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磁测有地面磁测、航空磁测、海洋磁测、井中磁测。在此只讨论地面磁测。磁测工作一般分几个阶段:设计阶段、野外施工阶段、资料整理阶段、成果图示阶段、报告编写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在部颁规范中都有叙述,不赘述。仅对野外磁测的一些基本要点作简要介绍。
1.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磁法能解决地质问题,是由于目标体与测区岩石有明显的磁性差异,此时目标体与围岩和其他局部地质体异常可以区分,也就是磁法的应用具有地球物理前提,即方法有效。反之,无地球物理前提。如果设计区有非矿干扰异常无法区分围岩与目标体时,可考虑其他经济的物探方法。因此在设计前,首先要分析工作区的方法有效性——地球物理前提。
2.测网的选择
在设计中,选择合理的测网密度、工作精度,是保证任务又好又快地完成的关键。
测网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普查时,测网选择的原则是保证线距能有1~2条测线通过有工业意义的最小矿体异常,在通过异常的测线上能有2~3个测点,目的是保证不漏掉最小的有工业价值的矿体。线距一般代表了比例尺,如线距为100m,则其比例尺为1:10000。
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发现的有意义异常,一般布置更大比例尺的详查,详细查明异常特征。为此,测线的方向必须垂直异常走向,线距的大小以保证有3~5条测线通过异常,测线上要求有5~8个点通过异常。同时在观测中要随时注意加点,以找到极值或转折点。
3.磁测精度的确定
根据勘探效果与经济的可行性,合理设计精度是必要的。一般在强磁区,精度可降低,弱磁区则要设计较高的精度。由误差理论可知,一般大于3倍均方误差(m)的观测值是可信值,那么在普查时,精度应确定在:最低异常值≥±3m,即m应小于最低异常值的1/3,通常确定磁测精度为m<(1/5~1/6)Bmax低。Bmax低为最小有意义的磁异常强度。
4.测量质量的评定
对测量结果的实际精度,常用均方误差(m)来衡量。计算均方误差的方法是在测区中选择代表性的线段、测点进行第二次独立观测检查,若检查点有n个,每个点的第一次观测值为Zi′,第二次观测值为Zi″,其差值δi=Zi′-Zi″(i=1…n),则
,这是评价质量的常用公式。
5.地面磁测工作方法概述
目前悬丝磁力仪一般只观测垂直Za分量,Ha分量可由Za换算得知,所以极少作Ha的测量。下面介绍Za分量观测的野外方法。
(1)敷设基点或基点网
进行Za相对测量时,首先选择测区附近的平静场设一基点,作为该区磁场零值点。测区范围大时,可设分基点,供作早晚基用。也可设基点网。
(2)基点、测点的观测
1)早晚基观测:在野外施工中,当天出工前先要在设立的基点上观测取数,俗称“对早基”,收工前必须再在同一基点观测取数。目的是为了求取当日仪器零点漂移值。
2)测点观测:悬丝磁秤在测点观测时,应记录工作日期、线、点号、观测值、观测时间及仪器温度数据。仪器磁系置于东西向时,读数一般读两次(即磁系N极指东和指西两次)。遇到变化大的异常要立即自行加密测点观测,追踪异常极大值、极小值。
3)质量检查:为了对全区观测质量做出精度的估价,应阶段性地对测点布置一定量的第二次独立观测。第二次观测的仪器应不低于第一次观测仪器的精度。应力求做到三不同: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仪器观测。每次检查点数应不少于30个。
4)精测剖面:为了解释异常,一般垂直异常长轴方向,并通过异常中心,布置一条点距更密的剖面,以便更详细了解异常的形态,用于进行重点定性定量解释。
6.物性工作的目的意义
对测区岩矿石进行采集标本并测定其磁化率、磁化强度,目的是了解区内岩矿石的磁性,从而判别各类异常的地质属性和用于定量解释。物性资料是异常解释的物理基础。
7.悬丝式磁力仪的ΔZ资料室内计算
以每个观测日的数据为单位,计算方法如下。
1)基点校正:即将当日各测点观测值减去早基值,得到与基点的相对值。
2)日变校正:根据当日日变曲线,确定早基观测时间的日变为起始零值,各点日变值在日变曲线上相应时间位置查取校正值,日变值为负时,校正值为正值。
3)温度校正:观测结果因磁系受温度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必须消除,消除方法是求出各测点与早基的温差,再用温差与温度变化率的乘积作为应校正的值。
4)零点校正:由于仪器在工作中因机械的原因,磁系零点会发生漂移,须要消除。消除方法是:在以上各项校正后,求得早基与晚基的差值,然后以时间为横轴,纵轴以早基为零,在晚基时间点的纵向标出该差值的点位,然后将该点与早基0点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即为校正线,各测点校正值即在相应时间内在线上取值校正。若为负漂移,校正值为正。
5)正常梯度校正:由于测区地磁场由南向北线性增加,我们必须加以校正,使磁异常的背景场校正为平面场。校正方法是在测网平面图上画上等间距的东西向平行线,各线标上校正值,以基点为零校正值线,各测点校正值,即可在相应位置查取。
ΔT数据一般只作零漂和正常梯度校正。
