器装备(据给出的1944年装备数目,比上面所述略多):榴弹炮70门,迫击炮145门,反坦克炮93门,火箭筒663具,机枪950挺,坦克76辆,装甲车辆49辆,其它车辆1560辆。

1940-1942年装甲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与师部连,325人。
2)1个装甲旅,辖3个装甲团,6045人,装备中型坦克108辆,轻型坦克260辆。
3)1个装甲步兵团,2135人,半履带车94辆。
4)1个装甲炮兵团,2127人,辖3个炮兵营,装备105mm榴弹炮36门。
5)装甲侦察营,763人,轻型坦克13辆,半履带车及侦察车62辆。
6)工兵营、补给营、军械营、通信连、医疗队等。
全师人数14620人,有中型坦克108辆,轻型坦克273辆,榴弹炮36门,迫击炮41门,反坦克炮38门,机枪720挺,冲锋枪30支,步枪1992支,各种车辆2千余辆。

1943年后装甲师编制组成:
1)师部及师部连。师下设2个作战指挥部与1个预备指挥部,作战指挥部辖部不固定。
2)3个装甲营:每营包括3个中型坦克连(各17辆)、1个轻型坦克连(17辆)、营部排(2辆中型坦克,1辆半履带车)、侦察排(吉普车6辆)、武器排(2辆半履带车,3辆M4/105坦克或M8自行榴弹炮)。
3)3个装甲步兵营。
4)3个装甲炮兵营,每营有M7自行榴弹炮18门。
5)装甲侦察(骑兵)营、工兵营、补给营、军械营、通信连、医疗队等。
全师1.1万余人,中型坦克168辆,轻型坦克64辆,自行榴弹炮54门,装甲车80辆,自行反坦克炮36辆,迫击炮94门,火箭筒669具,机枪940挺,其它各种车辆将近1500辆。

朝战时美军步兵师编制组成如下:
1)师部及师部连。
2)3个步兵团:每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迫击炮连(106mm迫击炮12门)、1个团属坦克连(中型坦克22辆)和1个勤务连组成;步兵营823人,由3个步兵连和1个重火器连组成;重火器连由1个迫击炮排(81mm迫击炮4门)、1个反坦克排(75mm无坐力炮4门)和1个重机枪排组成(重机枪4挺);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和1个火器排(60mm迫击炮3门、57mm无坐力炮2门)组成。
3)师属炮兵:由3个105mm榴弹炮营、1个155mm榴弹炮营(以上每营18门)、1个防空营(装备M15、M16型自行高炮)。
4)1个坦克营(配属),中型坦克63辆。
5)工兵营,辖4个工兵连。
6)侦察连,装备轻型坦克7辆。
7)补给营、补充营、通信连、军械连、宪兵队、医疗队、军乐队等。
全师编制人数17003人。

5、二战美国一个师装备的车辆种类和数量是多少?

我不太了解每个师的车辆种类,只能给个编制表给你参考一下,里面有数量.

美国1940-1942年间步兵师(三角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102人,手枪100支。
2)3个步兵团,10347人。每团装备37mm反坦克炮12门,60mm、81mm迫击炮39门,轻重机枪54挺,步枪2224支,手枪1181支。
3)师属炮兵,2770人。含1个155mm榴弹炮营(12门)、3个105mm榴弹炮营(各12门,共36门)、1个反坦克营(75mm、37mm炮32门)、1个防空营(高射机枪60挺),手枪2685支。
4)工兵营,648人,机枪18挺,步枪516支,手枪118支。
5)医疗营,520人。
6)补给营,320人,步枪50支,手枪262支。
7)侦察队,147人,机枪53挺,冲锋枪35支,步枪32支,手枪147支。
8)宪兵连,130人,步枪47支,手枪83支。
9)通信连,261人,手枪261支。
总计全师军官630人,士兵14615人。武器装备:榴弹炮54门,反坦克炮68门,迫击炮117门,机枪292挺,冲锋枪35支,步枪(含自动步枪)7317支,手枪7199支,各种大小车辆1400余辆。

