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购买的美制长弓阿帕奇性能如何?为何台湾人以及台媒会叫嚣武直10的战斗力远不如阿帕奇?两者对比如何
阿帕奇最大的优点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动机强大,这使得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吨,而武直十不过7吨,欧洲的虎式只有6吨多。
这意味着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战斗负荷,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游刃有余的机动灵活性,更加充足的武器和电子设备,以及更加远的作战半径和更长的留空时间,值得一提的是阿帕奇的关键位置还有能够抵挡23毫米小口径机关炮的装甲。以上这些优点对于武装直升机这样的支援压制火力都是非常有利的优势。
从设备来说长弓阿帕奇在阿帕奇的基础上加装了一杆长弓火控雷达,可以无死角的覆盖一个以自己为圆心半径十公里左右的作战范围,并且能同时跟踪两百个以上的目标,这样的装备别的武装直升机都没有,可以说长弓阿帕奇拥有的战场控制力是别的武装直升机无法望其项背的。
从武器来说阿帕奇在载重上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阿帕奇不管是执行任务或是表演,经常都是满载16枚地狱火导弹,但是如武直十和虎式虽然参照阿帕奇的标准,最大载弹量能够达到16枚反坦克导弹,但是很难满载飞行,原因无他,这样的挂载量会接近机体极限,从而容易损伤满负荷运转的发动机,同时安全性和实用作战范围都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台湾媒体说阿帕奇更强也并不能说就是叫嚣,这是事实,要指望现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研制的武器超过美国那是不现实的。要说武直10相对于阿帕奇的也并非没有,武直十专用的空空导弹可以用于空中格斗,这个阿帕奇就不具备。对美国来说制空权是可以牢牢把握的,这个功能就显得画蛇添足了。不过对其他国家而言,就难说了,多少算个不小的砝码吧。
可以说阿帕奇是目前最为专业的直升机对地打击平台,不过这也仰仗美国的军备体系,美国陆航拥有种类繁多的武装侦查直升机和无人机来与阿帕奇构成侦查-打击体系,同时有强大的空军为掩护。而台湾并不能将这样的体系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像虎式或武直10这样的侦查武装并重,并且有一定防空自卫能力的中型武装直升机可能更适合。
另外,专职武装直升机的维护相当费事,02年美国出兵伊拉克时,除了驻伊美军的阿帕奇,全世界阿帕奇停飞长达半年,原因就是零件紧张,每次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阿帕奇都要更换大量零件,并且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保养,因为武装直升机本来就是前线易损装备,用起来比造起来还费事,因此像台湾这种装备数量很少的阿帕奇,应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没有美国那样庞大的战争机器,这么点武装直升机一旦进入战场马上就会被战争磨盘磨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是最快被磨干净的那一个。
2、台湾海军舰艇数量?
台湾海军由舰艇部队、岸勤部队和陆战队组成。
当前台湾舰艇部队拥有7个舰队(驱逐第1、2舰队,巡防第1、2舰队,水雷、登陆、勤务舰队)、1个独立战队(潜水舰战队)、6个艇队(导弹快艇大队,第1、2、3巡防艇队,陆战队机械化登陆艇队,小艇大队)及1个舰反潜直升机大队。
岸上部队主要有1个岸置反舰导弹大队、6个雷达中队以及通信、气象、海洋测量、修护、补给、卫生、警卫等单位。陆战队主要有2个陆战师、1个战车团、1个战勤团、1个轻型航空队。海军总兵力约6.4万人。
主要装备有:
潜艇 4艘
2艘“海象”级潜艇,80年代初从荷兰购进,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具备水下攻击能力,性能较好;另2艘“淡水鲤”级潜艇,40年代美制产品,舰龄长、性能差,只能担负侦察、警戒及训练任务,基本不具备水下攻击能力。