2、野外勘测作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交通状况。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信息和预防措施应及时向野外作业从业人员交底。
2、地质勘探单位,应为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从业人员配备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为艰险地区野外地质勘探项目组配备有效的无线电通讯设备。
3、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采、食不识别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4、地质勘探单位应定期为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进行体检。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体质应适应野外工作要求。
5、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预防针剂。
6、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7、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清除上部浮石。进行两层或多层地质勘探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设施。2m及以上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8、地质勘探设备、材料、工具、仪表和安全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
9、野外地质勘探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缆应架空架设,电缆经过通道、设备处应增加防护套。野外地质勘探电器设备及其启动开关应安装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处。电器设备熔断丝规格应与设备功率相匹配,禁止使用铁、铝等其它金属丝代替熔断丝。
10、野外电、气焊作业,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10m以上。
11、野外地质勘探高架设备应设置避雷装置。雷雨天气,禁止在树木下、山顶避雨。
12、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置安全标志。
13、地质勘探爆破作业,应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14、地质勘探野外工作车辆,应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业出队前进行车辆性能检测。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应具有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
15、野外营地选择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借住民房应进行消毒处理,并检查房屋周边环境、基础和结构。 b 野外营地应选择地面干燥、地势平坦、水源无污染背风场地。 c 挖掘锅灶或者设立厨房,应在营地下风侧,并距营地大于5m。 d 营地,应设排水沟,悬挂明显标志。 e 在林区、草原建造营地,应开辟防火道。
16、山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每日出发前,应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b 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应使用保险绳、安全带。
c 山区作业,两人间距离应不超出视线。
d雪地作业,作业人员应成对联结,彼此间距应不小于15m。 17、沙漠、荒漠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作业人员应合理饮水。禁止未经检验饮用新发现水源水和未经消毒处理水。
b 发生沙尘暴时,作业人员应聚集在背风处坐下,蒙头,戴护目镜或者把头低到膝部。
3、选择野外地质勘探工作后,本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以及今后怎样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野外地址勘探工作,当然了,你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今后就应该全心全意的在这项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毕竟在野外工作很辛苦的,将来一定会有发展前途的,一样好好的努力就可以
4、野外开勘探车一年能拿多少?
问领导,应该不算,年年轻轻跑野外干嘛,城市多好,
5、一般什么情况下法医勘察车会到现场?
