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把自己的汽车过户到他人名下
2、汽车配重50:50为什么能成为了汽车完美操控性能的代名词?
重量对于一辆车操控的好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小还是分布,所以从古至今,一辆主打运动或者和操控挂上钩的车型出现时,宣传里面多少都会提到前后配重比接近甚至就是50:50(当然,这种情况下,前置后驱的车偏多,因为前驱量产车要做到前后重量平衡基本不太实际),但为什么50:50就一定好呢?
其实做个简单的实验即可清楚了解为何很多人声称50:50前后配重的操控性更好,在一个可转动的圆盘直径两端放置两个配重块,一个为50:50,另一个头轻脚重,只要一转动圆盘,最后停下来时一定是前者纹丝不动,后者头朝圆心,尾巴远离圆心,即后驱车“漂移入弯”的样子。
从以上结果来看,似乎50:50的配重真的更趋于稳定,但如果这是最“完美”的配重比,那么在高精尖的赛车领域,为何没有多少赛车做到或偏向于50:50,反而多数是45:55或40:60呢?
到底重量分布和转向存在什么关系?
这里就要说到偏离角了,只要开过车或者玩过汽车游戏就知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只要轻轻打一点方向盘,实际转弯的角度很小,汽车却已经可以实现变线,速度越高越明显,这正是偏离角在暗中起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以为只有负责转向的前轮才有偏离角,后轮同样存在,只要轮胎存在速度,受力变形,就会产生偏离角,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向是不足或过度。
打方向盘时,轮胎上没和地面接触的区域出现变形,而接触地面的区域没有变形,因此产生了偏离角,此外由弹性橡胶构成的轮胎变形后产生了一个试图恢复原状的回转力,正是这个回转力实现转弯
偏离角等于前轮或后轮所受的重量/轮胎侧偏刚度(和胎压,高宽比有关)×速度的平方/g(重力加速度)的R(弯角的半径)次方,当前轮偏离角大于后轮时,汽车出现转向不足,反之即转向过度(如果做到前后轮偏离角相等,即不足和过度均不会发生当然最好)。如果侧偏刚度不变,当汽车匀速转过一个半径不改变的弯角时,前后50:50的配重比确实最为理想。
后驱更容易做到50:50,但生活中多数人却认为后驱比前驱危险,即转向过度比转向不足危险,不少家用车特意调教为转向不足,为了成功转过这个弯角,驾驶员不得不踩下更多的刹车获取更多的抓地力。例如,早期的第一代奥迪 TT其实是一辆操控不错的车,然而在经历一系列事故和诉讼后,奥迪选择了召回并更换了前下控制臂,增加了前轮 Toe-in的角度,结果 TT成为很多“玩车”的人调戏转向不足的笑料。
Toe即束角,作用在于补偿轮胎因外倾角(Camber)及路面阻力所导致向内或向外滚动的趋势,保证车子直线行驶。Toe in过大会造成转向不足,反之 Toe out过大会导致转向过度。但两者需要配合倾角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前轮设为正值,后轮为负值,倾向于转向不足,相反就是转向过度
由此可见,工程师作为一群最机智的人,他们不实现前后平衡的做法肯定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赛车极少时间内处于匀速的状态,一个弯角的半径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前后50:50根本无法在现实的情况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而赛车多数时间处于加速和减速的状态,后驱车中重量压向后端的设计让驱动轮拥有更大的抓地力。比如后置后驱的保时捷 911刹车就相当出色,这难道只是因为德国人玩复合陶瓷刹车盘厉害吗?克尔维特和其他品牌难道做不出好刹车吗?其实这和重量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另外赛车可不是安全第一的运动,即使说着比赛第二,任何人都想跑出更快的时间,拿下胜利,因此赛车手宁愿和危险系数高的转向过度搏斗,而不是一直踩刹车获取抓地力,这也是赛车重量分布偏向于后端的原因之一。
此外赛车手最希望每一个轮胎都发挥最大的抓地力来钉住地面,过弯时不要只剩下一两个轮胎在接触地面,而要全部以纯滚动的方式通过,没有打滑,没有转向不足或过度,最好四个车轮平均分掉车身全部的载荷。
而且,在加速和刹车的过程中,车身的重量分布同样会发生变化,牵涉到负载转移和重量转移,这里的负载和重量并非同一个意思,后者指的是真正的重量发生移动,比如过弯时,车内的油液肯定朝一个方向运动,即发生了重量转移,不过没有太大的影响。
重要的是负载转移,这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些现象,工程师人为的提出了想象中的“重量转移”,好比现实生活中明明没有光线和磁感线,科学家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引入了新的概念和物理量。负载转移决定了四个车轮不可能一直保持相同的载荷,只能尽量减小负载转移,运动过程中前轮负载百分比等于加速度(通常表示为几个g)+重心距离地面的高度/轴距,计算出结果后减去静止状态下标定的50%的负载,即可知道负载转移了多少,通过公式可知降低多少重心或加长多少轴距可以有效减小负载转移。
50:50说来说去,其实过于理想化了,平时说的操控好可能是悬挂的功劳,两者无非都是要解决转向不足和过度的问题,如果自己的车子先天不足,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改装实现的,前驱车可以适当降低前悬和升高后悬高度,或者减小前防倾杆和增加后防倾杆的刚度等等;后驱则增加前悬或减小后悬的避震压缩比,同样还有改变倾角和束角的设定。只要车主愿意,一辆前驱车能够调出转向过度的特性,但不要天真的以为改完就能为所欲为,如果以太快的速度过弯,该不足还是会不足,该过度仍然会过度。
说了这么多,到底50:50是不是理想的前后配重比呢?举个例子,丰田86首席工程师 Tetsuya Tada说了,对于86这样一辆主打好玩的紧凑级前置后驱跑车来说,他想要达到的是即使开着一辆后驱车,也要有敏感的转向回馈,而这种需求导致前轴载荷适当大一点,最终86不是50:50,反而53:47更为理想,同时保证了后轮在200匹马力驱动下起步时,不会出现打滑的迹象。
所以,车辙君认为,一切都是妥协的产物,没有完美的事情,而且,重量分布取决于太多因素了,空气动力学,悬挂和轮胎,动力输出甚至这辆车的定位,因此世界上不存在面面俱到的车,只有找准自己想要什么才重要。
3、开车技术中的重量转移是什么意思
由于车身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使个车轮对地压力的分配比例改变,被人们称为“重量转移”。
详情请看此连接:http://hi.baidu.com/songyuzhe/blog/item/51b105e9b1933f3eb90e2d51.html
4、汽车功能介绍
大灯开关通常在方向盘左侧的中控台上,是旋钮,选择雾灯,大灯,小灯,尾部雾灯
方向盘左侧有个长杆,往后拨打远光闪一下,往前推上去是远光常亮
方向盘右侧长杆,向下波动一下,雨刷一动,向上推一档(慢速),二档(中速),三档(快速)。通常还会有个拨片,从小到大是雨量感应。
5、汽车制动所产生的重量转移。与汽车突然加速一样吗
方向不一样。
6、如何让汽车原地不动打转?