主要水面作战舰
(1)驱逐舰18艘:
7艘“建阳”级(美制“基林”级)导弹驱逐舰,装备10部SM-1MR舰对空导弹(箱式),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1架“休斯”MD-500直升机。
6艘“富阳”级(美制“基林”级)驱逐舰,装备1架“休斯”MD-500直升机,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1部或2部双联I27MM舰炮,3~5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艘“鄱阳”级(美制“萨姆纳”级)驱逐舰,装备1~2门双联装122MM舰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5~6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1艘装备1架“休斯”MD-500直升机。
3艘“昆阳”级(美制“弗莱彻”级)驱逐舰,装备2~3门127MM舰炮,1门76MM舰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5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导弹护卫舰22艘:
7艘“成功”(美制“佩里”级),装备1部SM-MR地对空导弹,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2部4联装“雄风-2”型舰对舰导弹,1~2架S-70C直升机。
6艘“康定”级(法制“拉法耶特”级),装备8部“鱼叉”式舰对舰导弹,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1门127MM舰炮,4部324MM鱼雷发射装置,1架SH-2F直升机。
9艘“资阳”级(美制“诺克斯”级),装备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1架SH-2F直升机,4部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1门127MM舰炮。
(3)小型护卫舰:
3艘“平清”级(美制“奥克”级),装备4门40mm舰炮。
水面作战艇
(1)导弹快艇53艘:
2艘“龙江”级导弹巡逻快艇,装备2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1艘“靖江”级导弹巡逻快艇,装备4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50艘“海鸥”级(FAB)导弹艇,装备2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近岸巡逻艇45艘:
22艘“沃斯泊”级近岸巡逻快艇。
23艘100吨级以下近岸巡逻艇。
扫雷艇 12艘
4艘“永州”级(美制“鹳鸟”级)海岸扫雷艇;4艘美制“侵略者”级远海扫雷艇;4艘“云峰”级(用支援油船改装)海岸扫雷艇。
两栖登陆舰 19艘
2艘“Chung Ho”级坦克登陆舰,可载400名士兵,500吨物资。
1艘“高雄”(美制LST511)两栖指挥舰。
10艘“中海”级(美制LST511)坦克登陆舰,可载16辆坦克和200名士兵。
4艘“美乐”级(美制LSM-1)中型登陆舰,可载4辆坦克。
2艘“Chung Cheng”级(美制CAB1LDO)船坞型登陆舰,可载3艘通用登陆艇或18艘机械化登陆艇。
1艘“中正”级(美制“阿什兰”级)船坞型登陆舰,可载3艘通用登陆艇或18艘机械化登陆艇。
登陆艇 325艘
20艘通用登陆艇;205艘机械化登陆艇;100艘车辆/人员登陆艇。
7.支援杂劳舰船20艘:
海岸防卫
1个地对地导弹海岸防卫营,装备“雄风”型导弹。
9.海军航空兵飞机52架:
31架作战飞机,21架武装直升机。
当前,台海军“二代兵力整建”已接近尾声。至2001年,台海军将拥有美制“诺克斯”、法制“拉法耶”级和台美联合制造的“佩里”级等新型驱护舰近40艘;FAB等导弹快艇50余艘;拟购潜艇8~10艘;将2个陆战师改编为3个旅(联兵旅、基干旅、守备旅)。海军主要作战编组为:驱逐舰队2个、巡防舰队2个、两栖舰队、水雷舰队、勤务舰队、潜水舰队、航空指挥部、海蛟大队、海锋大队各一个。总兵力5.6万人。
3、台湾军队用什么坦克和步枪?