1943年以后步兵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及师部连。
2)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团部连(有6门106mm迫击炮)、1个勤务连和1个反坦克连(12门57mm反坦克炮、5挺机枪);
每步兵营包括3个步兵连、1个火器连和1个营部连;营部连装备3门反坦克炮、4挺机枪、8个火箭筒;火器连有官兵162人,装备6门81mm迫击炮、11挺重机枪、7个火箭筒;
步兵连包括3个步兵排、1个武器排;武器排有3门60mm迫击炮、3挺机枪、3个火箭筒;
步兵排包括3个12人的班(每人步枪或自动步枪1支)。
3)师属炮兵:包括3个105mm榴弹炮营、1个155mm榴弹炮营、1个司令部连和1个炮兵勤务连,装备155mm榴弹炮12门,105mm榴弹炮36门。
4)1个机械化侦察队。
5)师属工兵、通信兵、补给兵、医疗兵、宪兵等分队略与前同。
一般每个步兵师还配属1个坦克营、1个防空营等部队。计全师官兵1.5万余人,武器装备(据给出的1944年装备数目,比上面所述略多):榴弹炮70门,迫击炮145门,反坦克炮93门,火箭筒663具,机枪950挺,坦克76辆,装甲车辆49辆,其它车辆1560辆。

1940-1942年装甲师编制组成:
1)师司令部与师部连,325人。
2)1个装甲旅,辖3个装甲团,6045人,装备中型坦克108辆,轻型坦克260辆。
3)1个装甲步兵团,2135人,半履带车94辆。
4)1个装甲炮兵团,2127人,辖3个炮兵营,装备105mm榴弹炮36门。
5)装甲侦察营,763人,轻型坦克13辆,半履带车及侦察车62辆。
6)工兵营、补给营、军械营、通信连、医疗队等。
全师人数14620人,有中型坦克108辆,轻型坦克273辆,榴弹炮36门,迫击炮41门,反坦克炮38门,机枪720挺,冲锋枪30支,步枪1992支,各种车辆2千余辆。

1943年后装甲师编制组成:
1)师部及师部连。师下设2个作战指挥部与1个预备指挥部,作战指挥部辖部不固定。
2)3个装甲营:每营包括3个中型坦克连(各17辆)、1个轻型坦克连(17辆)、营部排(2辆中型坦克,1辆半履带车)、侦察排(吉普车6辆)、武器排(2辆半履带车,3辆M4/105坦克或M8自行榴弹炮)。
3)3个装甲步兵营。
4)3个装甲炮兵营,每营有M7自行榴弹炮18门。
5)装甲侦察(骑兵)营、工兵营、补给营、军械营、通信连、医疗队等。
全师1.1万余人,中型坦克168辆,轻型坦克64辆,自行榴弹炮54门,装甲车80辆,自行反坦克炮36辆,迫击炮94门,火箭筒669具,机枪940挺,其它各种车辆将近1500辆。

朝战时美军步兵师编制组成如下:
1)师部及师部连。
2)3个步兵团:每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迫击炮连(106mm迫击炮12门)、1个团属坦克连(中型坦克22辆)和1个勤务连组成;步兵营823人,由3个步兵连和1个重火器连组成;重火器连由1个迫击炮排(81mm迫击炮4门)、1个反坦克排(75mm无坐力炮4门)和1个重机枪排组成(重机枪4挺);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和1个火器排(60mm迫击炮3门、57mm无坐力炮2门)组成。
3)师属炮兵:由3个105mm榴弹炮营、1个155mm榴弹炮营(以上每营18门)、1个防空营(装备M15、M16型自行高炮)。
4)1个坦克营(配属),中型坦克63辆。
5)工兵营,辖4个工兵连。
6)侦察连,装备轻型坦克7辆。
7)补给营、补充营、通信连、军械连、宪兵队、医疗队、军乐队等。
全师编制人数17003人。

