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辆纵向行驶空间不足容易引起什么
车辆纵向行驶空间不足,车辆之间距离狭小,强行容易发生刮蹭,拥堵。平时应该避开那样的路段。
2、请说明纵向冲击力在车辆中的传递过程?
向减震大家都清楚,有减震弹簧,有避震桶,但是汽车的前后冲击是如何减震的?
静态来说,没有震动。是由悬架来承受纵向力的。

动态来说,如下图:

红线是大致的轮芯运动轨迹
可见,不同尺寸的轮胎与相同障碍物方块的接触角是不一样的。由此可得出震动在纵向(前后)及垂向(上下)的分力不一样:大轮在纵向(前后)的分力会更小些,换句话说,大轮在纵向(前后)的受力更小。
再换句话说,大轮垂向(上下)冲击由减震器承担更多。纵向(前后)由悬架承担的冲击更小。
PS:纯刚体不考虑轮胎的情况下,假设越障速度相同,虽然轮芯跳动高度一致,但振动频率大轮更低(速度一样,轮跳时间长,频率就低了)。说人话就是舒适性更好。
直观的体会就是找个行李箱在沥青路上拉一下,震得手麻,因为轮子小,振动频率高且纵向冲击大。
2:
比如急加速和急减速?或者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坑坑洼洼,还有前驱汽车轮子转动时是如何带动车身前行的?
急加速和急减速,大部分是由悬架承担的(可以简单理解成图1的情况)。但因为车的质心高度问题,会出现加速抬头,减速点头的情况。这部分分力,是由减震器承担的。而在悬架设计中,有anti-squat和anti-dive的设计,是用悬架内应力抵消部分点头/抬头的力量。
遇到坑坑洼洼的解释看1。
汽车向前开时,轮子转动,地面给轮胎向前的摩擦力,轮胎推轮圈,轮圈推轮芯,轮芯推羊角,羊角推摆臂,摆臂推副车架。
3:
传递力矩的部件是上摆臂还是下摆臂?如果是下摆臂,为何不把汽车的下摆臂做成软性连接?比如用弹簧前后方向布置,这样会不会大大提高行驶舒适性?
双A结构,上下摆臂都传递。麦弗逊结构,下摆臂和减震器塔顶都传递(这也是为什么麦弗逊的减震器芯部会比较粗的原因,因为要传递弯矩)。

双A臂上下都受纵向力
双A臂上下摆臂受力的比例为F上/F下=L1/L2,其实就是杠杆原理。

麦弗逊也一样。
但是,实际计算中,还有内倾角、上下摆臂横向长度、主销后倾角等等影响悬架几何的因素,并没有这么简单的计算。
至于摆臂与副车架的连接,看下图:


本来就是软连接啊!橡胶衬套本身就承担了弹簧和阻尼的作用了。越障时摆臂与副车架之间纵向振动的缓冲,就是靠摆臂内侧这两个衬套实现的。汽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在舒适性和操控性还有成本上综合考虑,这个位置用橡胶是最适合的。太软影响操控响应性,太硬影响舒适性,用弹簧的话结构不好做成本也会飙升,经过几十年,最终筛选出了使用橡胶作为衬套的方法。(橡胶衬套的材料选择,涉及到NVH和模态分析,在此不表)。赛车只考虑操控性不考虑舒适性,可以用轴承做硬连接。
3、车辆纵向控制需要考虑的内容是什么?
纵向控制不仅要考虑对规划轨迹的跟随,还要考虑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等综合性能指标。完整的纵向控制还涉及对各动作执行机构的控制、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同时还需要考虑纵侧向运动间的耦合,根据路面附着条件、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值等做出全局最优控制。
4、汽车智能驾驶的车辆纵向控制?
acc自适应巡航还是有必要的,目前很多车里都有这个功能了,可以有车道偏移预警回和防撞系统都是比较答不错的。在实际驾驶中还是用得到的。 ACC是英文Adaptive Cruise Control的缩写,是基于车辆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基础上,在车辆前方增加直接向前方投射...
5、汽车的横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分别是指什么
纵向稳定性,是指汽车抵抗因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而发生向前或向后翻车的能力。当汽车装载后质心过高、过前,下坡坡度过大,车速过高而突然制动,都可能发生前翻。当汽车装载后质心过高、过后,上坡坡度过大,或汽车突然加速时,也可能发生后翻。
6、纵向整合含义是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公司实施纵向整合策略的目的是控制某种资源、保障供应,如收购上游原料供应商,或拥有某种渠道、扩大销售,如收购下游零售企业。纵向整合的发起者通常已经在原本行业占据领先,在整个产业链上地位突出的公司。比如在重型卡车柴油发动机市场已做到国内第一的潍柴动力(000338)通过兼并收购,向上游整合进了变速箱、车桥业务,向下游整合了重型卡车、装载机、大客车整车制造业务,成为一家在整个重型车辆产业链上都有布局的公司,形成强大竞争力。但是,纵向整合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合理协调资源,将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公司融合为一个整体,也很容易失败。在商业社会中,纵向整合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产业链还是保持各自独立的分工合作方式。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7、纵向控制指的是什么?
对车辆前进方向上行驶速度控制,可以理解为将行驶轨迹考虑为直线,车辆在各轨迹点的速度规划和运动控制。
8、车辆纵向控制方法是什么?
纵向行车间距的大小,取决于行驶速度、驾驶人思想集中程度、驾驶技术水平、精力充沛程度以及汽车制动装置工作性能、运行条件(道路、气候)等。一般情况下,在公路上要保持30m以上;在市区要保持20m以上;在繁华地区要保持5m以上;在冰雪路面上要保持50m以上;若气候恶劣或道路特殊时,还应适当加长。
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同向行车间距的米数,可近似等于行车速度的千米数。例如,行驶速度为40km/h,则行车间距应大于40m。尾随车辆因受前车的影响,视线不良,驾驶操作被动,这时后车与前车应保持适当的纵向间距,以便观察前车的动态,保证安全行驶。
(1)在一般道路上正常行驶时,可采用“2秒跟车法”,与前车保持2s的行驶间距。
在路旁找一个参照物,当前车通过后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也就是数2s,然后确定跟车距离。在高速公路上,掌握跟车距离的时间可增加到3s。若少于2s,则说明跟车过近,若前车突然紧急制动,后车将没有足够的空间
和时间的反应,可能会导致追尾事故。
(2)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跟车距离可适当加大,一般可以按照时速的“千米”数对应的“米”数来确定跟车距离,如以100km/h的车速行驶,那么跟车距离最好不要低于100m。
车速达到120km,跟车距离应不少于120m。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最好不要采取紧急制动,否则很容易导致爆胎等事故。不同车速下的安全距离见表2-1。
特别提醒
以上方法都是在车况良好,道路条件、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及生理条件良好的状况下运用。
雨、雪天路面湿滑,雾天视线不良,以及车况差、制动不灵,人疲劳、反应能力下降等情况下,跟车距离应适当加大,变为“4秒”法或“5秒”法,以确保合适的安全跟车距离。
特殊气候或道路条件变差时,安全间距应相对增大;雨、雾、坡道或夜间,安全间距应增大1。
5倍;雪、结冰路段,安全间距应增大3倍。
遇到障碍物时,要用极低的车速跟车行进。跟车距离可以适当缩短但不能过分靠近,一般至少保持5?8m的安全距离,以双眼能看到前车后轮着地位置为合适。
在跟随前车行进中,除不能跟前车的距离太近外,前车的驾驶人应随时注意观察尾随车辆的动态,尽量避免紧急制动,防止尾随车辆因制动不及时造成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