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车辆百科 > 车辆价值占比

车辆价值占比

发布时间:2021-05-06 19:04:59

1、一般情况下,自己拥有的私家车,价值占的个人资产的百分之多少

纯粹个人建议,我觉得10%是比较安全的,最多也不要超过30%。如果你过多比例的资产被沉淀在汽车上,你会对资金流动感到压力的。

2、汽车综合价值主要由哪五个方面组成?

首先,无论购买什么产品,性价比最重要。用一个等式来概括,性价比=性能+配置+外形+先期与后期资金投入。随着消费观的不断理性化,单纯的价格纷争已无法引发消费者的兴趣众厂商纷纷以性价比作为诉求的焦点。而实际上这个“价”不单指价格,而是包括从买车到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所有合理支出。

第二,故障率。在使用过程中,较低故障率的车能够减少消费者的维修费用,减少时间成本,避免用户因车辆故障引发的经济损失。因此,故障率直接影响着下文将提到的使用成本。所以故障率应该作为汽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使用成本。使用成本包括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油耗。近年来,燃油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到买车支出中。油价节节攀升,日后的燃油价格势必会与国际接轨,价格持续上扬。因此选择一辆燃油经济性高的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尤为重要。第二个要素是维修保养费用。很多消费者在买车前都会咨询保养和维修的标准,但仅仅了解了保养的费用是不够的。人们普遍认为价格低的车,保养和维修费用就低。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保养的费用是具有弹性的,在规定的保养间隔时间进行保养,如果您的车辆车况较好,那么保养的价格会相对较低。因此在选车的时候,车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是要最先考虑的。衡量保养费用的重要指标就是保养周期,而不是单次保养费用。第三个要素是时间成本,就是因故障和维修而造成时间成本和精神上的损失。因此,选择一辆技术稳定质量过硬的车,才能够避免日常使用中时间成本的损失。
第四,汽车残值。“汽车残值”是评价汽车性价比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选购汽车时一个可以量化的参照物。买车实际上也是一项投资,选择一辆“常葆青春”的车能够减少车辆更新换代的损失,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欧洲车在二手车市场上残值普遍较高,主要就是源于其科学的整车设计和严谨的加工工艺。

第五,价值中包含着服务。目前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产品层面的竞争,他们在服务方面下的工夫越来越大。购车是要考虑厂家的服务理念、服务硬件、服务技术和配件运营等。
回答仅供参考!

3、车辆自身的价值如何测算?

这个主要是通过各个部件的价值来测算的。

4、车子,应该占自己身价的多少才合理!

这个也没有太模式化的规定,主要看你购车的用途,要是1000万的身价,仅仅是考虑自己用或是家用的话,百万级别的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主要用于商务用途,经常应付商务场合的话,建议200万级别的车,在商务场合的说服力大点,看你对你的进一步发展都能起到一定作用。要是你比较喜欢玩车,追求车辆的极致享受的话,根据你对车的理解很发烧程度,控制在300万以内比较合理。

5、汽车价值构成的五大要素

首先,无论购买什么产品,性价比最重要。用一个等式来概括,性价比=性能+配置+外形+先期与后期资金投入。随着消费观的不断理性化,单纯的价格纷争已无法引发消费者的兴趣众厂商纷纷以性价比作为诉求的焦点。而实际上这个“价”不单指价格,而是包括从买车到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所有合理支出。

第二,故障率。在使用过程中,较低故障率的车能够减少消费者的维修费用,减少时间成本,避免用户因车辆故障引发的经济损失。因此,故障率直接影响着下文将提到的使用成本。所以故障率应该作为汽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使用成本。使用成本包括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油耗。近年来,燃油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到买车支出中。油价节节攀升,日后的燃油价格势必会与国际接轨,价格持续上扬。因此选择一辆燃油经济性高的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尤为重要。第二个要素是维修保养费用。很多消费者在买车前都会咨询保养和维修的标准,但仅仅了解了保养的费用是不够的。人们普遍认为价格低的车,保养和维修费用就低。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保养的费用是具有弹性的,在规定的保养间隔时间进行保养,如果您的车辆车况较好,那么保养的价格会相对较低。因此在选车的时候,车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是要最先考虑的。衡量保养费用的重要指标就是保养周期,而不是单次保养费用。第三个要素是时间成本,就是因故障和维修而造成时间成本和精神上的损失。因此,选择一辆技术稳定质量过硬的车,才能够避免日常使用中时间成本的损失。

第四,汽车残值。“汽车残值”是评价汽车性价比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选购汽车时一个可以量化的参照物。买车实际上也是一项投资,选择一辆“常葆青春”的车能够减少车辆更新换代的损失,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欧洲车在二手车市场上残值普遍较高,主要就是源于其科学的整车设计和严谨的加工工艺。

第五,价值中包含着服务。目前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产品层面的竞争,他们在服务方面下的工夫越来越大。购车是要考虑厂家的服务理念、服务硬件、服务技术和配件运营等。

6、汽车品牌价值在车价里面的占比,同样一辆车,挂不同的品牌车价会有多大影响?