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如果发生一般的刑事案件的话,刑侦部门的法医勘查车辆是不会去现场的,但是如果这个刑事案件造成了的人员伤亡情况的话,尤其是现场有死亡人员的话,那么一般来说法医勘查车辆都会到案发现场进行勘验检查,然后由专门的法医对受伤人员或者是死亡人员进行初步检查。
6、野外勘查数据采集
浅层地震勘查深度不大,分辨率要求较高,所以采用能激发较高频率的震源。常用的震源有锤击震源、雷管和炸药震源、地震枪和电火花震源。使用的检测弹性波的检波器主要是由线圈、弹簧在永久磁铁中运动的检波系统将弹性波转变为电信号。还有压电效应的晶体检波器。浅层地震仪主要是将检波器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显示和记录,常用的有12道,24道地震仪,主要有美国的ES-1210F,ES-1225,ES-2415,ES-2420,以及8012,8024等;日本的MC-SEIS1500,MC-SEIS170F。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2φ12-1型等。
在野外工作时,为了压制干扰,确保有效波的准确记录,激发源和检波器之间的排列需要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6.2.1.1 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根据不同勘查要求,选择不同的震源与测线的排列方式。震源位置与测线一致,在测线的一端,称纵测线法。震源在测线中垂线上某距离处,称横测线法。在测线一端垂线上某距离处称侧测线法,还有测线成弧形的弧形测线法。其中纵测线法是常用的观测系统。
在纵测线法中,有时遇到复杂界面。为了提高精确度,需要在测线两端各设一个震源,叫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甚至设置多个震源使用多重覆盖的相遇时距曲线系统。这样可以抑制多次波的干扰。
图6.2.1 共反射点接收示意图
6.2.1.2 反射波观测系统
为了抑制干扰,使用最多的是宽角范围观测系统,即将接收点布置在临界点附近,反射波能量较强,且声波和面波干扰少。另一个常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根据水平叠加技术设计的。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就是把多次激发产生的反射波,在不同接收点上接收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波记录进行叠加。如图6.2.1所示,具体工作方法是选定偏移距和检波器排列距离之后,每激发一次,激发点和整个检波器排列垂直测线整体向前移动一个距离,直到测完整条剖面。
如果是单边激发(见图6.2.1),则S1、S2、S3、S4为激发点,D1、D2、D3、D4为接收点。此外,还有双边激发的多次覆盖系统等。
7、重力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1.重力勘探的阶段与分类
1)重力预查:通常是在很少进行过地质或物探工作的大面积区域进行小比例尺重力测量,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工作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的概念,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和其他物探工作的依据。
2)重力普查:一般是在重力预查、航空磁测及有关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中比例尺重力测量,目的是划分区城构造、圈定隐伏岩体范围和圈出成矿远景区和地质填图等。
3)重力详查:是在重力普查和其他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对有希望的远景区进行较大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目的是寻找局部构造或隐伏岩体,较确切地划出成矿远景带。
4)重力精测:在重力详查、地质详查和其他物探资料圈定的含油气构造上或对成矿有希望的岩体上进行精细的重力测量,目的是确定地层或矿体的产状要素,提出钻孔设计意见等。
上述4个阶段是按照重力勘探的程序划分的,实践中可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已有物探和地质资料及其具体条件,灵活掌握,必要时也可跨越阶段直接进行重力普查或详查,以完成某项地质勘探任务。
另外,野外工作方法按照重力勘探的形式又可分为路线测量、剖面测量和面积测量三种,其中面积测量是重力测量的基本形式。
2.面积测量测网的布置与敷设
1)测网的布置:重力面积测量的野外工作,首先要布置测网。布置的原则是: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或地质体长轴走向;对于近似等轴状地质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测点密度要求;一般以有2~3条测线、每条线(或中心线)有3~5个点通过异常区为原则。
2)测网的敷设:中小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的测网,可用1:5万地形图或相应比例尺航片定点,用气压测高程或图上估算高程,以取得测点的坐标数据;在大比例尺重力测量时,必须用经纬仪测出测点的坐标、高程。
由于重力勘探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不同,因此采用的工作比例尺、异常精度等均不相同,这里给出数据以供参考(表3-3)。
表3-3 重力勘探不同阶段所用比例尺及测网设置
为了对地形影响进行校正,必须收集工区及其一定范围的1:5万地形图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片。在大比例尺的重力测量中还要进行大量的地形测量工作。其中近区地改时还要用水准仪进行八卦网高程测量。