6、二战中 德国有三号战车和四号战车有没有二号战车

有啊,如图  你上百度上查

它是一款轻型坦克,是闪击战中德军的主力装备,机动性强,但火力较弱,只具备反轻装甲目标及步兵单位的能力,二战中后期基本流放二线或作为侦察车使用。

 以下是它的设计历程

    1934年,德国武器局正为陆军战斗坦克(三号坦克)和支援坦克(四号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10吨以下重量、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7. 92毫米机枪各一的轻型坦克,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H,即“100H农业拖拉机”,这是为防止凡尔赛不平等条约条款干涉的一种伪装名称。没有炮塔的敞开式车体由6个小直径负重轮支撑,使用板弹簧平衡式悬挂。 MAN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MAN(100MAN农业拖拉机),外形和英国“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6个小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采用2个一组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同样没有炮塔。 克虏伯公司的样车称为LKA2(K)或LaS100K(100K农业拖拉机)。与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虏伯将以前自己设计的一号坦克样车(中标)加以改进,仍使用4个大直径负重轮(最后一个接地作为诱导轮)支撑车体,炮塔比一号坦克的大并且装有一门KWK30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拥有大型防弹板的7. 92毫米机枪,使用视野宽广的蔡斯(Zeiss)潜望镜。 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终中标,但军方规定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

7、二战德军美州虎侦查车

Sdkfz234/2 装甲车于1943年投入使用,定名为“美洲虎”。它是由早期的德国装甲汽车发展而来的,尤其适宜于热带地区的作战。该车是所有德国装甲车中火力最强的,装备有5cm火炮和7.92mm机枪,同时该车的越野性能极佳,最高时速达85公里每小时,这一切使得该车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战车。

在1944年1月,当第一百辆II号L型山猫侦察坦克侦查战车出厂,准备生产换装50毫米炮的强化型山猫时,一款搭载50毫米KwK39/1式火炮的侦查装甲车的出现,它就是著名的Sdkfz.234/2美洲虎式轮型装甲侦查车。

美洲虎在同类型中是最具威力的装甲车,具有最重装甲和大型加农炮,结合这些元素和其良好的越野操作使它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大多数的轻型战车。

规格:

主要武装 - 50 mm/L 60 /Q 55

次要武装 - 7.92 mm/Q 1050



重量 - 11.7 t

最大速率 - 80 km/h

引擎功率 - 220 hp

人员 - 4

装甲厚度 - 5/21 mm

因为美洲虎的出现,军部下令停止山猫式的生产线。这主要是军方觉得相较之下山猫式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於是决定停止生产山猫。美洲虎装甲侦查车除了装甲以外,在火力以及速度上都超过了二号战车L型山猫式。它的50毫米KwK39/1式火炮比山猫的20毫米炮强得多,而且它最高的时速竟可达到80公里,实在是山猫望尘莫及的。




美洲虎在同类型中是最具威力的装甲车,具有最重装甲和大型火炮,结合这些元素和其良好的越野操作使它在很多方面都优於大多数的轻型战车。由於它优异的性能,使它成为德军在44至45年时最重要的轮式侦察装甲车。

8、二战著名侦察机有哪些

德国:
BV-141
Fw-189
Ar-196

日本:
C6N彩云
E16A瑞云
Ki-46
Ki-70
F1M2/零式

美国:
O-62
O-58
SC“海鹰”
P2V
L-4“蚱蜢”

英国:
蚊式
Vicker.Warwick

苏联:
P-5
M-17

9、二战军用卡车的问题

我到别的地方复制给你!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国将大量汽车用于运送部队和物资之后,世界各个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相继进入摩托化时代。沙皇俄国是比较落后的欧洲国家,俄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汽车最多的时候也不过6000辆,基本都是国外的型号。苏联建立后,苏共为了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从20年代末期开始从美国大量引进现代化的工厂和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在美国汽车工业的援建下,苏联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汽车工业。到1940年苏联汽车工业产量达到了14.54万辆,其中载重汽车13.6万辆,拖拉机年产量达到3.16万台(按实体计算)。

1941年6月,苏军共537.3万人,装备汽车273000辆,其中载重汽车257800辆,小汽车14800辆。另有牵引车(履带拖拉机)42000辆。苏联另有民用汽车82万辆,其中载重汽车70万辆。

苏军1941年6月部署在西部边境军区的兵力为170个师2个旅,268万人,在西部边境军区的汽车共14.93万辆。另外的汽车部署是内地军区5.97万辆,后贝加尔和远东军区6.36万辆。