目前一般条件下,原地漂移一般是前驱车,后驱车基本没办法,当然也有可能,但需要条件比较多
汽车产生漂移的原因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便会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
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漂移初状态的简单操作: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
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1和2,3和4分开,
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真正的漂移: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知道这些原理之后,再说--
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
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重要讲解:
最大漂移角度 :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靠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DRIIFT : 反对意见出现,后驱车在完整的车架SET UP 下漂移角度比4WD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DRIIFT: 反对意见出现 ,呵呵我觉得FR最好开,停车的时候真是"感觉好极了")
漂移的出弯: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
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靠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注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
7、车辆是如何漂移的??
漂移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便会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 漂移初状态的简单操作: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注意1和2,3和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真正的漂移: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知道这些原理之后,再说-- 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 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重要讲解: 最大漂移角度 :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DRIIFT : 反对意见出现,后驱车在完整的车架SET UP 下漂移角度比4WD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DRIIFT: 反对意见出现 ,呵呵我觉得FR最好开,停车的时候真是"感觉好极了") 漂移的出弯: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 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注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 后记: 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了解车的特性;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在拉力赛中,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慢进快出”的原则--进弯前速度慢一点,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
8、如何让汽车甩尾?
漂移产生的原理 : 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便会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 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 漂移初状态的简单操作: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 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1和2,3和4分开, 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真正的漂移: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知道这些原理之后,再说-- 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 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重要讲解: 最大漂移角度 :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靠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DRIIFT : 反对意见出现,后驱车在完整的车架SET UP 下漂移角度比4WD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DRIIFT: 反对意见出现 ,呵呵我觉得FR最好开,停车的时候真是"感觉好极了") 漂移的出弯: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 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靠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注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 后记: 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了解车的特性;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在拉力赛中,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慢进快出”的原则--进弯前速度慢一点,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