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车辆百科 > 在车辆拥堵

在车辆拥堵

发布时间:2021-05-19 01:50:10

1、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有:

1、车辆保有量增速远高于道路建设速度;

2、车辆分布不均衡,核心区远高于外围区;

3、车辆使用不合理,作为通勤工具,早晚上下班过度集中使用;

4、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

5、偏重视机动车,弱化了非机动车和行人,导致过街不便和乱行现象。

2、解决交通堵塞有哪些措施

1、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未对主要道路两个路口的间距离、给出最小值的限制;没有对单位面积中干道路口的最大数量作出限制,形成过多过密的失误。

2、 在十字路口的设计中,未对直道饱和流量,与路口的饱和流量进行平衡的测算,更未研究其应对的举措。结果两个饱和流量比是4比1,即全国城市公路累积投资总量中有80%以上是无效益的投资,其数额达到万亿元计。

3、 两条车道宽度分别记为A和B,两者正交(90。角)的重叠面积记为s=A×B,四条道口上的车通过S时,每口都有三种轨迹为:左转前行、直行、右转前行。凡是两条轨迹的车辆同时前进发生碰撞的位置,称为跨轨点。则十字道口左转行有8个跨轨点,直行轨迹有4个跨轨点。是跨轨点的多少决定拥堵和肇事的多少。第一种跨轨方式是建立立交桥,第二种方式是设置红灯控制轮流通过。

在第二种方式中,按两条直道的交叉角不同,划分为正交90。角;锐角(30。或45。);并列(小于15。)三种跨轨。现在我国普遍使用的是正交跨轨。它是发生肇事可能的环境条件。

之一,当正交跨轨的两路车进入S区边线时,视野中出现盲区。

之二,人眼对变旋转角(正交跨轨时是反正切函数角)没有预判能力。

之三,双眼视物(物点)角小于11秒时,无距差的判断能力。

综合上述三点,驾驶员在正交跨轨进入S区边线时,出现意外情,即无判断能力,也没有进行应对举措的时间。

如果改用锐角跨轨,上述三个情况都不存在了,拥堵肇事可大幅减少,这就是解决系统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 正交跨轨弊病之二,多车并列90。转弯前进时,因车身长度不同、回转半径不同,又因只有前轮转向导致的前后轮不在一个圆弧上运行。后轮在前行的同时,发生横向的漂移,辗压与后轮并列的车和人。驾驶员无能应对,应由设计和交管人员承担责任。如果采用锐角跨轨,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

5、 经过我们研究已经解决了道口轨迹运行程序、路段、路网的优选问题;不同类型车辆的分流(出租、公交、家用车的提效),和新型节省、标准化、组合化的立交桥等的改革方案。首先侧重于不投资的程序改造,之后是少用投资的路段改造;是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对象(暂不涉及超大城市污热气体排放导流槽与高速小区建设的内容)。

3、手机导航是怎么知道车辆拥堵的?

原因如下:

1. 在运行的手机导航都有两个无线连接端,一个连接移动基站,一个连接导航卫星,前者负责生成数据,后者用来确定位置信息。那么拥堵信息的形成其实就是很多个联网联星手机共同形成的数据反应在我们手机终端上。

2. 例如在路上有很多辆车都装载了百度的手机端导航或者可联网的车机,那么如果前方路段有很多个车辆的车速变慢或者集体停止,那么很明显前方路段就出现了拥堵,那么百度汽车的后台就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下发到各个车辆和手机的终端上,显示预估拥堵时间的同时给出可行的避让路线。

3. 而如果前方的很多终端上传的信息显示,这些车辆都是以比较快而稳定的速度形式,那么则表示这一段路程畅通,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持有终端的司机朋友们都充当了信息的采集者和受益者,从这一点上来讲,手机导航系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机制。

(3)在车辆拥堵扩展资料:

1. 地图导航的价值并不只限于开车路线推荐。地图类的app目前支持驾车、公交、步行、骑行、电动车等几个方式的出行,用户去往目的地的方式,并不是只有驾车这一种方式。

2. 路线设计是动态化的,并非固态的。地图导航的路线是动态化设计的,并非固态的,当地图导航感觉到前方某段路线出现拥堵的时候,会为用户设计更优路线,而不只是固态路线。

3. 拥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非是因为太多用户使用导航的缘故。百度地图等都会有“躲避拥堵”模式,其为用户推荐的路线会为用户避开前方正在发生的拥堵情况。

参考资料:网络-手机导航

4、在交通拥堵的时间段,该怎样出行?

绿色出行,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扫码打开一辆,骑回家或者骑到地铁站,选择地铁回家。如果你是有车开车一族,那就没办法了,只能乖乖的排队堵着,跟副驾驶说说话或者听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分散一下注意力,公交出行的话,路程不远可以改成共享单车,路途远的话,改乘地铁!