德军入侵苏联动用了153个师,460万人,装备各种汽车60万辆,马匹62.5万匹。德国由于是进攻的一方,所以需要更多的车辆来保障遂行运输任务,不过德国装备的汽车种类繁多,还包括大量的缴获欧洲各国的车辆,车辆的标准化根本无从谈起,也给德国的技术和维修保障带来很大的麻烦,其利用率不见得很高。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军拥有的25.78万辆载重汽车中,车型如下:

嘎斯-3AA 15.11万辆

吉斯-5 10.04万辆

雅-6 1.6万辆

其他型号 0.9万辆。

苏军战前主要车型就前两种,用于师以下牵引重武器、运输和陆军军以上的物资运输。战争中生产的其他也大多是这两种或者改型。虽然苏军汽车数量少于德军,但是种类简单,维修技术保障和备件供应也简单方便。

1941年6月22日后八天内,苏联动员530万人入伍,动员汽车23.4万辆,拖拉机3.15万辆。随后又数次从国民经济的民用汽车中抽调汽车和司机入伍。战争爆发后,苏联国民经济方面的的汽车数量减少了一半,而且其中仅有26%处于良好状态。

1941年8月1日,苏军利用原有的军用汽车部队和动员的民用汽车,组建了120个汽车部队和兵团,但由于损失严重,在战争的前两个月里,苏军汽车总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1941年8月21日,汽车总数为271400辆,而战前为272600辆,减少1200辆。汽车运输部队仅有25000辆汽车.按编制尚缺20300辆。为此,1941年9月,国防委员会又从全国两万多个汽车运输企业中,动员3万辆汽车和3万名司机,以充实军队的汽车运输部队。由于运输汽车数量严重不足,有的集团军甚至将摩托化师改编成步兵师,以便把节省下来的汽车组建汽车运输营。

为了克服困难.苏军后勤部长建议组建马车辎重队,开展畜力运输,以补汽车运输之不足。1941年12月24日,国防委员会决定建立76个畜力运输营(每营有250辆双套马车或雪橇),其中有19个营作为总部的预备队。其余的则分配结方面军使用.为了实现1941年冬天的辎重换季,苏军后勤采取策急措施,广泛动员工业企业赶制出28万架雪橇。于1941年12月底巳将全部马车换为雪橇。在北方还组建了鹿力运输队。苏军步兵师以下的物资运输和团以下武器牵引基本都是靠马匹,按照1941年编制的步兵师拥有马匹3039匹,马车载重量352吨。

随着战争的发展,1942年11月,苏军拥有载重汽车29.5万辆;1943年7月,苏军拥有载重汽车29.6万辆。1942年苏联载重汽车产量为3.09万辆,拖拉机0.35万辆;1943年苏联载重汽车产量为4.55万辆,拖拉机0.1万辆。

战争开始后,苏军各方面军不仅物资损失严重,而且武器装备和技术器材配备不足,缺额很大,特别是普遍缺乏汽车.到1942年8月21口,苏军汽车运输部队总共只有2.5万辆汽车,按编制尚缺2万辆,占44%。

苏军1943年开始转入进攻以后,部队行动快,战场的调动运输和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后勤的机动能力。苏军后勤的汽车部、分队有了大量增加,补充了大批国产汽车和美国提供的汽车,组建了数千个汽车团、营.每个方面军一般有3—6个独立汽车营,集团军有1—2个。

到1943年末,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汽车增加到59700辆,比年初多70%。全军汽车达到496000辆,比战争初期多82%。汽车质量明显提高,补充的新车越来越多。第二阶段补充了28300台新车,比第一阶段多5.7倍。

苏军的汽车数量不仅仅大大增加,汽车运输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莫斯科会战内,苏军每月每台车的行车里程仅700公里,每昼夜不到25公里,运量仅5.2吨。到1943年,每月行车里程达到2500公里,比莫斯科会战时多2.6倍,昼夜运量多18倍,达到100吨。1943年,苏军总部后勤和战役后勤的汽车部队共运送了2523万吨各种物资。

苏军成立总汽车管理部以后,拥有161个修理机构,总修理能力为每月中修29800辆汽车。1943年底,汽车修理机构增加到300多个,总修理能力达到每月中修45800辆汽车,比年初提高54%。战争第二阶段,全军汽车修理量比战争第一阶段增加了80%。