3.重力仪的野外观测方法
1)基点网:重力仪测量是测量相对重力值,因此必须在工区外围非异常区先设好总基点。如果是大范围、大面积的重力测量,就要建立基点网。总基点或基点网基点都必须与上一级的全省或国家基点网联测。
2)测点观测:每天进行测点观测前需先对基点进行观测,基点观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测线进行测点观测。由于重力仪本身弹性系统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以及日变等因素的影响,会使重力仪的读数零点随时间发生变化。故在野外观测除对早基外,必须每间隔一定的时间对基点观测一次,以便进行零点校正。间隔时间的长短视仪器的性能和施工设计精度的大小而定,少则半天(对午基),多则一天(对早晚基点)。晚上收工前要对晚基。
重力仪是一种高精度的仪器,因此在野外观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仪器受到剧烈震动、撞击、大角度倾斜等情况发生。
8、野外勘探与试验资料搜集与整理
2.1.12.1 槽探
2.1.12.1.1 目的
了解浅部地层岩性以及观测槽探设计的专门项目内容。
2.1.12.1.2 基本要求
按槽探技术要求进行槽探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1.3 内容
(1)槽探统一编号。
(2)槽探野外编号:野外施工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槽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槽探目的:进行槽探的用途,解决的问题。
(7)地貌部位:槽探工程所处的地貌单元。
(8)施工日期:施工的年、月、日。
(9)照片编号及说明:简要说明照片内容、类型、拍摄地点和日期。
(10)施工过程。
(11)主要观测内容与地层描述:主要观测内容是指槽探设计的观测内容(包括地层描述),地层描述是指对地层岩性、结构、层序和形成环境的详细描述。
填写附表29。
2.1.12.2 水文物探
2.1.12.2.1 目的
(1)划分测区地质剖面,确定含水层、隔水层、软弱夹层的分布、含水层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及富水地段。
(2)覆盖层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埋藏冲洪积扇的分布、结构、底板形态。
(3)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态。
(4)地下水水位区域埋深和地下水TDS变化规律,以及咸水分布范围、咸淡水界面、咸水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5)岩溶发育带的分布位置、发育程度及其深度,寻找隐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暗河。
(6)隐伏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空间分布与风化壳厚度,对风化壳进行分层、分带。
2.1.12.2.2 基本要求
按物探技术要求进行物探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2.3 内容
(1)物探统一编号。
(2)物探野外编号:野外施工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地貌部位:物探工程所处的地貌单元。
(7)物探方法:如为表中所列的方法,可在前面方框中打勾;如为其他方法,则在最后一行详细填写名称并在前面打勾。
(8)照片编号及说明:简要说明照片内容、类型、拍摄地点和日期。
(9)施工过程。
(10)物性分层及描述时代:用标准地层时代符号。
(11)岩性与物性描述:岩性描述岩石颜色、结构、名称,物性描述岩石物理特性。
填写附表30。
2.1.12.3 试坑渗水试验
2.1.12.3.1 目的
了解浅部地层渗透性,计算其渗透系数。
2.1.12.3.2 基本要求
按试坑渗水试验技术要求进行试坑渗水试验工作,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2.1.12.3.3 内容
(1)试验统一编号。
(2)试验野外编号:野外试验时的编号。
(3)经纬度:自然地理坐标。
(4)高程:按“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要求的坐标系用GPS精确测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对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项内容明确确定工程的地点。
(6)试坑直径:单位m。
(7)试坑深度:单位m。
(8)渗透深度:单位m。
(9)水层厚度:单位m。
(10)毛细高度:单位m。
(11)岩性:一般简单描述岩石的颜色、结构和名称。
(12)延续时间:试验持续时间。
(13)供水桶:指供水桶水面高度。
(14)渗水体积:单位m3。
(15)稳定流量:稳定渗透时的流量。
(16)累计延续时间:累计试验持续时间。
(17)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描述。
(18)试坑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
填写附表31。
9、车辆工程与地质勘探工程哪个专业更好
车辆工抄程与地质勘探工程,这两个专业,请恕我直言,根本没有可比性。
车辆工程毕业之后去机械类的企业,工作环境好一点,但是就业压力比较大,相对收入低一点。
地质勘探工程毕业之后主要从事野外作业,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就业压力小,特别是国内排名比较靠前的几所学校,地质勘探工程专业毕业生几乎供不应求,收入也比较高。
你自己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