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底盘防腐漆怎么做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你好,喷底盘装甲就可以了
2、汽车防锈漆品牌有哪些?
一、国产的汽车防锈漆 品牌,如万特涂料、三棵树。
二、进口的汽车防锈漆 品牌,如巴斯夫、杜邦、鹦鹉。
3、汽车防锈漆知识有哪些
勤洗车,再没什么可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车时一定要做底盘装甲。
4、汽车的防腐怎么做才最有效?
汽车漆面本身的功能就是防腐蚀,底盘在出厂之前也有做一定的防腐处理!!
如果用车环境比较差例如海边,多雨水地区,路况差经常碎石击打底盘等等!
可以自行再做下底盘装甲!
至于一般轿车的轮眉侧,没有啥太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平时多注意观察!
发现有漆面破损,及时处理补漆!!
5、汽车防腐漆怎么喷
汽车喷漆一般用烘烤漆。在汽车制造厂,车架、车壳焊接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喷漆。形式有普通漆、金属漆、珠光漆。汽车喷漆工序:刮腻子、打磨、喷漆等。
(1)车体作防锈及内部喷涂:视车身情况由钣金工完成。
(2)打磨及修饰斜边:使用P60~180#砂纸打磨车身上经过钣金修补及需要原子灰的地方。
(3)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微尘及污渍。
(4)贴护:使用反贴技巧贴上遮蔽纸。
(5)涂装底漆:混合4:1红底漆及施喷1~2层打磨后露出金属的位置上,然后烤干。
(6)填补原子灰:混合多功能原子灰填补于车身上凹陷位置,置于摄氏20度环境30分钟。
(7)打磨原子灰:使用P60~240#砂纸打磨,用手感或打磨指示层检查平整度,针孔和印痕。
(8)特幼原子灰:有需要时选用,填补针孔、砂纸痕等。
(9)打磨:使用P280#砂纸彻底打磨车身上需喷涂中间漆的旧漆。
(10)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及污渍。
(11)贴护:贴上遮蔽纸。
(12)喷涂中间漆:混合多功能中间漆2~3层,每层隔5~10分钟,然后烤干摄氏60度30分钟,再喷上打磨指示层。
(13)打磨中间漆:使用P320~400#砂纸打磨干燥后的中间漆。
(14)检查:检查打磨效果,可做微填。
(15)除尘、清洁: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和污渍。
(16)贴护:对车身做贴护遮蔽。
(17)除尘、清洁:先用压力枪吹出车身上的尘点,用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污渍,用压力枪吹出车身缝隙的灰尘,最后以粘尘布粘除车身上的微尘。
(18)面漆喷涂素色漆:喷涂2~3层,每层相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
(19)喷涂底色漆:喷涂2~3层素色漆、银粉漆或珍珠漆,每层间隔5~10分钟。
(20)清漆喷涂:混合及施喷两层清漆,每层间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
(21)烤干:静置5~10分钟,摄氏60度干燥30分钟。干燥固化需判断,若用手指轻触感到发粘,则为表面干燥,若轻触不留有指痕,则为半硬干燥,若强压不留指痕,则完全干燥。
(22)打蜡抛光。
6、汽车防锈漆是什么颜色?