其实,中外车价的差别也一向是晨报关心的重点,所以也借此重新作一探讨。
中外车价的可比性
中外车价可不可以进行比较,或者如何比较才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合理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难题。这里,不妨将各种影响车价的因素做一个简单的罗列,以此为基础展开车价的比对。首先,车型与基本配置必须相同。车型相同自不待言,即便是同一品牌,不同的车型如敞篷跑车与普通轿车之间的可比性实在是微乎其微。而基本配置更需要十分小心:作为一辆汽车,最为基本的配置就是引擎与变速箱,前者对车价的影响肯定要比后者大,如同样是奔驰的S车系,
S600价格比S280要贵出一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6升引擎与2.8升引擎的差别。
其次,内饰与附加配置。这是最难以比较的部分,由于内饰与附加配置往往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加以变化,所以不少厂家都十分愿意强调车价在这方面的不可比性。实际上,与基本配置相比内饰与附加配置在车价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就以业内曾经认为价格档次拉得非常大的丰田威驰为例:其1.5自动挡版从最基本的型号11.98万元,到最昂贵的15.98万元,其间的差别为运动版、高级音响版与电子导航版,它们与最基本的型号相比主要是多出了电子控制的运动模式、高级音响以及电子导航系统,而最大价格差别则为4万元左右。应该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款大型豪华的车,越是高档豪华的轿车,3~5万元的价格差与总价相比所占比例就越小。如果发现国内外车仅仅因为内饰与附加配置不同就加价10万元以上的,很可以追究一下有关方面的利润究竟有多少。
再次,国内外的税率差别。这在各国都无法回避,其实由于目前国内的汽车制造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多比较简单的零配件成本可能比海外低;而国内劳动力的成本总体来说也比海外低许多,所以许多厂家习惯于将国内车价相对比较高归结于国内外的税率差别,其实从生产与采购成本来看,国内车厂在某些领域也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
说明:1、价格仅供参考,具体车型情况请咨询有关权威部门;2、美国购车需要交纳6%左右的税,日本购车要交3~5%的税,这里均未加入。
国内车价总体来说比海外高。其中,国产小排量的轿车已经与海外车价持平,甚至比海外略低,
波罗就是明显的例子。由此往上,不同车系的车均比海外价格高,甚至连以高性价比著称的韩国与日本车也同样如此。越是高档豪华的轿车国内外的差价就越大,甚至可以相差到一倍以上。
有关未来的预测
从目前的形势来判断,国内车价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的,类似于波罗这样价格比将来肯定会在所有档次的车价上得到体现,只是下降的速度未必十分迅速。
在未来的3~5年里,国内车市尤其是中低档车会在降价之中与海外车市逐渐地接轨,而高档豪华轿车则难以一时与海外车价接近。但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轨还是存在着一些变数的。根据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不少车厂很可能是在性价比上下功夫,而不会在价格上绝对地下降。此外,对于追求高技术的车迷来说,车价更可能一直高位运行,因为在新技术的投入上毕竟有较高的花费与较大的风险,许多厂家都会对此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的态度。

7、汽车应当占自己资产的百分比是多少?

这个说不清,刚开始也许砸锅卖铁买个车,可以占家当一半了,后面有些钱后也许就是个零头了,占个百分之几了不得了。反正买车建议量力而为,一步到位是要不得的,几百万的车是开,几万块的车也是开,看自己的经济情况吧。望采纳。