台湾陆军现装备的M24霞飞轻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均为美国在二战前后研制的老式装备,在世界各国军队中已极为少见,不过在台湾适合作战。M48H " 勇虎 " 坦克是台湾陆军现装备中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之一, 1984 年,台湾装甲战斗车辆发展中心在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的帮助下,开始研制这种坦克。 1988 年制成 2 辆样车, 1990 年 4 月 14 日首次公开露面,命名为 M48H " 勇虎 " 坦克,并在同年开始装备部队。该坦克基本上是美国 M60A3 坦克的底盘加装自行改进的 M48A5 坦克炮塔而成。车体两侧各有 6 个负重轮、3 个托带轮。其负重轮与台湾现役 M48A3 坦克通用,使后勤供应与维修更加方便。悬挂装置为扭杆式。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第 1 、 2 、 6 负重轮处有液压减震器。履带为双销销耳挂胶履带, 其上有可更换的胶垫。履带宽710毫米。车体两侧没有裙板保护。 坦克炮是由台湾按美国许可证生产的 105 毫米 M68 型线膛炮。离炮口 2/3 处有抽烟装置, 其前后均有防热护套。为使坦克炮能在行进间瞄准射击,它还配有双向稳定器。
步兵轻武器
T91步枪全长80厘米,枪托伸出达88厘米,比起台军仿造美制M16的现役T65K2步枪,重量减轻约半公斤,重量是3.17公斤,口径为5.56厘米,有效射程约600米,弹夹容量30发,长度也更短,不但适合中国人体形,也利于从事城镇、丛林等地突击战斗。由于枪身较短、重量轻,因此执勤与战斗官兵持枪的方式也与现役T65K2步枪不一样,多了枪背带有效强化值勤时的枪枝安全。
台军称,目前军中使用的T65K2步枪,自1986年量产至今,使用已近20年以上,枪管严重麻膛,妥善率偏低,无法满足战备需求,加上出现药室易腐蚀、结构复杂不易保养、枪身过长不易操作,以及无法与各式光学器材结合等问题,更重要的,近年台防卫政策已调整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步兵作战形态亦朝向“适合台湾岛之住民地、机动化作战方向发展”,T65K2步枪受限于基本设计,已无法满足部队任务需求。
4、为什么中国车子的驾驶位在左边,而美国却是右边呢?
110年前,“现代汽车之父”卡尔·奔驰发明汽车时,驾驶座是位于车身中央的。早期右驾右行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90%以上的人习惯使用右手,为准确安全地使用排档和刹车,设计师自然将驾驶座设定在右边。而早自马车时代,欧洲的人、车都有右行的习惯。汽车初问世时,车主绝大部分雇有司机,为方便司机为主人开门,早期汽车自然而然是右驾右行。英国右驾左行要想了解英国及其联邦成员国为何右驾左行,这还得翻开中古时期英国的“骑士决斗史”。以名誉为“第一生命”的英国骑士,上马决生死时,因右手持用武器,所以马匹必须靠左走,才能准确地刺杀对手。这样在不断地练习和对决中,骑士靠左行就成为习惯,久而久之,朝野蔚然成风。当骏马换成汽车时,现代英国骑士仍然沿袭右驾左行的传统,并带到了殖民地。
欧陆左驾右行20世纪20年代,随着车祸的频繁发生,有的车厂经研究发现,若右驾又右行,遇到超车,会影响视线,于是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左驾右行的新车款;到了1927年,欧洲大陆达成“左驾驶座靠右行驶”的制式行车规则。英国基于保守的传统,仍然坚持“右驾座”的设计,但在“遵守交通安全”的共识下,首创道路中央分道标线,得以兼顾行车安全与“面子”。美国左驾右行美国在汲取欧洲车的优点后,孕育出讲求舒适与安全的“美式汽车文化”。使汽车普及化的福特T型车,则在“左驾右行”的流行架构中,扮演了方向盘的角色。
1908年3月,福特推出了既便宜又耐用的车子,使“福特”的品牌占有全美的50%的汽车市场。亨利·福特一直认为“左驾右行是最理想的行车方式,因此T型车都是左驾的;北美大陆的公路规则,就如此定了下来。通行制是道路交通规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不然的话,人、车在道路上随意走动,必然使得交通毫无秩序可言。世界现存有两种通行制:一是左行制,另一是右行制。全世界大约有90%的国家实行右行制,将来全世界有可能统一采用右行制。
1300年,罗马教皇朴尼法斯八世宣布举行第一个基督大庆纪念时声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指示赴罗马朝圣者必须靠左行走。从此,左行制影响了西欧大部分国家和英殖民地。左行制源于水上航行。15世纪,英国海军为减少进出泰晤士河的船只事故,规定进入泰晤士河的船只将太阳运行方向让给驶出船只。因为泰晤士河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再转向东流,经伦敦入海,所以,出泰晤士河的船只靠东,而人们观看地图的习惯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于是形成了左侧通行制。
