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的变迁
车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史前时代车的材料,主要有三类:实物,模型(陶制的及铜制的),图案(包括岩画)。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车出现在中东地区与欧洲。
在中东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进入文明时代。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的泥版上,出现了表示车的象形文字。从这些文字来看,当时的车是四轮的。
1974年,在叙利亚的耶班尔•阿鲁达(Jebel Aruda)发现了一只用白垩土做的轮子模型,直径8厘米,厚约3厘米,其年代也为乌鲁克文化时期。轮子两面都有突出的轮毂。从整个模型来看,它应当是车轮的模型,这也是中东地区最早的车轮模型。此模型现藏叙利亚阿勒颇(Aleppo)的考古学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此外在土耳其东部的阿尔斯兰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过一只用泥土做的车轮模型,直径约7.5厘米,时代相当于乌鲁克文化时期。这个车轮模型的两侧同样有突出的轮毂。
1989年,在德国的夫林班克(Flintbek)发现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车轮的印辙。从车轮的这些印痕上来推断,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为1.1米至1.2米。这些车轮印痕的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属于欧洲新石器时期的漏斗颈陶文化时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兰南部的布洛诺西(Bronocice),发现了一只高约10厘米的残破陶器,时代约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属于漏斗颈陶文化。这些车的式样相同,都是四轮,独辕,辕呈Y形。
在匈牙利,出土了两只被做成车形状的陶杯,其时代均为公元前4千年代晚期到公元前3千年代初期。其中一只陶杯是在瑞杰圳特马顿(Szigetszentmarton)的古墓中发现的,高约8厘米,正方形,下面安有四只车轮,杯底上还做有车轴。另一只陶杯发现于布达卡拉兹(Budakalasz)的第177号墓中,式样与前者基本相同,不过杯柄已残断,四个车轮上描有车毂,但杯底上没有车轴。
当时拉车的主要是牛。在德国洛纳(Lohne)的一块史前墓石上,有两头牛正在拉车的场面。这两头牛被套在轭上,轭又与辕相连,辕的末端则是D形的车箱。此图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发现了一只同一时代的水槽形陶器,宽约10厘米,残长也为10厘米左右。此器表示两头牛在拉车。在波兰的克拉兹尼克•杰拉(Kreznica Jara),还发现了一只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这只把手被做成一对上了轭的动物形状(可能是牛),它们所拉的也应是车。
从上可知,欧洲早期车的基本式样是四轮,独辕,拉车的为双畜。这种属于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轮模型在欧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总之,在两河流域、中欧及东欧都发现了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车。
车的最初发源地,大多数人认为,最早的车大概发明于上述地区内的某个地点(特别是两河流域),然后向四周传播。也有少数人认为,车是在欧洲及两河流域分别独立发明出来的。
但是没有中国的相关记载。
最早的汽车 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769年,瑞士军官普兰捷尔也造出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可自由行驶的板车干是有人将普兰捷尔也认定为汽车的始祖之一。
1860年 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了一种内部燃烧的汽油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1844一 l929)在曼海姆制成一顾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德国另一位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一l900)年)也同时选出了一辆用 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他们俩被公认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1886中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马车型汽车
从l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当时人们把汽车称为无马的“马车”。
1890年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维洛牌车首先开始采用橡胶充气轮胎。维洛牌小客车(1894年) (VELO)是奔驰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车。
l889年法国的标致研制成功齿轮变速器、差速器,并在1891年首先采园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1891年摩擦片式离合器也在法国开发成功。
1898年法国的雷诺l号车 采用密闭箱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中齿轮主减速器。l902年法国的狄第安采用了流传至今的狄第安后桥半独立悬梁。由于法国人的不断改进使早期汽车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国在1893年发明了化油器,1896年英国首先采用石棉制动片和方向盘等,也为汽车的改进作出了贡献。美国农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l947年),在1896年选出第一辆福特车。1908年福特公司开始生产一种“T”型汽车以其结构紧凑、坚固耐用、容易驾驶、价格低廉而受到欢迎并以产量之高而著称于世。福特还首先采用“流水作业”。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并为今天的汽车生产所继承。
箱型汽车
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中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象一只大箱子并装有门和窗,人们把这类车称为“箱型汽车”。
早期的箱型汽车以美国的福特T型车最为著名,年产量达到30多万辆,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70%-80%。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莱部看准用户多样化的要求,于1928年制造出在散热器罩、发动机通风口和轮罩上增加豪华装饰的汽车从而博得了用户的欢迎。
随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车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使汽车跑得快,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增大功率 二是减小空气阻力。因此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随着车顶高度的降低,前窗玻璃不断变窄,影晌前方的视野,乘员感到十分憋闷。后来放弃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办法, 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办法来克服空气的阻力。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气缸是一列排开的,因而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 1931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外型。
2、车的变迁?
