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车辆百科 > 民国车辆段

民国车辆段

发布时间:2021-04-21 17:45:20

1、民国时期是指哪几年?

中华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开始,以1949年为终,共38年。

拓展资料

中华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0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中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1905年8月,孙中山将此前所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作为同盟会宗旨写进《中国同盟会总章》,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就在此时,他最终为将来新生的共和国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2、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能达到8小时吗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能达到8小时。
因为当时的京沪铁路不是从北京到上海,而是从南京到上海,也就是现在的沪宁铁路。全长300多公里,按那时的水平,火车每小时行驶40公里左右是可能的,8小时能跑完全程。有报道说,1912年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时,乘火车从上海到南京,用了7个多小时。所以“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仅需8小时”并不稀奇。
现在的京沪铁路,则是从北京到上海,与民国时期完全不同。民国时期它分成平津铁路、津浦铁路和京沪铁路三段,全程8小时当然不可能的。此“京沪”非彼“京沪”也!

3、民国时期 具体指的是什么时间段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年四六○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因此,民国时期指的就是从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间段。

4、中国民国时期时间段

应该是1912-1948,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所以要重1912年开始算,而49年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所以不能算作中华民国。

5、民国1919年为止的江苏部分的铁路线。

到1919年为止,江苏省内的运营铁路有以下几段:

 

1、津浦铁路,全线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江北),1911年通车:

包括徐州段和浦口段

 

2、沪宁铁路,从南京到上海(当时上海仍然属于江苏),1908年通车

 

3、沪杭铁路,从上海到杭州,1907年通车

 

6、民国时期建设的铁路名称是什么?

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激发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举起“救亡图存”和“实业救国”旗帜。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海外侨商纷涌而至,投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先后修建了潮汕铁路、汕樟轻便铁道和汕潮电车铁路三大铁路。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汕头商贸的繁荣。
1925年,民国汕头市第三任市长肖冠英在其所著《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对汕头作这样精彩描述:“夫汕头一埠,据海关报告,每岁贸易额六七千万两,为潮梅各属及闽赣边县之门户。凡此等地方外出南洋群岛及东南亚细亚之移民、与夫对外贸易,悉由此经过。故其商业经济影响所及范围甚大……为全岭东之总汇,潮梅商业之中枢。”至二十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汕头的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怡和、太古、渣华、华暹、民生等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1948年,民国汕头市长李国俊在《今日的汕头》这样形容:“汕头市工商荟萃,华洋杂处,为南中国第二大商埠,亦为岭东潮梅各属以至闽赣吐纳口岸。侨胞出入往来,均以此为孔道。故其环境与地位,实与一般县份有别……港澳两地,海通八达,商业发达,经济与汕头之关系,较诸其他地方,犹见重大。”由此可见当时汕头在华南乃至东南亚、港澳一带的重要地位。
潮汕铁路因在当时国内号称“中国商办铁路之第一”而出名。殊不知同在这片热土上,还有一条汕樟轻便铁道和一条汕潮电车铁路,只因建造时间比潮汕铁路慢了十余年,也没过多的宣扬,故鲜为人知。笔者根据汕头市馆藏有关档案史料,对汕樟轻便铁道和汕潮电车铁路作简单介绍。 (黄浩瀚)
■ 链接
汕樟轻便铁道
汕樟轻便铁道是由大埔人杨俊如和肖秋林等倡议创办的。计集资22.5万元,大部分资金由南洋华侨投资。1915年倡议资本集成后,1916年,组织成立了汕樟轻便铁道公司。1918年,汕樟轻便铁道由汕头开工建设至下埔站,1919年11月延筑至外砂渡口,翌年12月又延至外砂桥站,1923年延至澄海县城。全程共长16公里,设汕头总站和8个分站。
汕樟轻便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路上铺设铁轨,乘客坐座用藤竹做成的藤轿,置于台车之上,用人力推行轻便车车厢在两轨上滑行。座位等级分为特别和普通两种,特别级客座左右各坐2人,普通级客座前后各坐4人。沿站效仿火车铺设交通路轨,特别级和普通级车厢合计200架,推车工人180人。1924年秋,杨俊如赴香港订购车辆车轨,欲加改良发展。第二段路线计划延长至樟林,故称汕樟轻便铁路,但后来只有澄海县城至莲阳河岸一段筑成通车。
汕樟轻便铁道通车之后,每月收入国币7000元。除付推车工人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外,公司得纯利约国币2000元。1922年后由于路政工人罢工,工人要求收入增至三成半,加上时局变化,军事骚动,士兵乘车常不给钱,各种苛捐杂税及内部人事纠纷,结果常常入不敷出。1929年,将全线抵押于日本人控制的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押款为国币10万元。
汕樟轻便铁道汕头站周围的中山路同益市场北侧一带,原为荒冢,随着市政的发展,成为繁荣之地,市政府认为在市区内不宜设立车站,着令迁至郊外。1932年,随着汕樟汽车路修建通车,轻便铁道的营业大受影响,只作货运。又因车轨横越中山公园前,阻碍交通,市政府于1933年8月限令拆去。当时日本领事署即提出抗议,称轻便车公司已将其敷设地提供银行作担保,如欲强制执行迁移,须对台湾银行有相当赔偿,事情最后以阻挠而未拆,但是此后路轨枕木任其自然风化无人问津了。至抗日战争暴发,其历史使命宣告结束。现汕头市内,只留下“汕樟路”街名和轻便车头地名。
汕潮电车铁路
1919年,潮阳县绅陈坚夫、陈毅夫兄弟二人鉴于汕头到潮阳海道及练江水运迂缓,向政府申请兴筑汕潮铁路。铁路起自与汕头隔海的蜈田乡,经潮阳县城东沿练江北岸抵达贵屿镇,全长58公里。计划分三期完成,第一期资本预定100万元,资本大部分由陈氏兄弟负责,仅修筑后溪经东山至龙井一段,长5.8公里。工程兴建于1924年,由潮阳县人、曾留学日本的工程师陈心余设计施工。1927年12月,耗资100万元的汕潮电车铁路首期正式完工,铁路为狭轨式,故称汕潮电车铁路。第一期工程后溪至龙井段竣工通车,全长5.8公里,路基宽6米,铁轨宽1.2米,拥有汕头谦德洋行进口德国机车1台,客车12厢(可载600人)、货车6厢。后溪原为汕潮电船码头所在,至龙井之间河流比较淤浅,不便通舟楫。所以电车将行车时间与电船配合,发挥了较大作用。
汕潮电车铁路公司开始通车时每日收入平均300余元,收支平衡,后来由于广汕公路通车,行人旅客纷纷改道,铁路营业大受打击,连年亏损。1933年不得已停业改为手推便车,由原公司员工自行维持。1938年,日军南侵逼近汕头,国民政府下令全路段拆除,枕木多供作燃料,一切器材运往贵屿,后迁兴宁。到中日战争结束仍无力恢复,全部余产变卖,悉数摊还各股东,路基租让给潮兴汽车公司,汕潮电车铁路的历史就此结束。