1756年,英国议会通过伦敦桥交通法,要求所有车辆靠左行。法国鉴于军人右手持矛或剑,为了避免两对军人在路上迎面相遇时矛剑伤人,要求把左面让给迎面来的队伍,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罗佰斯比尔发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马车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驶后来,拿破仑一世下令,要他的部队以及大型重车靠右行,于是,凡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都实行右行制。但是,法国到1852年才公布统一的国家法令,规定右行制。《古礼》曰:道路男子由右,妇女由左,车从中央,说明我国远在秦朝就有男子右行、妇人左行、车行中央的道路通行规定。
1841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势力侵入中国,在一些大城市里都有英国租界,英国汽车多,所以左行制传入香港和上海等英国租界,随后我国采用左行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在1792年就规定右行制,随着美国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增强,一些原为左行制的国家也改为右行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制军车、吉车不断输入,美国汽车的方向盘就是按右行制设计的。于是从1946年起,我国(除香港、澳门地区)又改为右行制,一直沿用到现在。
5、C-130美制大力神运输机的性能?特点?中国有无类似性的的机种?
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C-130“大力神”(Hercules)中型涡桨战术运输机是美国最成功、最长寿和生产最多的现役运输机,在美国战术空运力量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同时也是美战略空运中重要的辅助力量。Hercules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名字。
C-130诞生在“柏林封锁事件”发生后。“柏林事件”起因是二战刚刚结束后,由于苏联和盟国间矛盾逐渐激化,苏联为向西方盟国加压,封锁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陆上道路。而西柏林在停战协议中是盟国的占领区,当时居民还需要靠盟国救援生存下去。苏联认为只要封锁西柏林一段时间,盟国必将向苏联让步。但盟国立即展开了从空中向西柏林运送救援物资的行动,在长达近一年的封锁期内向西柏林昼夜不断的空运物资。这一史无前例的大空运彻底打乱了苏联的计划,最后苏联不得不重开封锁线,倒落得个坏名声。
“柏林事件”使各国充分认识到空运的重要性,而性能出色的运输机是空运力量的核心。因此当时刚由美国陆军独立出来的美国空军,于1951年向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关于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为期两个月,其技术要求细节如下:
·运送92名步兵或64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1980千米;最大载重需达到13608千克,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
·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
·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
·为了能进行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225千米/小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
·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此后洛克希德公司的先进技术设计部门——即著名的“臭鼬工厂”(Skun Work)很快地完成代号L-206的原型机。L-206方案于1952年11月战胜了其他厂家的设计方案,获得了空军的原型机制造试验合约。原型机YC-130于54年8月在加州伯班克完成首次飞行。空军对两架原型机的试验表示满意,随后在53和54年订购了27架C-130,首架量产型C-130A在55年4月首飞,56年12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的战术空运联队。
C-130采用高单翼、四发动机、尾部大型货舱门的机身布局。这一布局奠定了战后的中型运输机的设计“标准”,此后绝大多数中型运输机都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众多的重型运输机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因此说C-130是当代运输机的“鼻祖”,也并不太过分。