最早的汽车 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769年,瑞士军官普兰捷尔也造出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可自由行驶的板车干是有人将普兰捷尔也认定为汽车的始祖之一。
1860年 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了一种内部燃烧的汽油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1844一 l929)在曼海姆制成一顾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德国另一位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一l900)年)也同时选出了一辆用 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他们俩被公认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1886中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马车型汽车
从l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当时人们把汽车称为无马的“马车”。
1890年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维洛牌车首先开始采用橡胶充气轮胎。维洛牌小客车(1894年) (VELO)是奔驰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车。
l889年法国的标致研制成功齿轮变速器、差速器,并在1891年首先采园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1891年摩擦片式离合器也在法国开发成功。
1898年法国的雷诺l号车 采用密闭箱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中齿轮主减速器。l902年法国的狄第安采用了流传至今的狄第安后桥半独立悬梁。由于法国人的不断改进使早期汽车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国在1893年发明了化油器,1896年英国首先采用石棉制动片和方向盘等,也为汽车的改进作出了贡献。美国农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l947年),在1896年选出第一辆福特车。1908年福特公司开始生产一种“T”型汽车以其结构紧凑、坚固耐用、容易驾驶、价格低廉而受到欢迎并以产量之高而著称于世。福特还首先采用“流水作业”。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并为今天的汽车生产所继承。
箱型汽车
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中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象一只大箱子并装有门和窗,人们把这类车称为“箱型汽车”。
早期的箱型汽车以美国的福特T型车最为著名,年产量达到30多万辆,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70%-80%。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莱部看准用户多样化的要求,于1928年制造出在散热器罩、发动机通风口和轮罩上增加豪华装饰的汽车从而博得了用户的欢迎。
随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车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使汽车跑得快,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增大功率 二是减小空气阻力。因此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随着车顶高度的降低,前窗玻璃不断变窄,影晌前方的视野,乘员感到十分憋闷。后来放弃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办法, 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办法来克服空气的阻力。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气缸是一列排开的,因而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 1931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外型。
3、汽车的发展史
总体说来,世界汽车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变速器、四轮制动、独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汽车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辆,增长了近10倍。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的汽车技术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流线车身,前轮独立悬架、自动变速器、全轮驱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三阶段: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汽车产量稳定在500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欧、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韩国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一个重要基地。这个时期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汽车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喷油和点火、三元催化剂等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空气污染及石油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利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替代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整个轻型汽车和卡车市场28%的份额,这将比2005年增加20%。现如今,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汽车正朝着智能、舒适、节能、环保的方向飞速发展。