5、在高速公路上车辆拥堵是否能免费放行

看情况,各省的规定不同。

通常来说,在收费站发生拥堵,而且已经到主线了,那就免费放行。

有些省份规定了在收费站广场满200m,无论是否到主线都要免费放行。有些则规定要到主线才放行。还有些规定只要开足收费通道,哪怕堵10km都不免费。

6、交通拥堵的危害有那些?

1、浪费时间
2、消耗燃油
3、增大交通管理难度
4、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7、交通拥堵的危害有那些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8、交通拥堵严重

交通拥挤与交通堵塞。“交通拥挤”与“交通堵塞”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交通拥堵则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堵塞的叠加。首先,交通拥挤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积聚了过量的车流的现象。拥挤,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车流量增加甚至流量过大,但是车流还处于运动之中。其次,交通堵塞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车流停滞的现象。最后,交通拥堵,对于出行者来说,主要是对时间和车速的感觉,即车辆在道路或交叉口上排队或者缓慢移动。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处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米,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公里的状态。广义地说,拥堵是由人们的居住与购物、工作、学习、娱乐等地点的分离引起的,是交通供给与出行需求之间不平衡的产物。其特性、发生地点和严重程度是由人们工作、购物和居住地点的变换以及他们在这些地点之间如何出行来决定。通常这些问题同时发生时会产生加重拥堵。产生的交通拥堵可能是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拥堵。周期性的拥堵一般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重复出现的拥堵。非周期性拥堵是由某种偶然事件造成的。比如交通事故或关闭一条道路所引起的交通拥堵。

9、现在堵车现象严重,怎么做才能减少拥堵

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之下造成的。
好像城市规划,前期没有做好科学规划,没有计算地积比率的限制,没有长远的目光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等,好像一些城市规划喜欢将一大堆高楼大厦凑在一起,非常密集,该地段人口密度上去了,但是缺乏一些合理规划和交通配套设施,导致拥堵,比方说缺乏停车场,或者说好像一些学者说的,缺乏一些高效的停车场,比方说立体车库,一些停车场只有一个,好一点的只有两个出入口,最后就大家堵在停车场门口,连锁效应下来,整条路都堵车。又或者是停车场不够,索性就违章停车,本来四车道,活生生给你压缩成两车道,岂能有不拥堵???
好像台湾,鼓励民营立体停车库,加快停车时间和停车位数量,另外好像加拿大等城市,一些商业中心直接将人行道改成地下人行通道,里面夏天通上空调,夏天人在地下走既不嗮也不热,而地面就尽可能腾出空间给车子走。另外行人违章过马路,红绿灯过多也是问题,好像香港,很多人行天桥,大多配有扶手电梯,甚至配有垂直电梯,电梯里面还有空调,鼓励大家走天桥过马路,尽量减少路上的红绿灯,美滋滋。
当然收费站效率低也是问题,还有再加上收费站是直来直往,好像一些国外的专家研究过,收费站传统通道会增加拥堵,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就好像人排队一样,排S比排直线占用的空间少,一个道理,当然还要配有ETC,才能缓解拥堵。不过最好的方法可能等以后停止收费,没有收费站可能比较好,但是现阶段也不太可能。
再有就是公共交通不给力,好像走去地铁站的路不好走,日晒雨淋没空调,而且地铁拥挤,有的地方进站就已经要排队,甚至要过安检,额外花十几分钟,导致乘坐地铁的欲望下降,所以才有人想到要买车,好像香港,从小区走去地铁站,可能只有几分钟是户外的路,其他的都是商场直通地铁站,全程有空调,下雨也不会被淋湿,增加大家坐地铁的欲望。当然国外的公交还有一些是软座的座椅,双层巴士,也不会太拥挤,有空调甚至现在配有WIFI和手机充电口,让你喜欢上做公交,当然他们公交的站点设计也是贴近市民需要,不会说太多个站,也不会距离目的地太远的。
当然最绝一招就好像英国那样,奉行弹性上班时间,有研究表明,即便9点到办公室,真正大脑要等到10点甚至11点半才进入最佳工作状态,因此,不如干脆一点,鼓励弹性上班时间,让大家错峰出行,甚至鼓励公司给一些当妈妈的女性,给少一点工作量,让他们三点半下班接孩子。弹性上班时间将高峰期出行的人给错开了,自然公共交通压力就没这么大了。其实国内有些公司也开始实行弹性上班时间,一来减少员工上班的时间,二来也可以让员工一到公司就是最佳工作状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但是很多都要从规划入手,好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双向12车道甚至16车道的高速,国内却很少,这些措施说白了都是长远措施,不能做到立竿见影,所以有些地方做的比较少吧。。。其实缓解拥堵,必须要从长远来看。


与在车辆拥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