C-130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彻底的力求满足战术空运的实际要求,因此它非常适合执行各种空运任务。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大型的尾部货舱门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一设计起源于二战中的军用滑翔机,运输机中C-123是第一种采用这种设计的型号。但是把这一设计完善并推而广之的是C-130。C-130的货舱门采用了上下两片开启的设计,能在空中开闭;在空中舱门放下时是一个很好的货物空投平台,尤其是掠地平拉空投的时候,在地面又是一个很好的装卸坡道。而且该舱门也是整机气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下图为C-130在空投货物。
C-130的主起落架舱也设计得很巧妙,起落架收起时处在机身左右两侧旁突起的流线型舱室内,从上图能清晰的看到起落架舱。这个设计使得起落架舱不会占用宝贵的主机身空间,大大方便了货舱的设计,且使得主机身的结构能够连续而完整,强度大。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设计左右主轮距较宽,在不平坦的简易跑道上稳定性好。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突起的起落架舱增大了飞行阻力,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因此这一设计也为之后的各种运输机沿袭。C-130起落架舱内还装有用于启动四台主发动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在战地条件下不需要地面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起飞或移动。
高单翼也是C-130的一大特点,当然此布局第一次被采用不是在C-130上。二战时高单翼的设计并不流行,因为中低翼布局能令起落架的高度缩短,且制造上较为简易。但随着运输机吨位体积的不断飙升,中低翼设计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增大的螺旋桨使得机翼离地的距离必须增大,但这样的话沉重的机身离地距离也增大了,对机身强度、起落架的要求更高了,装卸货物也很麻烦。因此高单翼在这个时候就很可贵了:即可留出足够离地距离给螺旋桨(也包括翼吊式喷气式发动机),又使得机身能贴近地面。战后大量运输机采用了高单翼布局。C-130机翼的详细资料为:翼根翼型为NACA 64A318,翼尖翼型NACA 64A412,上反角2°30′,安装角翼根3°,翼尖0°,1/4弦线后掠角0°。全金属双梁受力蒙皮结构,机械加工的整体加强变厚度蒙皮壁板,长度14.63米。副翼由普通铝合金制成。串联式液压助力器,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供压。副翼上有调整片。富勒式铝合金后缘襟翼,机翼前缘用发动机引气防冰。
总而言之C-130在设计上是相当完美的,这也使得其发展改进的余地很大。
C-130第一种批量生产型号是C-130A,采用艾里逊公司的T56-A-1A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推力2790千瓦,使用3叶螺旋桨。最大起飞重量56337千克,有效载重15876千克,航程是3520千米。最初的27架使用AN/AN-42雷达,后期采用AN/APN-59,机首因此增大,结果获得了“小木偶鼻”的外号。C-130A于1956年12月开始交付使用,1959年2月停产,共生产231架,其中出口澳大利亚空军11架。之后的数十年里C-130家族里增添了众多成员:
第一种改进型B型1958年11月首飞,发动机改为T56-A-7,推力3020千瓦,使用4叶螺旋桨,最大起飞重量增加61236千克。由于中央翼段增设了内部油箱,航程也加大了。为适应更大的起飞重量,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固,液压和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内侧发动机以内的机翼里增设了油箱,总燃油量增加到20000千克。加强了起落架,起飞总重增加到61200千克。1958年11月20日首次试飞,1959年6月12日交付使用。共生产了230架,其中出口印度空军10架、加拿大空军4架、巴基斯坦空军6架、南非空军7架;有4架改型为LC-130F,12架改型为HC-130G,46架改成KC-130F、7架改成C-130F。
C-130C是美国空军的附面层控制试验机,第一架编号NC-130B。外侧发动机改用YT56-A-6涡轮螺桨发动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尾流吹过副翼、襟翼、方向舵和升降舵,可使飞机失速速度减小到97千米/小时。起飞总重45360千克时,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到170米,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190米。原型机于1960年2月首次试飞。后计划取消。