汽车防锈漆分两种,一个是车原车带的底漆(有叫高温电泳底漆),一个是汽车修补用的低温防锈底漆(又叫环氧底漆),他们的颜色是灰色的,价格不高,最适合和铁皮结合,希望我的回答给你帮助。
7、汽车车身的防腐性能好坏取决于漆前处理和底漆处理的选择吗
车用汽油均按辛烷值划分牌号,我国车用汽油以前按研究法辛烷值(RON) 分为90号、93号及97号三个牌号,它们分别适用于压缩比不同的各种型号汽油机。现在则推行新的标准92、95以及98牌号。
车用汽油特性
具有较高的辛烷值和优良的抗爆性;
具有良好的蒸发性和燃烧性,能保证发动机运转平稳、燃烧完全、积炭少;
具有较好的安定性,在贮运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早期氧化变质,对发动机部件及储油容器无腐蚀性。
GB 17930 -2006 车用汽油
DB 44/345-2006 车用汽油
国家标准为GB 17930-2010
DB 44/694-2009 车用汽油于2010年6月1日发布实施。
不良汽油对车造成的问题:
敲缸:辛烷值过低
熄火:供油不畅或含有大量水分
进气管、汽化器和进气阀产生沉积物:实际胶质高
金属部件腐蚀:活性硫、酸性物质多
气阻:轻组分多,饱和蒸气压高
生成油泥、颜色变深:烯烃等不饱和烃及非烃类物质等不稳定组分多。
汽油的标号(研究法辛烷值)
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有时气缸中可能发出一种尖锐的金属敲击声,这就是爆震,是汽油提前燃烧造成的。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时抵抗爆震的能力称为抗爆性。
研究法辛烷值是表示汽油抗爆性的指标,它是汽油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我国车用汽油的标号采用研究法测定的数值,93号汽油表示它的辛烷值不低于93,依此类推。
汽油标号低是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出现敲缸的主要原因。
汽油标号的高低只表示汽油的抗爆性能,不等同汽油的质量。标号的选择并非越高越好,应根据发动机压缩比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标号的汽油。
每辆车的使用手册上都会标明所使用汽油的标号。压缩比在8.5-9.5之间的中档轿车一般应使用93号汽油;压缩比大于9.5的轿车应使用97号汽油。目前国产轿车的压缩比一般都在9以上,最好使用93号或97号汽油。
高压缩比的发动机如果选用低标号汽油,会使汽缸温度剧升,汽油燃烧不完全,机车强烈震动,从而使输出功率下降,机件受损。
低压缩比的发动机用高标号油,就会出现“滞燃”现象,即压到了头它还不到自燃点,一样会出现燃烧不完全现象,对发动机也没什么好处。
高档车辆不仅压缩比高,对燃油质量的要求也高。
例如3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车,就只能加97号汽油,而这里说的97号代表的只是汽油中的辛烷值的大小,并不能说明97号汽油就比93号汽油清洁。
高档汽车对汽油的清洁度要求极高,如果汽油的标号不够,对车辆的影响很快就能表现出来,如加完油后马上出现加速无力的现象;如果汽油杂质过多,对汽车的影响就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反应出来,因为积炭或胶质增多到一定程度才会影响汽车行驶。
好车用好油!品质好的车辆对油品的要求更高一些,故高档车对低清洁的汽油更敏感。在商用汽油质量一般的情况下,好的汽油添加剂对改善汽油的性能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美国瑞安勃www.renewablelube.cn的Bio-Plus生物基汽油添加剂。
汽油的抗爆性
车用汽油辛烷值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马达法与研究法,所测得辛烷值的英文略语相应为MON/RON
马达法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900r/min,冷却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150℃。马达法的测定条件与汽 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情况相似。
研究法的试验工况规定为:转速600r/min,冷却水温度100℃,混合气温度不控制。研究法的测 定条件与汽车在城市低速行驶情况相似。
研究法测定时,由于其发动机的转速较低,混合气温度也较低,条件不如马达法苛刻,所以比较不容易发生爆震,所得到的RON通常就比MON高5~10个单位;
RON与MON两者的差值称为燃料的敏感度,它反映汽油的抗爆性能随发动机工况改变而变化的程度;
MON和RON的平均值称为抗爆指数(ONI),它可以近似地表示汽油的道路辛烷值,现也列为衡量车用汽油抗爆性的指标之一。
汽油机压缩比与爆震燃烧的关系
汽油机是否发生爆震燃烧,除取决于汽油抗爆性外,同时也与汽油机的压缩比有密切关系。汽油机的压缩比越大,压缩过程终了时气缸内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就越高,这就大大加速了未燃混合气中过氧化物的生成和聚积,使其更容易自燃,因而爆震的倾向增强。