8、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价值占整车价值比重有多少

看车不一样啊,好的发动机比重大些

9、世界各国的汽车占世界市场的比例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4个阶段。
开创阶段 19世纪80年代,德国首先制成有实用价值的汽车(轿车)。由于当时巴黎有宽阔的道路和奢华的社会风气,汽车工业在法国最先得到发展。后来,在欧洲和美国出现过上千家作坊式的汽车制造厂,生产过3000种以上的车型。但早期的汽车有华丽的装饰,又分散在许多小厂小批生产,成本很高,售价昂贵,销售量增加很慢。许多小厂因此关闭,只有一些生产过马车、自行车、缝纫机和煤气机等产品的厂家还能继续进行小批量生产。1905年美国渥尔茨汽车公司年产商品汽车为6500辆,这是当时年产量最大的一家公司。
发展阶段 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H.认为,汽车应该去掉不必要的装饰,简化机构,他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大幅度降低售价,使汽车从富人的奢侈品变成一般人的实用的交通工具,以扩大销售量。他还主张减少车型,集中生产单一车型,并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1907年,他推行了在轻武器、钟表等工业行之有效的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加工方法和技术管理措施。1908年,他又将简朴无华、简单实用、易于维修的 T型轿车投入市场,取得很大成功。到1909年底,T型轿车销售量已达15万辆。1913年,福特首先建立汽车的流水装配线,改变汽车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行计画生产、同步生产和连续生产。这种大量生产技术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引起再一轮的降价,进一步扩大销售量,采用适合于更大批量生产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快资金的周转。1923年,他的汽车销售量将近 200万辆。1908~1927年间共生产 T型轿车1500万辆。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数量几乎占世界产量的一半。T型轿车对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机械工业和大量生产技术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在这期间,汽车工业成为机械制造工业中的最大部门,大量生产技术得以在机械工业中扎根,并得到推广和发展。
福特的成功促使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公司陆续改变汽车设计,采用大量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和售价,从而扩大了销路。1929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为 500万辆,英、法、德等国的年产量也都接近20~30万辆。在汽车大发展的这一时期,许多中小汽车制造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不能采用先进的大量生产方式,产量低而售价高,陆续被淘汰或兼并。到1930年初,美国仅剩下44家汽车制造公司,欧洲的汽车制造公司也从90家减少到41家。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在欧洲建厂或购买汽车厂,形成为跨国公司。
垄断阶段 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汽车生产受到打击。但在3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先于其它机械工业恢复并有所发展,而且有不少中小汽车制造公司破产或被合并,在几个主要汽车生产国中,都出现了大公司垄断的局面。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大公司生产的轿车,约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世界市场的30%以上。法国的雷诺、别儒和雪铁龙 3家公司,德国的奔驰、曼恩和奥佩尔 3家公司,英国的奥斯汀、摩立斯和标准3家公司,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都在本国的汽车工业中居于垄断地位,并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都投入到本国的战时生产中,民用汽车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大发展和市场的重新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汽车工业先后恢复起来,继而转入大发展。全世界汽车的年产量从1950年的1058万辆增加到1978年的4249万辆。1982年,由于经济衰退降到3673万辆。从50年代起,除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已恢复原来就很发达的汽车工业外,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汽车工业也已逐步恢复。日本、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汽车工业纷纷引进技术,从装配到制造,发展迅速,出现了新的竞争局面。美国由于各公司主要注意生产大型轿车,忽视产品更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地位下降,其汽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75.68%降到1982年的19.02%,而西欧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却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中,汽车生产在所有生产国都有继续和加快集中的趋势。
日本的汽车工业,从50年代起发展很快。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将汽车零件的生产列为重点扶植对象,使汽车零件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建立了汽车工业的牢固基础。特别是生产耗油量小的紧凑型轿车的方针,使日本的汽车年产量由1950年的3万多辆增加到1982年的1073万辆,超过了美国,占世界产量的 29.23%。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市场和技术预测、组织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质量较好。他们对管理工作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各国陆续降低汽车的进口税率,减少进出口的障碍。1969年,日本出口的汽车占总产量的10.4%,1982年增至52.09%。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这两个因素促进了统一的国际汽车市场的形成。由于客车和货运汽车的用途不断扩大,产量继续增加,这两种汽车就成为汽车生产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82年,日本的客、货车产量为 385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5.88%,其中有47.38%出口。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日本和联邦德国生产的紧凑型轿车畅销,美国的大型轿车失去了大部分国外市场和一部分国内市场,造成市场重新分配的局面。
从50年代后期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进口整车征以重税的同时,降低汽车散装件的进口税,鼓励外国在国内建立汽车总装厂,再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直至国内能自制汽车。如西班牙于1956年利用旧飞机厂建立货车厂,1959年在零件装配的基础上建立轿车厂,1982年的汽车年产量已达107万辆。巴西于60年代初,从开设欧洲的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开始,70年代初已发展到本国制造汽车,1982年产量已达到86万辆


与车辆价值占比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