C-130D是基于A型的改进型。D型主要用于极地运输,共有12架。改用机轮滑橇式起落架,并可由助推火箭辅助起飞。为适应长途飞行,增挂两个容量各为1705升的副油箱,机舱内增设两个各1890升的油箱。
1961年C-130E首飞,是B型的发展型,62年4月起开始服役。E型最大有效载重提高至20412千克,航程增加。装4台T56-A-7A涡轮螺桨发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5145升的副油箱,加强了起落架。最大起飞重量79380千克,载货量20000千克。共生产510架,装备美国战术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加拿大、伊朗、哥伦比亚、土耳其、巴西、瑞典和阿根廷等。1961年8月25日首次试飞,1962年4月开始交付,1975年2月停产。
C-130F的原编号为GV-1U,是美国海军空运的专用型飞机,起飞总重61200千克。与KC-130F类似,但无副油箱和舱内加装油箱。仅生产了7架。
64年11月H型首飞。C-130H使用与E型相同的发动机(T56-A-15,推力3660千瓦),但改进了高海拔高温性能,并且降低了燃油消耗率。H型从1974年起换装新型辅助动力装置,并改善了机内空调系统。C-130H是美军目前主要的战术空运运输机,同时也是主要的出口型号。截止1988年12月31日,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共订购366架,国外用户有50个国家和地区,共订购478架。1986年底开始交付台湾12架,日本8架。
H型衍生出了C-130H-MP军事巡逻和搜索救援型。基本结构和C-130H相近,最大起飞总重70310千克,最大载重18630千克。装有搜索雷达、照相设备、计算机控制的惯性导航和奥米加导航系统,以及救援空投设备。搜索半径370千米时,可续航16小时50分钟;高度1525米,搜索半径3333千米时,搜索时间为2小时30分钟。H-MP型已交付给马来西亚空军3架、印尼空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各1架。
英国皇家空军也采用了C-130运输机。为英军设计的C-130K(英国改名为“大力神”C1型)于66年10月首飞,该型与C-130H基本相同,但装卸系统和电子系统改用英军标准设备。K型共生产了66架,其中后30架机身延长了4.57米,并被重命名为“大力神”C3型。机体的延长使得货舱内可多装载两只货盘或28名士兵,不过代价是起飞重量增大、航程减小。该型号在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的编号为C-130H-30。印尼军方也是C-130H-30的用户,为其生产的C-130H-30在1980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
C-130H-30保持有2个世界航空航天协会的该级别的世界飞行记录和1个美国记录,分别为:一次通过可以连续投下24个集装箱,总重19624千克;一次通过可以空投一个完整的榴弹炮班组(包含三只货盘上的装备及8名伞兵);一次空运可以空投9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共交付35架,其中阿尔及利亚空军7架,喀麦隆空军1架,迪拜空中之翼1架,法国空军7架,印度尼西亚空军7架,尼日利亚空军3架,沙特阿拉伯1架,西班牙空军1架,泰国皇家空军3架,韩国4架。两架尼日利亚飞机可改装成载客90人的运输机,改装时间不到1小时。
C-130G型是“北极星”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潜艇支援运输型,用于向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通信、运输服务,与E型基本相同。
C-130M军援出口型近似C-130E,但没有前货舱门,驾驶舱内的设备和电子仪表与C-130B相同。
6、台湾海军现役的舰艇有哪些?
主要水面作战舰
(1)驱逐舰18艘:
7艘“建阳”级(美制“基林”级)导弹驱逐舰,装备10部SM-1MR舰对空导弹(箱式),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1架“休斯”MD-500直升机。
6艘“富阳”级(美制“基林”级)驱逐舰,装备1架“休斯”MD-500直升机,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1部或2部双联I27MM舰炮,3~5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艘“鄱阳”级(美制“萨姆纳”级)驱逐舰,装备1~2门双联装122MM舰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5~6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1艘装备1架“休斯”MD-500直升机。
3艘“昆阳”级(美制“弗莱彻”级)驱逐舰,装备2~3门127MM舰炮,1门76MM舰炮,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5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导弹护卫舰22艘:
7艘“成功”(美制“佩里”级),装备1部SM-MR地对空导弹,2部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2部4联装“雄风-2”型舰对舰导弹,1~2架S-70C直升机。
6艘“康定”级(法制“拉法耶特”级),装备8部“鱼叉”式舰对舰导弹,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1门127MM舰炮,4部324MM鱼雷发射装置,1架SH-2F直升机。
9艘“资阳”级(美制“诺克斯”级),装备1部8联装“阿斯罗克”式反潜火箭发射装置,1架SH-2F直升机,4部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1门127MM舰炮。
(3)小型护卫舰:
3艘“平清”级(美制“奥克”级),装备4门40mm舰炮。
水面作战艇
(1)导弹快艇53艘:
2艘“龙江”级导弹巡逻快艇,装备2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1艘“靖江”级导弹巡逻快艇,装备4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50艘“海鸥”级(FAB)导弹艇,装备2部“雄风-1”型舰对舰导弹。
(2)近岸巡逻艇45艘:
22艘“沃斯泊”级近岸巡逻快艇。
23艘100吨级以下近岸巡逻艇。
扫雷艇
12艘
4艘“永州”级(美制“鹳鸟”级)海岸扫雷艇;4艘美制“侵略者”级远海扫雷艇;4艘“云峰”级(用支援油船改装)海岸扫雷艇。
两栖登陆舰
19艘
2艘“Chung
Ho”级坦克登陆舰,可载400名士兵,500吨物资。
1艘“高雄”(美制LST511)两栖指挥舰。
10艘“中海”级(美制LST511)坦克登陆舰,可载16辆坦克和200名士兵。
4艘“美乐”级(美制LSM-1)中型登陆舰,可载4辆坦克。
2艘“Chung
Cheng”级(美制CAB1LDO)船坞型登陆舰,可载3艘通用登陆艇或18艘机械化登陆艇。
1艘“中正”级(美制“阿什兰”级)船坞型登陆舰,可载3艘通用登陆艇或18艘机械化登陆艇。
登陆艇
325艘
20艘通用登陆艇;205艘机械化登陆艇;100艘车辆/人员登陆艇。
7.支援杂劳舰船20艘:
7、港澳为什么靠左行驶 而台湾不靠左行驶
什么美制?!
这都是约定习惯衍生而来.
英国工业革命后,因一条马路上并无分边,马车常碰来撞去,人们遂约定靠左行驶.
这影响到其后来几乎所有殖民地.但英国是海岛,并没跟欧陆接壤,欧洲是约定靠右行驶.
这导致现今世界靠左行驶只有曾受英殖民的地方才有,其他皆靠右.所以靠右并非美制定.
港自然是靠左,澳是萄殖民地,但澳远在东方,且澳早期是各西洋国家皆靠港的地方.
后香港取代澳门成为珠江地带,西洋各国转运集散中心,澳门渐式微,不得不改成靠右行驶.
8、台湾产T91步枪VS美制M16,哪个优势更明显
M16从越南战争中命名,到现代战争依旧服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定略胜一筹,在20世纪末许多枪械测试中,M16A2都已超高的精度打败许多欧洲国家的步枪,到21世纪,M16已经变成模块化的武器,一般装备给小队里的精准射手,拥有多种配件,高精准度,大威力
9、为什么我国车辆行驶方向与外国相反?
首先你这问题就有问题,什么叫跟外国相反……你都没先调查清楚就来敢直言这种问题内容。应该说大部分国家以及人口是靠右侧行驶的,而剩下的自然是靠左侧咯!至于原因,楼上已经有人细致地回答了,我就不解释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统一度量衡的问题,根据各种因素而得出的一种标准而已。就比如说你提到的政治因素,这里面的确是可以的出来的。在英法联军入侵后,我国施行的是左侧行车,毕竟英国那时候真心厉害。之后刻骨铭心的就是日本侵略军了,恰巧他们也是左侧行车的。在抗战胜利后,美国扶植国民政府,因此大量美国车辆进入中国,而美国是靠右行车的。因此在1946年后就立法改为靠右行驶。在之后就是新中国,当时老大哥是苏联,苏联基本是靠右行驶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就没有更改了。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蝴蝶效应,就比如说世界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那也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以前的日不落帝国,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都是一定时期的代表。唯有国家强大,首屈一指,才能代表世界,做出表率。吸引了高端人才来留学来深造,之后再回国,语言推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0、车子中制,美制是什么意思
中制是说车子是针对中国市场制造的,美制就是针对美国市场制造的车辆,像日系的有些车,我们称为是欧规的还是美规的,还是非洲的,就是指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