随着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数量的不断增加,伴随坦克机械化部队作战的辅助车辆也大量增加,苏军增编了运输油车。

二战战争结束时,苏军统帅部独立汽车部、分队总人数上升为164700人,车辆达到78700辆。

战争期间,苏联后方为苏军培训了40多万名司机。(《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后方》)

由于战时汽车生产锐减,苏联战争期间主要靠进口汽车(《苏联的基本建设》第210页)。苏联战争中运送军用物资的汽车运力达6.25亿吨次,使用汽车1.27亿辆次。

二战中,苏军汽车修理部门一共中修大修汽车200万台次,在1942年底之前,苏军汽车修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原装备的汽车和动员的汽车大量损毁,苏军非常缺乏汽车。后来美援汽车来到,这些车不仅新,而且性能比苏联生产的要好,使得苏军机动性和后勤能力大为提高。据西方估计,这些盟国援助的汽车能够让苏军的大约60个师的统帅部预备队可以从一个战区迅速调到另一个战区,极大的节省了战场有效总兵力,对各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1945年苏联汽车年产量7.47万辆,其中载重汽车6.86万辆,拖拉机生产0.77万辆,大大低于战前的1940年的产量。直到40年代末期,苏联的汽车产量才赶上战前1940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6卷)

苏联的战时汽车生产。吉斯-5在1941年秋天短时间停产,工厂转移Ulianovsk,该厂战争期间生产了6500辆。1942年莫斯科汽车厂恢复生产,在战争期间生产了83000辆。1943-1944年间该车依旧是苏军主要运输汽车。吉斯-5车型在1933年-1948年间共生产532311辆。嘎斯在战争期间的数量无从得知,不过生产该车的工厂从1943年1月1日起开始生产SU-76/76M型76毫米自行火炮,其发动机系统用的就是2台嘎斯汽车发动机并联,这些自行火炮共生产了14292多辆,由于生产履带车辆,估计致使战争期间汽车产能不足。

战争中苏联总的汽车数量,按总流量计:1941年6月苏军拥有各种汽车牵引车特种车等共27万辆,同时苏联民用汽车82万辆,其中运输车70万辆。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汽车约20万辆,得到的盟国援助汽车约47万辆。

苏军自身的汽车在战争初期大量损失,在1943年12月之前,也损失了大量的动员后进入军队的民用车辆。综上,到了1945年,能够使用的车辆中,应该还是盟国援助的占主要地位,所谓的美国援助汽车占苏军汽车总数的23%,完全是偷换概念,应该是占苏联二战一共汽车保有量也就是汽车总流量的23%,而不是占到1945年某一个时间的23%,估计要占到当时的50%以上。1943年之后,随着苏联自身汽车生产的减少和战前民用汽车动员的耗尽,苏联的汽车来源主要开始依靠美国的援助。

苏军从战前拥有汽车27.3万辆,到战争结束时66.5万辆,战争期间增加了1倍多。各级后勤的运输部(分)队的车辆增加了1—2倍。这对提高机动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战争期间盟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约47万辆汽车,而苏联在战争期间只生产了20万辆,其中装备给军队的只有15.4万辆。也就是说,苏军战时新增的汽车中大部分是盟国提供的。在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物资援助的问题上,不是象苏联说的那样微不足道。就汽车来说就不是无足轻重的。

确实,苏军军以下部队大都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汽车,美援汽车作为重型武器牵引车或者运载车(喀秋莎等)和统帅部独立汽车部队的运输汽车,对苏军来说,功率大、载重能力强、故障率低的美国车可是运输的主力。

附,美国二战援助苏联各种车辆:

第三部类——各种军用物资

各型车辆四十六万六千九百六十八辆其中,作战车辆包括轻型坦克一千二百三十九辆,中型坦克四千九百五十七辆,自行火炮约二千辆,半履带式车辆一千一百零四辆,装甲侦察车二千零五十四辆,维修车一千五百二十四辆,坦克运输
车六百二十九辆;载重车辆包括吉普车四万七千七百二十八辆,四分之三吨卡车二万四千五百**辆,一吨半卡车十四万八千六百**辆,二吨半卡车十八万二干九百三十八辆,少量二吨半两栖卡车、五吨卡车和特种卡车,摩托车三万二千二百辆。铺轨车七千五百七十台(另有备用发动机三千二百一十六部)。全部车辆均按美国陆军条令的规定配足备件,作战车辆还按武器配足弹药一并交货。

以上这些资料,用了2个多周的时间,参阅了近100本相关书籍(近7万页的各种资料)补充日期: 2005-06-14 22:41:33 美国

二战末期,美国的军用汽车从0.25 t到12 t,共有11个吨级,27种基本车型。这样繁杂的车型给美军的后勤保障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战时车辆的大量停驶,使机械化部队行动迟缓。侵朝战争后,美军对其军用汽车的体制进行了较大规模变革,制定了M系列军用汽车计划,发展了新一代军用汽车。

美国出于全球性的军事战略目的,十分强调汽车的机动性和地区适应性,许多企业试制了很多军用汽车,其中固然不乏性能良好、最后为部队所采用的车型,但是也有一些宣传一时、终于昙花一现的产品,结果造成了不少浪费。

50~60年代,装备美军的军用汽车分为0.25,0.5,0.68(3/4),1.25,2.5,5,8,10 t等8个吨级,共11个车型系列。这一时期,美国的军用越野车普遍采用机械变速箱,发动机大多为汽油发动机,也有几种车型采用多燃料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比较强调越野能力,爬坡能力和涉水能力均较高,有些车带有浮渡设备,发展了几种水陆两用车和铰接车,主要车型介绍如下。

a) 0.25 t级4×4型M38系列。

M38车于50年代初由威利斯汽车厂生产,有M38A1等变型车,60年代初,M38系列车被M151系列车取代。M38车采用44.7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和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5%。该车具有很高的涉水能力,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938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879 m。

b) 0.25 t级4×4型M151系列。

M151原型车研制于50年代,1960年由福特汽车公司为军队提供首批产品,后由AMG公司生产,有M151A1和M151A2等变型车。M151车采用52.9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单速非常时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和螺旋弹簧独立悬挂。最高车速106 km/h,最大爬坡度75%。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533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524 m。

c) 0.5 t级4×4型M274系列。

1956年M274车首次被美国空军和海军采用,广泛使用于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车上可以安装106 mm无后座力炮。变型车有M274A1,M274A2,M274A3,M274A4和M274A5。M274也称机械螺,由一个安装在两根车轴上的平台构成,无悬挂装置,使用低压轮胎减振,采用12.68 kW的四缸风冷卧式对置汽油发动机、3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制动系统。最高车速40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坡40%,涉水深度0.2 m。

d) 0.68(3/4) t级4×4型M37系列。

M37车于50年代初期由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制造,有M42,M43和M201等变型车。该系列于60年代末期停产,被M715系列代替。M37车采用58 kW的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8%。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1.06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2.133 m。

e) 1.25 t级6×6型M561。

50年代后期,多家公司开始研制6×6型高机动性车,LTV航天公司的样车赢得了军方认可,1964年为军方提供12辆XM561原型车。通过竞标,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赢得M561车的生产合同,1968年开始生产,1973年停产,共生产14 275辆。M561车由牵引头和后车体组成,采用76.81 kW的三缸水冷直列二冲程柴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一桥和三桥轮转向)、液压制动系统,一、三桥采用螺旋弹簧独立悬挂,二桥采用单片钢板弹簧。最高车速88 km/h,最大爬坡度60%,越障高度0.457 m。可水陆两用,属于高机动性战术铰接式车辆。

f) 1.25 t级4×4型M715系列。

M715车于60年代初期由凯瑟吉普公司从其民用的4×4型Gladiated越野车发展而成,1966年至1969年间共生产30 510辆。变型车有M725,M726和M142。M715车采用98.81 kW的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循环球转向器)、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96.6 km/h,最大爬坡度58%。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914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524 m。