对于压缩比越大的汽油机就应该选用抗爆性越好的汽油,才不致产生爆震燃烧。也就是说,在压缩比较大的汽油机中需要用辛烷值较高的汽油。
提高汽油机的压缩比可以提高气缸内可燃气的爆发压力,从而可提高汽油机的热效率和降低油耗。因此,汽油机是朝着提高压缩比的方向发展的。上世纪20年代,汽车刚出现时,其压缩比只有4~5,而现在已达到8~10,相应所需汽油的RON也从低于80提高至90,甚至97。
反映汽油蒸发性能的指标:馏程、蒸汽压。
初馏点和10%的馏出温度,与发动机的启动性能相关;
50%馏出温度与发动机的加速性能相关;
90%馏出温度和干点表明汽油汽化完成的程度。
馏程
油品沸点随气化率增加而不断增加,因此表示油品的沸点应是一个温度范围。按标准规定的设备和方法将汽油试样进行蒸馏,可得到试样的馏出温度和馏出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即称为馏程,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蒸馏出的馏出物称为馏分。馏分仍是一个混合物,只不过包含的组分数目少一些。温度范围窄的称为窄馏分,温度范围宽的称为宽馏分。
10%馏出温度
表示汽油中所含低沸点馏分的多少,对汽油机起动的难易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与产生气阻的倾向有密切关系。
10%馏出温度越低,表明汽油中所含低沸点馏分越多、蒸发性越强,能使汽油机在低温下易于起动;但是,该馏出温度若过低,则易产生气阻。
50%馏出温度
它表示汽油的平均蒸发性能,与汽油机起动后升温时间的长短以及加速是否及时均有密切关系。
汽油的50%馏出温度低,在正常温度下便能较多地蒸发,从而能缩短汽油机的升温时间,同时,还可使发动机加速灵敏、运转平稳。
50%馏出温度过高,当发动机需要由低速转换为高速,供油量急剧增加时,汽油来不及完全气化,导致燃烧不完全,严重时甚至会突然熄火。
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中要求50%馏出温度不高于120℃
90%馏出温度和终馏点(或干点)
这两个温度表示汽油中重馏分含量的多少。
温度过高,说明汽油中含有重质馏分过多,不易保证汽油在使用条件下完全蒸发和完全燃烧。这将导致气缸积炭增多,耗油率上升;同时蒸发不完全的汽油重质部分还会沿气缸壁流入曲轴箱,使润滑油稀释而加大磨损。
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中要求90%馏出温度不高于190℃,终馏点不高于205℃。
蒸气压
汽油的蒸气压是用规定的仪器,在燃料蒸气与液体的体积比为4:1以及在37.8℃的条件下测定的。测量方法:GB/T 8017。
国外将此指标称为雷德蒸气压(RVP),它是衡量汽油在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中是否易于产生气阻的指标,同时还可相对地衡量汽油在储存运输中的损耗倾向。
我国现行车用汽油(Ⅲ)质量标准中规定从11月1日至4月30日使用的汽油饱和蒸气压不高于88kPa;从5月1日至10月31日使用的汽油,饱和蒸气压不高于72kPa。
由于我省平均气温较高,蒸气压要求更为严格。
蒸气压的高低表明了液体气化或蒸发的能力,蒸气压愈高,就说明液体愈容易汽化。
汽油的蒸气压是衡量汽油挥发性的一个关键指标,它与汽油的蒸发排放和发动机的启动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蒸气压太高,会增加汽油的蒸发量,导致空气中的VOCs的增加。夏季温度高,汽油易挥发,要求蒸气压低一些。
蒸气压太低,汽车可能出现冷启动问题。故应有下线,以不低于40kPa为宜。
汽油的安定性
汽油在常温和液相条件下抵抗氧化的能力称为汽油的氧化安定性,简称安定性。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颜色变深,生成粘稠状沉淀物的现象,这是汽油安定性不好的表现。
安定性不好的汽油,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质,使汽油的颜色变深,甚至会产生沉淀。例如,在油箱、滤网、汽化器中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影响供油;沉积在火花塞上的胶质在高温下会形成积炭而引起短路;沉积在进、排气阀门上会结焦,导致阀门关闭不严;沉积在气缸盖和活塞上将形成积炭,造成气缸散热不良、温度升高,以致增大爆震燃烧的倾向。
汽油中的不安定组分是汽油变质的根本原因。
汽油中的不安定组分主要有:
烯烃,特别是共轭二烯烃和带芳环的烯烃以及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系化合物和苯硫酚、吡咯及其同系化合物等非烃类化合物。
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汽油组分差异较大,其安定性也不同。直馏汽油、加氢精制汽油、重整汽油几乎不含烯烃,非烃类化合物也很少,故安定性较好。而催化裂化汽油、热裂化汽油和焦化汽油中含有较多烯烃和少量二烯烃,也含有较多非烃类化合物,故安定性较差。
烯烃和芳烃