4、车子的变迁
这个是早期的,只有文字记载
车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史前时代车的材料,主要有三类:实物,模型(陶制的及铜制的),图案(包括岩画)。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车出现在中东地区与欧洲。
在中东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进入文明时代。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的泥版上,出现了表示车的象形文字。从这些文字来看,当时的车是四轮的。
1974年,在叙利亚的耶班尔•阿鲁达(Jebel Aruda)发现了一只用白垩土做的轮子模型,直径8厘米,厚约3厘米,其年代也为乌鲁克文化时期。轮子两面都有突出的轮毂。从整个模型来看,它应当是车轮的模型,这也是中东地区最早的车轮模型。此模型现藏叙利亚阿勒颇(Aleppo)的考古学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此外在土耳其东部的阿尔斯兰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过一只用泥土做的车轮模型,直径约7.5厘米,时代相当于乌鲁克文化时期。这个车轮模型的两侧同样有突出的轮毂。
1989年,在德国的夫林班克(Flintbek)发现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车轮的印辙。从车轮的这些印痕上来推断,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为1.1米至1.2米。这些车轮印痕的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属于欧洲新石器时期的漏斗颈陶文化时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兰南部的布洛诺西(Bronocice),发现了一只高约10厘米的残破陶器,时代约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属于漏斗颈陶文化。这些车的式样相同,都是四轮,独辕,辕呈Y形。
在匈牙利,出土了两只被做成车形状的陶杯,其时代均为公元前4千年代晚期到公元前3千年代初期。其中一只陶杯是在瑞杰圳特马顿(Szigetszentmarton)的古墓中发现的,高约8厘米,正方形,下面安有四只车轮,杯底上还做有车轴。另一只陶杯发现于布达卡拉兹(Budakalasz)的第177号墓中,式样与前者基本相同,不过杯柄已残断,四个车轮上描有车毂,但杯底上没有车轴。
当时拉车的主要是牛。在德国洛纳(Lohne)的一块史前墓石上,有两头牛正在拉车的场面。这两头牛被套在轭上,轭又与辕相连,辕的末端则是D形的车箱。此图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发现了一只同一时代的水槽形陶器,宽约10厘米,残长也为10厘米左右。此器表示两头牛在拉车。在波兰的克拉兹尼克•杰拉(Kreznica Jara),还发现了一只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这只把手被做成一对上了轭的动物形状(可能是牛),它们所拉的也应是车。
从上可知,欧洲早期车的基本式样是四轮,独辕,拉车的为双畜。这种属于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轮模型在欧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总之,在两河流域、中欧及东欧都发现了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车。
车的最初发源地,大多数人认为,最早的车大概发明于上述地区内的某个地点(特别是两河流域),然后向四周传播。也有少数人认为,车是在欧洲及两河流域分别独立发明出来的。
但是没有中国的相关记载。
最早的汽车 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l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769年,瑞士军官普兰捷尔也造出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可自由行驶的板车干是有人将普兰捷尔也认定为汽车的始祖之一。
1860年 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了一种内部燃烧的汽油发动机。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1844一 l929)在曼海姆制成一顾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德国另一位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一l900)年)也同时选出了一辆用 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他们俩被公认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1886中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马车型汽车
从l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法国的标致和雪铁龙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当时人们把汽车称为无马的“马车”。
1890年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维洛牌车首先开始采用橡胶充气轮胎。维洛牌小客车(1894年) (VELO)是奔驰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车。
l889年法国的标致研制成功齿轮变速器、差速器,并在1891年首先采园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1891年摩擦片式离合器也在法国开发成功。