g) 2.5 t级6×6型M35系列。

该系列车是美军装备最多的车辆,被称为陆军的载重马,40年代末期由Reo开始生产,当时有两种车型:中后桥单胎型的M34和中后桥双胎M35,后产生多种变型车。该系列车采用104.39 kW的六缸直列多燃料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90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 m。

h) 5 t级8×8型M656系列。

福特汽车公司的特种军用汽车分部于1966年完成了原型车XM656的研制,1968~1969年间生产了500辆M656车,主要用作潘兴1A导弹系统的辅助车辆,有M757和M791等变型车。M656车采用149.14 kW的六缸液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自动变速箱、单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平衡式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0.46 km/h,最大爬坡度60%。水陆两用。

i) 5 t级6×6型M54系列。

M54车于1950年完成研制,由Kaiser jeep公司和Mack公司生产,开始时采用六缸汽油发动机,1962年改用六缸柴油发动机,1963年则改用六缸多燃料发动机,有多种变型车。M54采用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制动系统。最高车速84 km/h,最大爬坡度7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2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1 m。

j) 8 t级4×4型M520系列。

M520车于1961年由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制成功,由绞接式连接的前后两部分组成,属于水陆两用车辆。有M553和M559等变型车,1976年停止生产。M520车采用158.83 kW的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无悬挂装置。公路最高车速48.28 km/h,水中最高车速5.3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坡30%。

k) 10 t级6×6型M125卡车。

M125卡车于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制,后由多家公司生产,主要用于载人、载物、武器弹药以及其他野战和后勤保障任务。该车采用21.47 kW的八缸汽油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2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69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

1.981 m。

l) 10 t级6×6型M123系列。

M123属于牵引车,于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制,最后由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生产,有M123C,M123D,M123A1等变型车。M123牵引车采用213.27 kW的八缸汽油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67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2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1 m。

3.3.2 前西德

前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条约组织,1956年开始组建军队。由于受到美军对军车要求具备高机动性思想的影响,根据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对军车供应的基本要求,第1代军用汽车的设计生产,是采取对民用车基本型和变型车进行改装、加强和改变外形而成的,约80%的车辆选用全轮驱动的越野车。为使车辆具有较高的通过性,还增添了一些特殊部件,如部分

车辆装有多燃料发动机和浮渡设备,但对部件维修保养、备件储备和购买都带来一定困难,费用不断增长。

第1代军用汽车共有0.25,0.75,1.5,3,5,7,10等7个等级。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备需要,60年代又增添了部分12 t和15 t牵引车。有如下几种代表车型:

a) 0.25 t级4×4型Auto Union Lkw轻型越野车。

该车属军民两用车,1958~1968年间由Auto Union公司生产,共生产55 000辆,有多种变型车。LkW车采用32.81 kW的三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横置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93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5 m。

b) 3 t级4×4型Ford G398SAM轻型越野车。

该车是德国Ford公司在一种商用车的基础上研制的,1957~1961年间生产。G398SAM车采用68.60 kW的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8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1.1 m。

c) 5 t级4×4型MAN 630系列。

该系列车有双后胎型的630LZA和单后胎型的630LZAE,是前西德军队标准5 t级越野车。采用96.94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6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d) 5 t级4×4型Mercedes Benz LG315/46卡车。

该车是Mercedes Benz公司应军方要求在LG6600的基础上研制的,1958~1964年之间生产。采用108.13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e) 7 t级6×6型Magirus Deuz 178D15A卡车。

该车是前西德军队标准7 t级越野车,采用132.73 kW的八缸风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式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3.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f) 10 t级6×6型Faun L912/45A卡车。

该车是应前西德军方要求设计的,1958年装备部队,变型车有L912/SA牵引车、L908/ATW油罐车和L912/5050A自卸车。L912/45A采用197.61 kW的12缸风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6 km/h,最大爬坡度40%,涉水深度0.9 m。

随着军费开支不断压缩,武器装备迅速发展,第1代军用轮式车辆在车种、质量、载重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部队要求,车种配置也不合理,后方运输配备大量全轮驱动的越野车辆,而前沿战场车辆的越野性又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需要,一些车的防护性能和可靠性也不符合实战要求。因而军方迫切需要对第1代军车进行更新换代,研制和装备第2代军用轮式车辆。


与二战侦察车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