烯烃和芳烃是汽油中辛烷值的主要贡献者,但是由于烯烃的化学活性高,会通过蒸发排放造成光化学污染;同时,烯烃易在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燃烧室形成沉积物。芳烃也可增加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燃烧室沉积物的形成,并促使CO、HC排放增加,尤其是增加苯的排放。因此,在汽油标准中对芳烃和烯烃都有严格限值。
除不饱和烃外,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特别是硫酚和硫醇,也能促进胶质的生成,含氮化合物的存在也会导致胶质的生成,使汽油在与空气接触中颜色变红变深,甚至产生胶状沉淀物。
直馏汽油馏分不含不饱和烃,所以它的安定性很好;而二次加工生成的汽油馏分(如裂化汽油等)由于含有大量不饱和烃以及其他非烃化合物,其安定性就较差。
外界条件对汽油安定性的影响
汽油的变质除与其本身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外,还和许多外界条件有关,例如温度、金属表面的作用、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大小等。
(1)温度
温度对汽油的氧化变质有显著的影响。在较高的温度下,汽油的氧化速度加快,诱导期缩短,生成胶质的倾向增大。实验表明,储存温度每增高10℃,汽油中胶质生成的速度约加快2.4~2.6倍。
(2)金属表面的作用
汽油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金属表面接触。实验证明,汽油在金属表面的作用下,不仅颜色易变深,而且胶质的增长也加快。在各种金属中,铜的影响最大,它可该汽油试样的诱导期降低75%,其他的金属如铁、锌、铝和锡等也都能使汽油的安定性降低 。
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
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有:实际胶质和诱导期。
实际胶质,按照GB/T 8019测定。
指在150℃温度下,用热空气吹过汽油表面使它蒸发至干,所留下的棕色或黄色的残余物。实际胶质是以100mL试油中所得残余物的质量(mg)来表示的。它一般是用来表明汽油在进气管道及进气阀上可能生成沉积物的倾向。
我国车用汽油的实际胶质要求不大于5 mg/100mL。
实际胶质是用于评定汽油安定性,判断汽油在发动机中生成胶质的倾向,判断汽油能否使用和能否继续储存的重要指标。
当加入的汽油实际胶质过高时,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胶质、积炭。在油箱、滤网、化油器中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堵塞喷油嘴,中断供油。沉积在火花塞上的胶质沉渣,在高温下形成积炭引起短路。在进气、排气门上结焦,会导致气门关闭不严,甚至卡住气门使之完全失灵。沉积在汽缸盖、汽缸壁和活塞上的积炭,会导致发动机散热不良,产生表面燃烧或爆震现象,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耗油量。严重时冷热车均出现发动机异响,怠速抖动,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发动机无法启动。今年5月发生在海南的问题汽油损坏丰田、别克等品牌汽车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经检验发现导致车辆损坏的主要原因正是汽油的实际胶质严重超标。
高温、阳光暴晒、金属催化、空气氧化都会加速汽油的氧化,促进胶质的生成。因此,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避光、降温、降低贮罐中氧浓度和采用非金属涂层等措施。
诱 导 期
诱导期是在加速氧化条件下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之一。它表示车用汽油在贮存时氧化并生成胶质的倾向。
通常认为,汽油的诱导期越长,其生成胶质的倾向越小,抗氧化安定性越好。
腐蚀性—主要是指汽油对金属材料的腐蚀。
汽油中的腐蚀性组分主要有:
硫和活性硫化物(如H2S、S、RSH等)、水溶性酸碱等。
活性硫化物在汽油中含量不高,但危害很大。因为活性硫化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常温下可直接腐蚀金属。
评定汽油腐蚀性的指标有:硫含量、硫醇硫含量、博士试验、水溶性酸或碱、铜片腐蚀、机杂及水分。
硫及含硫化合物
硫及各类含硫化合物在燃烧后均生成SO2及SO3,他们对金属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当温度较低遇冷凝水形成亚硫酸及硫酸后,更具有强烈腐蚀性。这些氧化硫不仅会严重腐蚀高温区的零部件,而且还会与汽缸壁上的润滑油起反应,加速漆膜和积炭的形成。