1898年法国的雷诺l号车 采用密闭箱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中齿轮主减速器。l902年法国的狄第安采用了流传至今的狄第安后桥半独立悬梁。由于法国人的不断改进使早期汽车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国在1893年发明了化油器,1896年英国首先采用石棉制动片和方向盘等,也为汽车的改进作出了贡献。美国农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l947年),在1896年选出第一辆福特车。1908年福特公司开始生产一种“T”型汽车以其结构紧凑、坚固耐用、容易驾驶、价格低廉而受到欢迎并以产量之高而著称于世。福特还首先采用“流水作业”。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并为今天的汽车生产所继承。
箱型汽车
马车型汽车很难抵挡风雨的侵袭,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中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象一只大箱子并装有门和窗,人们把这类车称为“箱型汽车”。
早期的箱型汽车以美国的福特T型车最为著名,年产量达到30多万辆,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70%-80%。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莱部看准用户多样化的要求,于1928年制造出在散热器罩、发动机通风口和轮罩上增加豪华装饰的汽车从而博得了用户的欢迎。
随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车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使汽车跑得快,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增大功率 二是减小空气阻力。因此人们开始降低车的高度减小空气阻力。随着车顶高度的降低,前窗玻璃不断变窄,影晌前方的视野,乘员感到十分憋闷。后来放弃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办法, 转而通过提高功率的办法来克服空气的阻力。这样一来,发动机由单缸变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气缸是一列排开的,因而发动机罩也随之变长。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 1931年生产的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外型。
5、跪求论文一篇啊 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蒸汽阶段、内燃阶段、电气阶段、自动化阶段。
蒸气阶段为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为蒸气火车、蒸气轮船等,现在已经基本淘汰。中国的蒸气火车于去年十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啊丘还对此有所报道。柴油机、汽油机等均为内燃机阶段的产物,交通工具体现为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现在大部分的机动车辆的动力都是内燃机。蒸气、内燃阶段的理论基础为能量转化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电动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动机、发电机等均为这阶段的基础设备。电动车的发明及迅速的商品化使得电动车站在了汽车、摩托车等现有交通工具的肩膀上,造就了电动车无与伦比的历史使命,并最终成为上述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是历史的必然。
、电气阶段、自动化阶段。 蒸气阶段为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为蒸气火车、蒸气轮船等,现在已经基本淘汰。中国的蒸气火车于去年十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啊丘还对此有所报道。柴油机、汽油机等均为内燃机阶段的产物,交通工具体现为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现在大部分的机动车辆的动力都是内燃机。蒸气、内燃阶段的理论基础为能量转化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电与磁
6、高考作文题:“车辆与时代变迁”,怎么看
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7、车时代变迁作文怎么写
?
8、交通工具的变迁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了。
2
西式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每当夕阳西下,一辆辆马车出游兜风,沿俗称大马路的外滩南京路一直到静安寺一带,招摇而过,引人注目。稍后,上海一些有钱人不甘寂寞,也开始置备马车,其漂亮豪华,比之外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驾车出游,成为一种时髦,尤以三月赴龙华赏花最盛极一时。彼时,富家子弟衣着光鲜,驾着自家或租来的马车,边上坐着妖艳的妓女,在春日的和风中款款而行,然后徜徉在花丛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遥。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至于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在经济上进行控制,垄断汽油的配给,用于其军事目的,致使大量汽车不能行驶,才促使了三轮车的兴起。
这些早期交通工具,都须持有牌照,并向市政当局缴纳捐税,如1906年工部局收取的马车捐就达白银32761两。
3
汽车来到上海
交通工具中的“骄子”——汽车,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的。那一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样式奇异,速度飞快,路人为之惊讶不已,租界当局也不知如何对其征税。1902年1月30日,工部局开会讨论通过了为上海第一辆汽车颁发牌照的决定,不过因从未征过汽车税,无例可循,遂按马车规格征税,每月捐银2元。