7、民国时期蒸汽火车时速160km一小时

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是在火车行驶速度比较慢的或者停止的时候去的,比如在半路上破坏铁轨把火车逼停,达到一百六十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扒火车那是去做死啊。

8、民国段宏章是什么人

是指段祺瑞。

在电视里面里改了名字而已,段祺瑞下台后,主要居住在天津。1930年2月,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日本人认为有机可乘,密谋策动“北洋派大同盟”,

拥戴段祺瑞和吴佩孚为领袖,组织华北傀儡政权,以控制华北地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严词拒绝。

(8)民国车辆段扩展资料: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9、民国时期铁路共分几个区段,各铁路段的段长是谁?

没过实际的铁路分了很多种。嗯,各个军阀都有自己的铁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九。他们都是赞助的。

10、民国时期的中国铁路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当选大总统的袁世凯在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从1912年到1916年各国夺得的路权共达13,000多公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在关内修了约2,100公里铁路。

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1928~1948),在中国大陆上共修建铁路约13,000公里。

(10)民国车辆段扩展资料:

民国时期的铁路确实没有中途报站的相关规定。准备在中途下车的乘客,要想知道何时下车,只能自己看外面的站牌,或者四处打听。如果是夜间行车看不清外面的站牌,或者打听不出来,就有可能下错车站。

1913年,冯玉祥有一次带着一名护兵准备从北京坐京汉铁路火车到河南新乡。火车下午从前门火车站出发,到了高碑店,夜幕已经降临,窗外景物依稀难辨。

火车轰隆隆行驶在夜色里,冯玉祥也不知道到了哪个车站,于是向茶房打听:“离新乡还有几站?”茶房回答:“还有四站。”

冯玉祥叮嘱护兵:“记住,还有四站,咱们就下车,不要坐过了。”护兵也非常认真,嘴里念叨着:“再有四站就下车。”

叮嘱完毕,冯玉祥蒙眬入睡,但又似睡非睡。火车经过一站又一站,他一直在心里默记着。眼看着第四站过了,他突然听见护兵说:“到站了,下车。”

于是匆忙下车。下车一看,两人顿时傻眼了,只见一座岳王庙映入眼帘,原来他们下车的站是河南汤阴县,离新乡还有好几站呢。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茶房”记错了车站,还是冯玉祥数错了站数,这个故事充分证明,民国火车没有完善的中途报站机制,给旅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与麻烦。

老舍的小说《番表》就描写了一位小心翼翼的旅客,他从北京上火车,车开不久就向“茶房”打好招呼:“到了天津告诉我一声。”

一路上,只听他不停地向“茶房”和别的旅客询问:“到天津了吗?”“快到天津了吧?”茶房不厌其烦,脸色非常难看。

民国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一般分为几种:车队长、查票员、司机、司火、轫夫、行李员等。此外还有一些杂役,如茶房、车僮、清洁工等。这些人各司其职,“报站”都不是他们分内的事。

虽然说民国火车没有规定报站制度,并不意味着旅客下错车站的事件会频频发生。首先,民国火车查票极为频繁,一般是每到一个大站、甚至经过任何一个车站都要查票,查票员可以提醒旅客注意下车;

其次,民国火车的停站时间也非常长,动辄十几分钟。就算有旅客到了站而没有及时发觉,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民国铁路虽然从国家层面没有规定必须报站,但是有的铁路局为了方便旅客也自行规定了报站制度。

如1935年北宁铁路局规定,列车快到站时,由车僮“高呼站名”。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车僮对这个规定非常懈怠,“并不实力奉行”。

此外,车僮属于高级服务人员,一般只有头等、二等车上才配备,而最需要这项服务的却是三等车的乘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民国时铁路中途不报站 冯玉祥曾下错车


与民国车辆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