元素硫在常温下即对铜等有色金属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当温度较高时它对铁也能腐蚀。汽油中所含的含硫化合物中相当一部分是硫醇,硫醇不仅具有恶臭还有较强的腐蚀性。当汽油中不含硫醇时,元素硫的含量达到0.005%会引起铜片的腐蚀;而当汽油中含有0.001%的硫醇时,只要有0.001%的元素硫就会在铜片上出现腐蚀。
目前,国内车用汽油质量标准GB 17930-2006 、 DB 44/345-2006中规定其硫含量不大于0.015%。
为此,在汽油的质量标准中不仅规定了硫含量指标,同时还规定硫醇硫含量不大于0.001%,以及铜片腐蚀试验(50℃,3h)为不大于1级。
硫 含 量
硫含量是汽油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发动机的腐蚀和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
汽油中硫含量过高,会导致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催化剂转化效率降低和氧传感器灵敏度的下降,不利于对车辆尾气排放的有效控制。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GB/T 17040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GB/T 11140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X射线光谱法) 、SH/T 0689轻质烃及发动机燃料和其它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SH/T0253轻质石油产品中总硫含量测定法(电量法)。
博士试验和硫醇硫
博士试验和硫醇硫是表征汽油腐蚀性的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汽油中的硫醇含量。
硫醇硫会引起储罐和发动机的腐蚀,尤其是4个碳以下的硫醇酸性较强,易造成金属的腐蚀。
博士试验为硫醇硫的定性试验方法,方法号为SH/T 0174。该方法规定了用博士试剂定性检测轻质石油产品如汽油中的硫醇硫,也可定性检测硫化氢。
硫醇硫含量可用GB/T 1792电位滴定法定量检测。
有些油品的硫醇硫含量很低(小于0.0004%),博士试验也有可能不通过。这是因为博士试验对不同碳数的硫醇硫的灵敏度不同造成的。正在修订的GB/T 17930-2010标准规定以GB/T 1792法为仲裁法。
水溶性酸或碱
是一项定性试验,按GB/T 259方法测试。主要用于鉴别油品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是否受到无机酸或碱的污染。正常生产出的汽油本不应该含有水溶性酸或碱,但是,如果生产中控制不严,或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器不清洁,均有可能混入少量水溶性酸或碱。
水溶性酸对钢铁有强烈腐蚀作用,水溶性碱则对铝及铝合金有强烈的腐蚀。因此,汽油的质量指标中规定不允许含有水溶性酸或碱。
8、防腐漆伤车漆吗
一定程度上是会损伤的,建议不要使用,如果想改色或者保护车漆的话,可以贴改色膜或者漆面隐形车衣。
9、汽车车身的防腐(包含常用的防护方法、工艺过程等)
防腐工艺
随着汽车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的增加,汽车各部位的腐蚀现象将逐渐加剧。汽车腐蚀现象不仅会破坏汽车的外观,还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从分析汽车腐蚀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入手,通过对车身各部位腐蚀特点的分析,从车身选材,涂料选择及生产维修和日常使用中的汽车防腐工艺考虑,并以此为基础,跟踪国内外最新防腐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分析了适合我国现阶段汽车工业的防腐技术。
现今,汽车车身的主要构件仍以金属材料为主,不可避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腐蚀问题。
应用新的防腐蚀技术,不仅可提高汽车的外观质量,改善汽车的外观性能,更重要的是还可提高汽车的内在质量,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提高汽车档次。
国内汽车企业通用的防腐工艺是,分别对底盘车架及车身进行防腐处理,再将两者装配成整车。其中,车架焊好后需进行酸洗、水洗、脱脂、磷化等处理,再喷涂汽车底盘防锈漆。 车身一般采用两种防腐工艺:一种是直接购买已涂好漆的钢管,组焊成车身并与底盘拼焊成整车,经手工除油并喷涂底漆、中涂、面漆;另一种是购买钢管原材料组焊成车身,经喷淋或浸渍式前处理完成脱脂、磷化,再手工喷涂底漆、中涂和面漆。
一、汽车腐蚀特性及处理工艺研究
引起车辆腐蚀的主要因素有使用环境因素和其自身结构因素。汽车使用环境比较恶劣且多变,造成汽车零部件腐蚀损坏。
影响汽车腐蚀的因素有:湿气的影响、湿度的影响、酸碱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汽车设计、制造避免袋形结构可防止泥沙、雨水积存,减少垢下腐蚀。