现在人们叫公共汽车为“巴士”,出租汽车为“泰克西”,这些是英语的音译。称小汽车为轿车,偏偏不用音译,似乎是有来历的。19世纪末出版的小说《海上花》一书中,就出现了东洋车(黄包车)、皮篷车、钢丝轿车、轿车、马车等等称谓,哪里来的钢丝轿车、轿车?及至读到“将近泥城桥堍,那轿车加紧一鞭,争先过桥”,方明白还是马车。当时小汽车还没有引进,所以,这里的钢丝轿车、轿车并非是后来意义上的轿车,而是比较考究、有车箱的一种马车。等到小汽车来到上海,人们见所未见,在万分惊讶的同时,也想不出确切的名称来称呼它,暂且称之为高级“轿车”吧,等到马拉的轿车消失了,动力驱动的轿车却一直沿称下来了。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有外侨陆续携汽车来上海,或从国外订购汽车。受西风熏陶的华人也开始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只有5辆,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但初期会驾驶车辆的人很少,所以这些汽车空搁一年半载不足为奇。在当时,汽车驾驶员是最吃香的职业,有此技术,不愁没有人出大价钱来雇你,问题是要学会驾驶技术,谈何容易。办驾驶学校,招收驾驶学生,是后来的事情了。
有了汽车,就可以走得更远。喜欢兜风的人弃马车用汽车,每逢假日开着车到幽静的充满野趣的静安寺附近,享受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其乐融融。
4
一号汽车与蓝布小轿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所谓混杂的年代,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张聋甏”的轿子,它在上海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当时人曾有两句话,叫“虽时兴而不得行”与“虽落伍而仍在行”,前者讲的是周家的汽车,后者讲的就是张聋甏的轿子。
拥有上海私人汽车第一号牌照的,是宁波商人周湘云家族,但这辆车究竟哪个牌子、什么模样,恐怕无法考证。据周家后人回忆,这辆老爷车的原拥有者,是丹麦人,因要回国,便将此车连同牌照一起转让给了周家。周家老太爷周纯卿将车稍加装饰,换掉车灯,又在车门把手处,镶嵌了铜质的“周”字,这就是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号汽车。据说,犹太富翁哈同则拥有一张第一号的司机执照。哈同为摆威风,图吉利,愿以十万银元向周购进第一号汽车牌照,并威胁如果不允,就在街上砸烂它。哈同是租界内的风云人物,很有势力,周既不愿出让,又不敢让汽车上街,免得驶上马路,被工部局借口违反交通规则而吊销驾驶执照,只得把车停在自家车库里,徒成展品而已。这样倒也使哈同的阴谋不能得逞。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轿子被人视为封建落后的“老古董”,在上海已绝少见到,只有婚礼迎新时才使用花轿。但却有一人例外,伤寒名医张聋甏祖传中医,热衷国粹,每逢出诊,他照样乘坐一顶蓝布小轿,在快似疾风、嘟嘟鸣叫的汽车旁穿梭,时人莫不相识,等于他的活广告。
有趣的是,当时上海马路上煤气灯、电灯和油灯也是交相辉映,后来居上的电灯正在拼命竞争老大的位置。可以说,新生事物得以脱颖而出,都有过一个逐渐演进甚至不断反复的过程,但先进替代落后终是必然之结果,从轿子、独轮车、马车到电车、汽车的发展史,也可见一斑。
5
伴张爱玲入睡的电车铃声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是上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是张爱玲每天晚上枕着入睡的伴奏声。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电车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台,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当年那部《封锁》,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张爱玲居住的公寓旁边,恰好紧邻着一家电车场,她就喜欢半夜里在阳台上看“电车回家”,等到它们全部进场了,她才睡下。
无轨电车则开通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按电车之制,轨有多种,因地制宜,而无轨之法则创自上海,环球各国未之先有,差足称豪”。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上海电车营运之初,曾闹出不少笑话。当时不少人相信,“电车电车,车上带电,乘者触电”。为了解除市民的疑虑,不让刚刚起步的电车夭折,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几次试车时,都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在盛大的通车典礼上,特地邀请社会名流虞洽卿、朱葆三等人,以及电车公司中外董事们共二三十人,乘坐第一班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到外滩。电车行驶时,窗户大开,沿途的人都能看见他们在车箱内谈笑风生,还不时依窗扶栏,向车窗外招手致意呢!新闻记者拍了照,登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轰动一时。近代上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任何一件新式事物的引进,上海人或许都有过惧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羡慕,等到其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如实用、高效、便捷、舒适,人们才会由最初的排斥态度向接触、接受的回应方式转变。
最初的电车车身为木壳,外包钢片,漆深绿色,车身两侧有六扇大窗,光线明亮。车箱内长条椅子沿侧横放,乘客相对而坐。电车初行时,因乘客稀少,车门没有后来的铁栅护栏,便于乘客上下,一些年轻人自恃胆大,常在电车行驶途中,飞车上下。后因乘客多了,为防止乘客掉落车下,才在驾驶台和车门设拉闸、护栏。
著名文化人曹聚仁也是“飞车好手”,他回忆这一段有趣的经历时说:“电车开头并不设闸门,沿途可飞车而上,飞车而下。我也自负飞车能手,有一回摔了一跤,就此不敢再试了。其后装了闸门,谁也飞不成了。”
■20年代末行驶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的黄包车
■上世纪30年代租界西藏路曾改名为虞洽卿路
■四轮马车代替了人力车和独轮推车
■沪上最早的公共汽车路线——静安寺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