我国不同地区的腐蚀特点,我国地域跨越大,气候总类多,各地区的气候特点都会引起相应的腐蚀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工厂忽略了环境问题,腐蚀的问题也随之增加。根据腐蚀程度,将腐蚀分为4个等级。1级为漆皮划伤、鼓泡、2级为深而广的锈蚀、3级为腐蚀穿孔、4级为部分车皮锈蚀分离脱落。且腐蚀程度随着车龄和运行里程的增加亦增加。
汽车材料主要是金属,金属腐蚀变化过程通常是从表面开始的,然后逐步向内层侵蚀,最终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车底部位腐蚀在日常使用中不易察觉到,即使有损坏、锈蚀也难发现。因此,必须选用防腐能力强、耐石击性好的PVC(聚氯乙烯)等弹性材料进行防护。汽车车身由钢板拼焊而成,因此在折边、包边、钢材搭接部位会形成缝隙,这些缝隙也是最易产生腐蚀的部位。缝隙部位的涂装防护仍然以涂胶方式进行,以减少和避免潮湿的空气或水分进入缝隙。
车体内腔的腐蚀,一方面是由于在涂装过程中,内腔的涂层往往达不到防腐要求所规定的厚度,甚至出现涂层不完整的现象,降低了车身的防腐蚀能力;另一方面是内腔结构一般都存在排风和排水不畅的现象,在使用中易造成湿气、污水、腐蚀性气体及泥沙等积存,从而使内腔金属在恶劣的环境中更易发生腐蚀。
汽车入库,避免露天存放、做好定期清洗工作、对车身添加防腐剂、正确合理驾驶汽车。
二、汽车防腐涂料的选择
涂料是一种含颜料或不含颜料的有机高分子胶体的混合物溶液或粉末。涂料涂装在物体表面上,能结成较牢固的膜层,起着防水、防腐、保护、装饰等作用,被人们通常称之为“油漆”的这种涂料有独到的作用及性能。
底漆的主要作用是在金属与涂层之间提供良好的结合力和优良的耐蚀性。底漆按工艺分有三大类型,即喷涂底漆、浸涂底漆、电泳底漆。
中涂漆作用是填补车身上的缺陷和印痕,主要性能为防石击、韧性、防水和表面平整性。目前聚酯被公认为阴极电泳底漆上的最佳中涂漆。
面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外表装饰,面漆要长久保持表面光泽和保色,能够抗光氧化和耐水解性。还要求能耐酸雨,长时间阳光暴晒后能承受大雨袭击,经得起石击并能防漏油等。
面漆有:醇酸或聚酪面漆;热固性丙烯酸树脂面漆;热塑性丙烯酸面漆;金属闪光底色漆(金属色漆)。
三、汽车车身材料的选用
汽车最外层材料是涂料,涂料的好坏影响汽车的防腐能力,而汽车的第二层的金属材料是支撑汽车整体的正要部件,是汽车的灵魂。在汽车防腐蚀设计中,合理的选择使用的材料是防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车身材料不仅要满足使用寿命,而且还要满足性能、外观、安全、价格、环保节能等要求。一般的钢铁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因此,选用耐腐蚀性能好的车身材料也是车身防腐蚀最为基本的一个环节。
材料的选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镀锌涂层钢板:涂镀层钢板是汽车车身有效的防护材料。
耐候钢:耐候钢是一种合金钢,但有和普通的合金钢有所不同的材料。
塑料:塑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在诸多环境中有着良好的耐腐蚀性。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应用主要是在美、日、欧洲,其中美国占领先地位。
此外一些新的防腐车身材料如高强度钢板、轻量化叠层钢板、铝合金、镁合金、泡沫合金板、蜂窝尽心复合板等已经研发出来。车身防腐材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很多新兴汽车都采用了
这些材料。
四、防腐技术的发展
汽车防腐是汽车制造以及使用中的重要部分,汽车防腐技术的发展对于车辆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达克罗技术、纳米技术,阴极电泳和水性涂装等技术的应用代表汽车防腐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达克罗涂层的防腐处理:达克罗涂层主要由鳞片状锌片、铝片以及无定形复活铬酸盐聚合物组成。金属片在基体表面层层叠加,铬酸盐聚合物填塞在金属片之间,并通过树脂固化反应,使金属片之间的金属片与基体牢固地黏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片状交错叠层结构。
纳米技术:汽车涂层除要求搞装饰性外,还要求有优良的耐久性,包括抵抗大气紫外线、水分、化学物质及酸雨的侵蚀和抗石击性能。利用纳米材料特殊的抗紫外线。抗老化。高强度和韧性、良好的静电屏蔽效应、色泽变换效应及抗菌消臭功能等,开发和制备性能优异的新型汽车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阴极电泳和水性涂装等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也得到了有效发展,汽车防腐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技术手段多、领域广、涵盖设计、生产和实用维护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